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3.149.24.14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摄影资讯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传真:0755-25728897
     电话:0755-25728897 
           13902968412
           
     

 
首页 -->> 摄影资讯 -->> 学会动态
 

纪念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40周年——《一代拓荒牛》『续篇8』



引言:

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秘书长刘对现,也是一名基建工程兵。他在浏览马树华战友的《一代拓荒牛》摄影作品集后,深受触动。刘秘书长告诉我,这本作品集所呈现的是1976年以来深圳城市建设的珍贵老照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立于深圳市委大院门前广场的拓荒牛雕塑。这座雕塑作为深圳这座城市的标志之一,所象征的“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中。
深圳,这座经济特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背后的推动者和建设者们就如同拓荒牛一般,他们默默耕耘,埋头苦干,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正是这样一群“拓荒牛”的奋力拼搏,才使得深圳得以立身于国际化大都市之林。
刘秘书长感慨于《一代拓荒牛》摄影作品集中所呈现出的那种拓荒精神与奉献精神,他决定在本平台多期连载中,向读者们分享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深圳的发展历程和那些为这座城市付出的人们。让我们一同去感受那些年的拓荒岁月,去领略深圳的魅力与活力。

杨洪祥

1983 年初,杨洪祥(左一)在工地采访基建工程兵某团连长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离不开一代代深圳建设者们的贡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是深圳经济特区最早建设者之一,是深圳早期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深圳“拓荒牛”精神的代表。从 1979 年起,两万基建工程兵陆续南下深圳。那时,深南大道还是一条简陋的小土路,深圳大剧院还是一块荒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还是两排工棚……此后,在以基建工程兵为代表的建设者们的勠力同心下,深圳第一座高楼—电子大厦拔地而起,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奇迹般生长,深南大道、深圳体育馆、上海宾馆……众多代表性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时任基建工程兵 00319 部队(31 支队)师政治部专职新闻报道员的杨洪祥,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了那些军装,那些脸庞,那些汗水,那些激情燃烧的青春。在深南大道,在竹子林,在通心岭,在火车站,在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杨洪祥一次次按下快门,为建设者们留下了珍贵的建设深圳的记忆。
杨洪祥,云南人,1978 年入伍参军,1983 年随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在市建委(后为深圳特区建设公司)担任新闻秘书,成为“一代拓荒牛”,先后在政府部门多个岗位担任职务。1988 年调入共青团深圳市委,协助王京生一起创办《深圳青年》杂志,担任副总编辑和常务副社长,兼任中国青年报刊协会副会长、全国期刊委员会主任,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报刊工作者”称号。2003 年转入地产行业,先后担任上市公司旭飞实业常务副总、旭飞集团深圳公司总裁、深圳华逸园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是深圳最早的绿色建筑的探索者和实践者。2006 年,旭飞集团在盐田开发的山地建筑桐林花园获得美国 LEED 金奖,成为深圳市首批绿色建筑示范项目。2009 年担任中银信置业董事总经理,主持开发城市更新项目“中英街壹号”,该项目获得了美国 LEED 金奖,于 2017 年被住建部授予“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一等奖”。杨洪祥是一个有爱心和环保责任的企业家,目前担任深圳市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兼绿色专业委员会主任,红树林保护基金会(MCF)社会公推理事,深圳市龙岗区摄影家协会荣誉主席,前海引绿科技公司、中桐地产董事长;是深圳市绿色建筑专家库专家,深圳市水域搜救志愿者协会发起人、顾问。
杨洪祥是中国最早从事绿色建筑开发和运营的专业人士之一,先后为深圳 600 米超高建筑平安金融中心、中洲 SCC、天安云谷智慧产业园、深圳湾 1 号、中山大学光明附中等大型项目做绿色体系设计规划与认证。与万科创始人王石、招商银行马蔚华、世联董事长陈劲松等企业家一起,热心于深圳及全国的红树林保护公益事业。
在 40 多年前,他先后在基建工程兵 00312 部队和 00319 部队政治部担任专职新闻报道员,为部队在深圳的拓荒留下了 600 多张历史照片。201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他被中央军委政治部推选为全国 50 万转业基建工程兵中的唯一代表,接受 CCTV-1 和 CCTV-7 专访,入选《祖国在召唤》纪录片第二集《忠诚》。2020 年 8 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新华社以“杨洪祥的深圳记忆”“40 年他用照片致敬建设者”为主题,分 10 个专题向全世界发布专稿照片。在建党 100 周年之际,杨洪祥把自己拍摄的深圳拓荒历史照片原胶片全部无偿捐献给新华社国家照片中心保存收藏,同时把高清电子版等文献资料先后捐给深圳图书馆、深圳博物馆、深圳市档案馆等公共机构和媒体保存传承。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周年之际,回溯历史,不忘初心,为展现两万基建工程兵在深圳艰苦创业的那段历史,他在深圳图书馆举办了“筑迹——基建工程兵拓荒记忆照片展”,以照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当年基建工程兵转业、建设、生活和学习的情景。
杨洪祥扎根在深圳这片热土上,艰苦创业,贡献自己,不忘初心,永远向前,如今又拿起相机,再次出发,出任深圳市龙岗区摄影家协会荣誉主席,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深圳的辉煌明天,记录深圳的第二个 40 年。

