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宝安区《水田志》编纂委员会编著的《水田志》捐赠仪式在深圳市史志馆举行。深圳市史志馆相关负责人、原宝安区文联主席黄开林、深圳知名民俗文化学者廖虹雷、深圳市水田股份合作公司负责人和《水田志》主编郑丽萍等人参加了此次捐赠仪式。“水田是个很有历史渊源的地方,也是特别团结的客家群体。”廖虹雷对水田社区的人文建设和环境赞不绝口。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市女摄影家协会主席郑丽萍是土生土长的水田人,作为《水田志》的主编,她为家乡的发展和繁荣感到骄傲,从2020年3月开始主编《水田志》,到如今顺利出版,她注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据深圳市史志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也是一本编辑角度比较新颖独特的地方志,用大量的图片为切入口,展示当地的人文发展。这些照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婚嫁习俗到如今的高楼林立,凝聚着郑丽萍对摄影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对家乡水田村的深厚感情。
编纂
留住童年记忆 留住水田的美好
水田社区位于石岩街道东部,东邻龙华大浪,南接阳台山,西连官田,北靠光明,属岭南丘陵地带。据郑丽萍介绍,水田村形成于清朝早期,当地居民为客家人,村民以种植水稻和水果为主,因村周围是一片片水稻田,故村名“水田”,曾用名水黄田村,后来简化为现名。
在水田人的记忆里,这里有古屋有大榕树,也有着血与火的岁月,还有老英雄的注目,更有麒麟舞的腾飞……“我们想把这些过往、美好和重要时刻,都记下来。”水田社区负责人的心声也代表着全社区的心声。历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城市更新的需要,许多老建筑将慢慢消失,替代的是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社区。郑丽萍和其他水田人一样,都不想忘记心中那个承载自己美好童年、也记录着祖辈们成长的老水田村,“这本志记录了我们的发展史,记录了那些为水田村做出贡献的父老乡亲,也让我们的孩子们知道,家乡的历史悠久,古老和美丽。”
“这里是以郑姓、刘姓、林姓、邓姓为主的客家村庄。”在郑丽萍的记忆里,各姓村民和睦为邻。“数百年来,这里多姓氏居民聚居,互动互帮,共同发展。这也是水田社区最难能可贵的传统遗风。”黄开林如是说。
采访
各地走访和征集 打开老人“话匣子”
《水田志》全书近三十万字,共有六百多张图片,包含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郑丽萍和编辑团队在居民家中和祠堂等地完成采访,并走访了全市的相关部门及社区,采集各种资料。
“有困难,但更多的是惊喜。”谈及采访经历,郑丽萍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为了撰写初稿,水田股份合作公司负责人召开居民座谈会二十次以上,发动大家为《水田志》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在召集七十岁以上老人的访谈中,他们主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线索。“也有些性格内向的人,起初不太愿意把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拿出来。”但在郑丽萍等人的说服下,最终乐意配合。
水田是一个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水田的石龙仔自然村是抗日游击队的红色革命根据地。通过走访,郑丽萍了解到水田有包括邓耀明、郑汉文等十多名老东江纵队队员,“其中就有我的父亲郑文华。他15岁参加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后来供职于深圳公安部门。”父亲对水田的历史如数家珍,也是深圳建设的见证者,这让郑丽萍的采访工作更顺利便捷。在她的记忆里,采访印象最深的是94岁的郑带寿,思维清晰,对小时候在水田村生活的往事侃侃而谈。
摄影
出生在碉楼的女孩拍水田
“我是在碉楼里出生的。”指着图片上的水田西碉楼,郑丽萍说,自己在那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碉楼冬暖夏凉,至今还保存完好,八十多岁的父亲现在还经常回碉楼看看。
父母对水田的深厚感情,触动了郑丽萍。每当水田有婚丧嫁娶、体制改革、重大节日等,她都会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家乡改革发展中的变化。其中有一张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题为《收割时分》照片,显示一对男女在稻田里干农活,“父母经常带我行走田野间,这些场景就是我小时候经常看到的。”当时能抓拍下来,郑丽萍如今回忆起来觉得很庆幸。1992年,她参加表弟的婚礼,相机不离身的郑丽萍拍下了被迎亲队伍簇拥着的新郎和新娘。一对新人走在黄土地上,两旁是极具岭南风情的荔枝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麒麟舞是先祖从福建带到石岩的技艺,已有250多年的传承历史。”郑丽萍对市级非遗项目水田麒麟舞已经有数不清的拍摄经历,每次的拍摄都有新的领悟和感动。1948年出生的郑玉光是水田重要的长者之一,也是水田麒麟队的师傅和带头人,几十年来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带领麒麟队训练和不断创新。80后邓国威是水田麒麟队第七代传人,他研究新动作,开创水田特色,如今为水田麒麟舞申报广东省非遗项目努力着。
热爱家乡的郑丽萍,无时无刻不在用相机记录水田社区的历史文化和建设历程,所以当《水田志》打算组建编纂委员会时,水田股份公司负责人首先就想到她。历时一年多,《水田志》的面世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认为村志作为一村之史,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参考,是较为全面的乡土教材。
宝安日报记者 李秋妮 文/图
■记者手记
“我在碉楼出生”
虽然在碉楼出生,但郑丽萍已经没在水田居住很多年,然而逢年过节、亲戚婚丧嫁娶等重要节日,她手举摄影机的身影还是频频出现在水田社区。
摄影是她生命的全部。从事摄影宣传工作40年,郑丽萍先后有300多幅作品在国际国内影展中获奖,2019年举办摄影个展并出版《记忆深圳40年——郑丽萍摄影作品集》。其中水田系列的摄影作品是她创作生涯里的重要部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水田村到如今的水田社区,从村口大树下的聊天的中年人,到老人活动中心看报读新闻的长者和围桌而坐、戴着头巾的客家阿婆们以及追逐玩耍的孩童们……郑丽萍的镜头下是水田的温情和人文关怀。
“我在碉楼出生”,是郑丽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同时,“摄影创作是受父亲的影响”也是她一再强调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就给郑丽萍买了部“海鸥”牌相机,由此开始了她的摄影生涯,并且为水田社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
“多拍,多观察,要勤奋。”郑丽萍建议摄影爱好者不要怕吃苦,而且要善于捕捉灵感,激发创作激情。在拍摄技术方面,要着重构图、光影和内容。“如果要拍深圳全貌,最好上梧桐山。”根据自己的多年拍摄经验,郑丽萍如是说。
在碉楼出生的郑丽萍将对水田和深圳的感情倾注于镜头里,40年如一日,许多人通过她的摄影创作感受到深圳的美和水田日新月异的发展。
宝安日报记者 李秋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