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式。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委员代表们关于“非遗”作出了相关提案议案和建议,我们一起听听委员代表之声。建议将春节列入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预备名单,进而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遗产,以推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首先要加强春节文化资源挖掘,加强对春节文化表达意义的研究,拓展社会传播,强化大众的社会认知,为春节申遗做好资源储备;其次要发挥春节的大众主体性,吸引群众主动参与文化活动,为春节申遗筑牢群众基础;此外,还应推动春节的创新性传承,建构符合时代的春节礼仪礼俗新形态,为申遗做好功能示范;最后,要增强春节的国际影响力,把春节打造为海外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为春节申遗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建议树立一系列创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制定本地区的实施方案,落实好推进非遗繁荣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具体来说,一要持续不断抓好非遗的调查、发掘和公布;二要抓好非遗传承人分级、分项目的培训工作;三要抓好文旅融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融入现代元素,实现非遗凤凰涅槃;四要以产品及衍生产品为中心探索推进市场化运作,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结合。
建议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全面勾勒非遗图谱,由国家文化出版管理部门推动出版权威高质量的非遗普及类传统和电子读物;成立鼓励非遗产业化的政府引导性扶持发展基金;设立非遗推广大使,在部分地区试点非遗强制性进课堂;粤港澳大湾区可先行先试,探索制订推出非遗产业发展规划。
目前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以及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并缺乏规模效应,要通过产业基地的建立,整合技术资源、完善培训体系、打通产销渠道,才能塑造文创品牌和开拓出市场,这样非遗技艺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建议构建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的非遗保护单位体系,明确界定公共成果与独创成果;进一步建立健全非遗档案,特别是“公知技术内容库”,让非遗传承人和文创产品设计者、生产企业明确知晓自身权利范围;完善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在非遗法与知识产权法基础上,制定各类更为具体的实施细则;推进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普法宣传,提升全社会特别是非遗项目集中的地区、非遗行业和从业者对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实施非遗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助力国家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建议各省建立非遗文化产业创业园、非遗工厂,在农村成立非遗艺术产业合作社。同时,建议各地出台配套方案引进非遗艺术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文化产业的提升,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希望在文化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上,政府提供优惠的产业扶持政策,比如省政府层面的展会推广、出国推销、参与国内商品交易会等。
有关部门应持续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宣传普及,进一步传播非遗法律知识,普及非遗保护理念,扩大非遗法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引导推动全社会关注非遗保护、参与非遗传承,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以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保存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建议由地方文化部门主导,加大对乡村非遗和民俗资源的梳理,根据非遗的不同类型,加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力度。与此同时,实施乡村文化再生计划,推动乡村非遗的复兴与繁荣。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促进非遗传承。如提升乡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公共服务效能,开展群众文艺活动;支持建设乡村博物馆、村史馆,推动修编村史村志和家谱,开展村情教育,赓续乡土记忆等。刘忠斌认为,“以非遗为中心,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是加强乡村非遗保护利用和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
推动“苗绣+”产业发展,利用非遗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
建议大力推动“苗绣+”产业发展,倡导要构建苗绣+苗药、苗绣+服饰、苗绣+家居用品等“苗绣+N”业态,纵深挖掘传统文化,横向发展苗绣产业。石丽平表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应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要做梳理,推进自主的品牌,做到系统化、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将非遗更好推向世界。
建议加强篆刻艺术学科制度建设、设立“中国篆刻”节日。从教育部层面加强引导有条件的院校将篆刻艺术学科建立起来;对于有书法篆刻专业的院校应提供一些优越的条件,多给予一些相应的政策;对已经具有书法专业或者书法篆刻学科的院校,尽快让“篆刻艺术”专业从书法专业中独立出来;国家教育奖励基金应向这种独立学科和新学科倾斜,用以支持学科建设;开设篆刻学科毕业生就业绿色通道。
建议构建政府、学校、非遗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更好地整合各方力量,加强非遗技艺专业建设,尤其对具有较好市场潜力和较高文化价值但传承却面临较大困难的非遗技艺,可以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设定相关工作岗位,采取“订单式”委培,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更优秀的非遗人才。
田静还建议,聚焦职业院校现状,呼吁要精准、合理地做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设置;科学、系统地做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课程安排;深化教学模式,积极搭建实训平台。
要增强学校对青少年“非遗”教育的重视度。在开展“非遗”课程进校园之前,学校应该进行大力宣传,加强师生的重视程度。要加强“非遗”教师团队培养及加大开发教材力度。学校要对引入校园的“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进行整体评估,甄选适合孩子们的项目,并让“非遗”传承人和优秀教师参与其中。选择结合本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课程内容,突出学校文化建设特色,研发出符合教育需要的非遗教材。政府部门要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积极组织和筛选优秀“非遗”项目,并将其与进校园有效结合。
在传承人认定机制上,首先要科学设置认定标准,探索集体传承制度;其次要完善多渠道的认定启动机制,构建发现、推荐非遗传承人的个人和单位激励机制,评定传承人除政府组织申报外,还可采取由传承人直接“登记”方式,作为现行认定制度的补充程序。
要推进职业传承,一方面要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借鉴亚洲其他国家的保护经验;另一方面要增设各级非遗技艺研究机构,设立非遗技艺就业保护机构,解决传承人和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建议由政府牵头,联合传承人以及行业协会制定非遗项目职业标准,将职业精细化、单元化。