2013 年 9 月 7 日,杨洪祥在参加活动时给战友拍照


1982 年,00319 部队(31 支队)师部所在地在湖北襄樊市(今襄阳市),在部队来深圳之前,在支队政治部宣传科担任专职新闻报道员的杨洪祥为支队机关女兵们在襄樊市古隆中拍下了在部队驻地的最后合影


孙建华

1982 年 5 月摄于辽宁省本溪市


孙建华,1957年8月出生,重庆市铜梁区人,中共党员。1976年12月入伍,至1978年9月为基建工程兵八支队七十三团一营五连战士;1978年9月至1982年12月为三支队十五团二营八连战士;1982年12月至1983年9月为深圳00019部队一团一连战士。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
1983年9月15日在深圳转业,至2017年8月在深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工作,2017年8月退休。
刚转业在深圳的时候是一名钢筋工,住的是刚从黄泥地上搭起来的竹叶棚,洗漱就在旁边的稻田旁,放下行李立即参加上步工业区(现华强北一带)等厂区建设,接着就是参加28层高的红岭大厦建设。虽然已转业,但是骨子里始终坚持自己是一个兵,工作时间根据工序的交接而定,从不计较时间长短。就钢筋工而言,只要一上工地,就要把这一层或这一道工序完成了才下班,经常是十几个或二十多个小时连着干,也根本不讲什么节假日,就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也和平常一样连着干,毫无怨言。
后来做仓库管理员及材料的采购工作。不论组织把他放到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处处以一个军人和一名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时刻都牢记自己的铭言:永远要“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2008年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后,他加入深圳市支援汶川震后安置房搭建突击队,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战,提前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搭建任务。

1983 年 6 月摄于深圳。图为孙建华(左)在营区为战友补鞋


1989 年 6 月摄于深圳市邮电大楼施工现场仓库


2022年2月,深圳市劳模协会发出招募令,组建劳模抗疫志愿者突击队参加福田赤尾村抗疫工作。他看到招募令,第一个报名参加,在抗疫一线坚持了18天,直到全村解封才撤离。
从1976年12月入伍至1983年9月,在部队共获得如下荣誉:营连嘉奖7次,营团“学雷锋积极分子”4次,团“优秀党员”4次,荣立个人三等功7次;1983年获全军政治部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等。
1983年9月转业深圳至今共获得如下荣誉:公司和集团“先进生产(工作)者”12次,“优秀工会积极分子”3次,公司和集团“优秀党员”10次;“深圳市优秀党员”3次,“深圳市劳动模范”2次,“广东省先进生产(工作)者(省劳模)”1次,被选为罗湖区和深圳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各1次等。

