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8.116.89.8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摄影资讯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传真:0755-25728897
     电话:0755-25728897 
           13902968412
           
     

 
首页 -->> 摄影资讯 -->> 摄影课堂
 

反思“羚照门”不应止步“艺术说”
 
 
 
  □ 钱飞鸣

 

     周正龙拍摄的老虎至今尚无真伪定论,刘为强拍摄的羚羊已经盖上了作假的标签。

 

     昨天,沸沸扬扬的“羚照门”事件盖棺定论。发表照片的《大庆晚报》公开道歉,造假记者在致歉信中直言:“自己已没有任何理由再从事新闻行业。”这无疑是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公众可以接受的结果;但是,对于“羚照门”的反思却不能止步于此。

 

     飞驰的列车驶过高架桥,一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从桥下自由地奔跑。仅仅是纯粹地欣赏,照片是一幅极度和谐的景象。正因为如此和谐,这张名为《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照片顺利入选“影响2006”CCTV年度十大图片并获铜奖。正因为如此出色,这张照片被用作了保护藏羚羊的宣传画,挂在了北京地铁5号线,然后又被细心的网友看出了技术处理留下的破绽。

 

     用PS处理并艺术加工过的照片,这是定论。假如涉事照片仅仅是艺术照,所有的质疑都有顺理成章的回答。然而涉事照片却是以新闻图片形式出现的,后期的加工正是触犯了新闻的“高压线”。混淆了新闻与艺术的界限,这是“羚照门”曝光后较为流行的托辞。事实上,随着数码技术的介入,新闻图片的后期加工不可避免地游走在“失真”的边缘。光线不佳,变点亮色;构图不好,加点背景……技术的完善不断诱惑着摄影记者,电脑加工成为了公开的潜规则。在我们的身边,类似“羚照门”的事件并不鲜见。几年前深圳大雾,本市一家媒体头版照片选择了高架桥,模模糊糊的几辆小车彰显雾气之重。然而来自细心读者的举报让人大跌眼镜:三辆小车都是白色捷达,隐约可见的车牌号竟然毫无两样。

 

     艺术可以再加工,新闻却容不得半点造假,成为焦点的“羚照门”事件提供了一个重塑新闻伦理的契机。划清艺术图片与新闻照片的界限,新闻从业者的反思却不能止步于“艺术说”。面对网友的质疑,始作俑者刘为强说过:“其实我倒希望这件事闹大,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藏羚羊了!”这样的论调并不缺少拥护者,造假虽然犯了新闻的大忌,但是良苦用心不能抹杀。这种论调,无疑比“艺术论”更加危险,它混淆的正是新闻与宣传的界限。

 

     《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去年十大假新闻,第一次评出了“正面”假新闻。由于过度渲染,《兵妈妈认了176个兵儿子》的主角实在无法忍受,上演了一出被表扬者“打假”的荒诞剧。但是,这种荒诞的“正面”假新闻其实是媒体的常客。不客气地说,打着“主流”、“向上”的旗号,有意识的“美化”其实深得相当一部分官员的欢心。反思“羚照门”,厘清艺术与新闻的边界是必要的,同样必要的还有新闻与宣传的边界。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4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