建议:一是各地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可以广泛开展非遗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课堂活动;二是将非遗场所设施建设纳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中,推进乡镇历史文化展室、社区村情民俗展示室建设,让群众在开展文化活动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三是在中小学及学前教育中开设非遗课程,向中小学生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瑰宝,真正做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入脑入心。
此外,还可以把非遗与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科学规划非遗旅游线路,系统设计非遗体验课程和配套服务项目。推进非遗主题研学游,打造非遗研学游实践基地,引导青少年走进非遗传习环境中来,通过研学旅行,将教育与娱乐、文化与旅游、观光与体验、认知与创造融于一体。
建议成立全日制的广东戏曲学院,重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招生,对标中国戏曲学院或上海戏剧学院的设置。结合广东本土的戏曲特色,开设戏曲编导演音美等专业教学,进而针对大湾区各剧种进行拯救式保护,对专业艺术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实现各优秀剧种间的特色化融合,做到齐心合力、系统科学、持续规范的开展教育和演出工作,以高水平戏曲文化建设致敬时代。
建议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核心,加快推进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工作。同时做好其他国家级文化保护区的申建工作,建设一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如传承弘扬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太极拳推广活动。依托二十四节气,争取黄河国家气象公园试点等。通过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高质量建设,使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化自信标识带。
建议加快推进中医药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专项调查工作,尽快摸清中医药非遗项目“家底”,避免文化遗产流失。要查清中医药相关项目数量、种类、地域分布、所属民族、消失或失传的情况等信息,做好统计工作。规范调查、建档、研究、传承、弘扬等方面的保护工作,同时要加强工作开展中的监督机制,确保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同时,要增加国家级、地方各级传统中医药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也要增加地方各级中医药非遗项目。
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大力支持,推动景德镇御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在对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及各要素点在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恳请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考虑景德镇基础薄弱、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在御窑厂遗址考古遗址公园、南窑遗址、高岭土古矿遗址、湖田窑古瓷窑址等要素点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及保护设施建设等项目上给予支持。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印染行业在许多方面已经处于领先水平,但仍然存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面不够,绿色、智能化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及其供应体系不够系统完善等问题。建议设立专门的印染行业绿色发展、智能化技改专项,专项投资门槛不宜太高。希望相关部门对新建印染园区的环评、能评指标给予适当倾斜,为中小印染企业入园发展提供条件,推进印染行业集约化发展。
建议加强黄酒文化遗产挖掘,以“中国(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的名义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工业遗产及酒类酿制技艺针对性保护体系,增加工业遗产及酒类酿制技艺保护的针对性内容,最终建立独立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根据保护内容的价值和特点,制定各项政策措施。
章国强还建议,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法律顶层设计,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法犯罪成本。从企业维权方面,要构建司法、行政、行业协作的保护联动机制,充分运用现有的行政、监察、法律、社会舆论等多种手段,动员多方力量,共同打击制假贩假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与环境。
在海南省三亚市选择合适的地方建设南岛语族文化乐园,引入分布在南太平洋上各个岛国的土著艺术形式和手工工艺,以及婚嫁、成丁、节庆、祭神等仪式和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的表演,把文化园打造成体验南岛语族各岛国的风俗和黎族传统的生活习俗的基地,展示其丰富多彩文化的窗口,让游客在三亚一地就可以饱览分布于南太平洋广阔区域的各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内涵。为海南提供一个重要的文旅名片,使其建成一个海南联系世界,吸引各国游客、推动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把河北曲阳县打造成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国家级示范县”
巩固非遗产业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建议把河北省曲阳县打造成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国家级示范县”,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激励扶持政策,助力非遗企业做大做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研究和传承,积极探索“曲阳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多渠道多路径宣传曲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加大品牌保护力度严厉打击涉“非遗”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打击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切实维护和促进非遗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兰州牛肉面行业将以入选国家“非遗”为契机,加强兰州牛肉面商标品牌保护管理,全力提升牛肉面行业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打造本地化预包装线上产品,促进牛肉面产业化经营与品牌化发展、线上拓展与线下实体、历史传承与开拓创新、特色美食与文化旅游相融合,加快兰州牛肉面产业化、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提升其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让兰州牛肉面声名远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来源|新华网、澎湃新闻、腾讯网、新浪财经、九派新闻、文旅中国、非遗中华。
来源: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