2022 年 2 月在福田区赤尾村参加抗疫工作


赵青

2021 年 11 月,赵青深入深圳市对口帮扶的河源市东源县群星村记录乡村新变化


1993 年 8 月 5 日,在深圳清水河仓库发生大爆炸现场,有一位“举着相机、迎着爆炸硝烟冲锋陷阵的摄影记者”,他是谁?他就是《深圳商报》社时任摄影记者赵青。
赵青,武汉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毕业,高级记者。现为《深圳晚报》编委,深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文化组专家,深圳市政协第五届委员、深圳市文联七届委员。
赵青的新闻摄影生涯屡经血与火的洗礼。1983 年深圳发生“8·5”清水河危险品仓库大爆炸事件,年轻的赵青不顾危险,第一时间冲进了爆炸中心点,记录下救援现场惊心动魄的数个瞬间。他在第二次大爆炸中身负重伤,在深圳人民医院住院半年,用鲜血诠释了中国记者的敬业精神。他拍摄的“深圳 8·5 大爆炸纪实”系列组照作品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新闻摄影年度金牌,实现广东省在该奖项“零的突破”,并摘取中国新闻奖。在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他左脚踝关节粉碎性骨折造成终身后遗症,被国家伤残部门鉴定为四级伤残。跨越鬼门关,赵青依然选择了摄影职业,在后来的岁月中,他用相机记录了深圳的飞速发展,记录了国内发生的一些大事件和重大突发新闻,如 2006 年 7 月青藏铁路开通,2008 年 1 月中国南方罕见冰灾,2008 年 5 月四川省汶川大地震,2010 年 4 月青海玉树地震,等等他都冲到了第一线。
1992 年,赵青从湖北调入深圳,先后在《深圳商报》《深圳晚报》任摄影记者、主任、编委。
他为人正直,勤奋好学,对摄影充满激情,虽历尽艰辛,初心不改,在摄影事业的路上不断超越自己。其摄影作品先后荣获中国摄影个人艺术成就最高奖的第十届摄影“金像奖”、第五十二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一般新闻类单幅银奖、第五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日常生活类单幅金奖,并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广东省新闻奖。出版过多部个人摄影专著,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

2018 年 9 月 15 日,赵青在摄影展中向观众讲解拍摄经过


赵青与自己的作品合影


陈富

2004 年,两会采访留影


陈富,吉林人,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摄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曾任《深圳特区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广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纪实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新闻摄影学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摄影家协会荣誉主席。
1982年起任吉林日报社摄影记者,是吉林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创会主席。从事新闻摄影工作30余年来,曾采访拍摄过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多次采访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拍摄过130多位中外国家领导人。先后在《吉林日报》《深圳特区报》及部分中央报刊发表近万幅新闻图片,其中近百幅分别在国内外摄影展览和大赛中获奖。《浅谈新闻摄影的视觉语言》《新闻摄影的形式美》等获中国新闻摄影论文优秀奖。出版了2004 年,两会采访留影摄影专著《大地》《老乡》《元首》《河山》《见证》。在全国“富士杯”摄影年赛中获“十杰”第一名。获得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活动“突出贡献奖”,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荣誉称号,世界华文媒体“最佳摄影作品奖”。


