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大盆菜
文字:学会会员彭琼;摄影:会长刘对现
2008年2月17日,福田区下沙呈现出一片欢歌燕舞,龙腾虎跃的喜庆景象。为庆祝元宵佳节的来临,下沙人民在下沙祠堂广场用传统的大盆菜来招待四方宾客和归家探亲的海外亲朋。
下午三点当我们到达下沙的时候,游行活动已经开始了。本地长龙、佛山醒狮、普宁英歌舞等传统表演使下沙街道变得热闹非凡,所到之处都是锣鼓喧天,人头攒动,呈现出浓郁的岭南节庆文化风貌。。
我们来到做大盆菜的厨房,那里更是热火朝天。从洗菜、切菜、制作调料、炒菜、装盆到裹锡纸,整个过程呈一条流水线,每人分工负责,有条不紊。诺大的下沙文化广场已经摆满了桌椅,形成了祥和团圆的方阵,主席台也铺上了红地毯,舞狮队不停地向观看的人们献上精彩的表演,或者直立、或者转圈、或者跳跃,许多高难度动作赢来了观众们的阵阵喝彩声。
本次大盆宴活动的主题为“深港两地心连心,元宵盆菜迎奥运”,出席活动的领导有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周俊明,深圳市领导李意珍、戴北方、王毅、庄礼祥、李铭、王顺生、姜忠、廖军文、余晖鸿等。
参加活动的还有来自澳洲、欧洲、东南亚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黄氏宗亲、侨领近千人,深圳市离退休老领导,部分驻深省、市、区办事处负责人,在深的全国、省、市、区政协委员,辖区各兄弟股份公司、宗亲会,以及众多著名企业家等社会贤达。
领导们和嘉宾坐上主席台后,参加游行的队伍们开始表演传统色彩浓厚的民间文艺节目。首先是嘉宾为醒狮点睛,然后下沙金龙开始巡游,还有精彩的英歌舞表演,现场礼花处处绽放,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
大概五点钟的时候,香喷喷的大盆菜上桌了。盆里有煎蚝、粉裹鱼、鸡块、鸭肉、鱿鱼、肉皮、木耳、香菇、腐竹、油豆腐、罗卜等等。盆菜看似粗糙,其实其烹饪方法十分考究,分别要经过煎、炸、烧、煮、焖、卤后,再层层装盆而成。据说明、清两代,深圳下沙村民把盆菜称为“新安盆菜”,后来下沙人丁兴旺,生活越来越富裕,闹元宵的人越来越多,就改称为“大盆菜”。盆菜吃法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的宗亲法度,一桌子食客只吃一盆菜,寓意团圆,一派祥瑞气象。大家手持筷子,在盆中不停地翻找,定然会呈现出情趣盎然的情景,而且越是在盆深处的菜,味道越鲜美。传统的盆菜以木盆装载,现在我们用的是不锈钢盆。
下沙是一个典型的客家社区,居民全部都姓黄。目前,下沙宗亲遍布港澳、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每年元宵节都要回乡祭祖省亲,共叙爱乡同胞情。大盆菜则连接了黄氏客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成为海内外宗亲及各方友人沟通的载体。
1995年开始,下沙大盆菜盛典迄今已举办了9届。2002年元宵节,下沙宴客6万人,摆3800桌流水席,入选吉尼斯世界之最。今年,下沙宴客2万人,摆席2300桌,也是相当隆重的一年。
去年,下沙黄氏宗亲祭典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沙大盆菜宴也被列为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下沙博物馆中就专门辟有一个展厅展示大盆菜宴,成为深圳都市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改革开放以来,下沙人解放思想,拼搏敢闯,下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体经济、社区文化、社区建设、生态建设齐头并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成为广东省首个生态社区,是深圳农村城市化的典型缩影之一。下沙的大盆菜也超出了吃的意义,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和谐包容、团结进取为特色的文化品牌,和联系海内外同胞的一条文化纽带。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盆菜的烹饪方法和菜肴样式也会越来越多元化,但那种其乐融融的团圆氛围会一直在大盆菜中凝聚,永不散去!
喜庆的大游行
热火朝天的厨房
广场上的精彩表演
给舞龙点睛
同吃大盆菜
夜晚的下沙广场
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2008年2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