《深圳特区报》摄影记者陈富在工作中—2005 年摄


1985 年,陈富在吉林省荔浦市白山水电站采访拍摄


吴立民

1985 年,吴立民从部队退役后工作和居住的环境,条件十分艰苦


吴立民,1959年8月出生,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人,中共党员。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退休干部、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原一级调研员。
1978年12月入伍,在基建工程兵00812部队服役期间多次受到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1983年在深圳随部队集体转业,在深圳市机电设备安装公司(现深圳市建安集团公司)工作。当过饮事员、汽车修理工。先后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他在工作之余深入调查研究,反映群众声音,采写了几千篇有关社会问题的文章在媒体上发表,社会反响强烈,被称为“文侠”。
在他关注社会问题的同时,深圳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领导也在关注他。1988年,他以一名普通工人的身份被破格调入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从事信访工作,直至2006年。1994年考入国家公务员。从事信访工作18年,接待上访群众20多万人次,分析了大量的群众来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通过深入走访调查,召开沟通会、现场协调会等方式,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维护信访群众的合法利益,被市民称作“黑脸包公”。
2006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把他调到深圳市人民政府督查室工作,负责督促督查市政府领导批示交办事项的落实和全国、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深圳方面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以及督促市政府部门对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他对市政府领导批示交办事项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写出一篇篇督查报告供市领导决策参考,使一件件事项得到落实。每年办理全国、省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督促市政府部门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1500多件,得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充分肯定。
由于他工作表现出色,成绩突出,从1993年开始,先后当选深圳市福田区第二届、第三届人大代表,深圳市第三届、第四届人大代表,被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任命为深圳市第五届、第六届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委委员。他在当选市、区人大代表期间,倾听人民群众呼声,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向大会提交了500多件议案、建议,不少议案被确定为大会一号议案。他提出的议案、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他撰写的多篇文章在市、省、全国评比中获奖,多次受到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嘉奖,先后荣获“深圳市信访工作目标管理先进个人”“深圳市直属机关优秀党员”“福田区优秀人大代表”“深圳市人大代表积极分子”“深圳市模范人大代表”“深圳市环保市民”“深圳市督查工作优秀工作者”“深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个人”“深圳市文明市民(道德模范)”“深圳市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先进工作者”“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30位杰出人物”“百位深圳改革人物”“深圳市首届最美退役军人”等称号,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92 年,吴立民(左)在采访因公受伤的女青年,维护打工人的利益


2020 年,吴立民(右二)在指导年轻工作人员工作


肖方银

笔者在街头看见肖老先生,他消瘦了好多,与退休前判若两人。退休前他是一家总公司人事部副部长兼机关工会主席,工作起来像头“牛”,雷厉风行、兢兢业业,说上工地就上工地,办事特别认真,大家都说他是真正的“特区老黄牛”。肖方银,1946年3月出生,1965年12月从湖南应征入伍来到深圳这个边陲小镇,当上了一名边防兵,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这一守就是22年。边防战士换了一批又一批,他本人也从战士、排长、副连长、连长级检查员升到营参谋、副科长、科长等级别。
刚来深圳那几年,部队驻在梧桐山脚下,条件十分艰苦,上街买点东西,要从住处步行到解放路一带,来回几个小时。当年的深圳没有一栋高楼大厦,没有像样的酒楼,最高的楼房只有5层,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只有一条福华路连接着107国道通往广州,一条广九铁路通往香港。特别让人难忘的还是在边防检查站工作的日子。22年的边防兵工作,不论刮风下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检查出入境火车和旅客,办理有关手续。每天,出入境旅客在简陋的露天检查站排队等候办理过境手续,队伍从早上六七点钟排队到晚上的十一二点,办完一个过境手续需要两小时左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罗湖桥头的深圳边防检查站建起了新的联检大楼,改善了通关条件,昔日的罗湖桥边防检查站成了永远的记忆。
1987年,由于工作的需要,肖方银从边防检查站转业留在深圳,继续参与这座城市的建设,一干又是18年,于2006年退休,实实在在为深圳的建设奉献了40年,目睹了深圳的发展变革,见证了深圳的辉煌!建党100周年庆典上,他荣耀地戴上了“在党50年”纪念章。

马树华(作者)

马树华,1958年9月出生,1978年参军,1983年1月随部队南下深圳,于当年9月15日集体转业在深圳工作,2013年10月退休。
从1989年在《深圳特区报》发表第一幅社会新闻图片以来,坚持业余摄影创作,曾在《解放军报》《中国建设报》《广东建设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及《建设》杂志等20余家报刊发表文字、图片报道2000余篇(幅),先后被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先进记者”“先进(优秀)通讯员(信息员)”等。
1999年结业于中国摄影函授学院,2002年获得中国三级摄影师(高级)职业资格,2006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1999年以来参加过各种摄影比赛,有近百幅作品入选获奖;2013年出版《深圳辉煌历程》纪实摄影集;2015年出版《大美深圳》摄影集,并获评“深圳礼物”2016—2017年度精品;2020年出版摄影集《巨变:镜头里的深圳40年》。
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深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会员。
END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4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