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看看传统刺绣绝活
在中国传统的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各种传统文化也纷纷登上贺岁舞台,2月2日,位于中心书城的紫苑手造馆正式开馆,闻名全国的开封汴绣和朱仙镇年画被请进深圳,市民在春节期间将有机会一睹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神奇魅力和制作过程。
“汴绣”绣工精致细腻,色彩古朴典雅,层次分明,形象逼真。
汴绣耗时费工,难以批量生产。
春节走入“‘绣’织生活”
手工绣花,手印年画
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走进中心书城的市民纷纷被挂在墙上的一幅海报吸引住了视线,这是一些介绍刺绣、汴绣的发展史和代表作的海报,海报四周用刺绣的彩线装饰,每张海报上还留有一个在其他海报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主办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收集到不同数量问题答案的市民可以在现场领取不同的奖品。
本次“‘绣’织生活”活动由深圳中心书城和紫苑艺术策划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从2月2日至春节,在福田中心书城,四个绣娘分别在四个不同的位置——紫苑茶馆、紫苑手造馆、一楼音乐时空前方场地和二层中厅将分别进行现场绣花鞋的展示,并进行绣品展销,展销的绣花鞋除生活用鞋外还有新娘鞋和小孩百日鞋。这些绣花鞋的款式由特聘设计师设计,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刺绣手法的结合,独特又实用。除了购买绣品,现场观众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然后由绣娘根据设计样稿为现场观众穿针引线,观众只需另交一定费用就可以拿走自己设计的绣花鞋。
在二楼的紫苑手造馆里,从开封赶来的年画收藏家任鹤林先生现场展示和印刷年画,也吸引了不少围观的人群。这些年画可不是我们平常见到的新年画,而是由任鹤林在民间收藏的传统年画,其中大部分现在在民间已经失传。任鹤林告诉记者,20年前他曾经带着自己的年画来过一次深圳,当时他带来的作品深受深圳和香港居民的喜爱,这次在深圳现场展示的150多种年画中有四种可以现场印刷,分别是土地神、钟馗、天官赐福和利市仙官。
巧夺天工,叹为观止
“冯小刚的《夜宴》就是根据这幅画的故事拍摄的。”刘静一边展开桌上的绣品,一边说。《韩熙载夜宴图》是此次开封绣娘们带来的汴绣精品之一,擅长模仿古画是汴绣的一大特点,《虢国夫人游春图》、《百子图》、《簪花仕女图》和《清明上河图》等绣品此次也同时展出。其中仅《清明上河图》一幅价值就高达十几万。这幅图内幅长达5米25,画面上亭台楼阁遍布,人物多达800多个,而且各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刘静是在开封从业30年的绣娘,此次活动中,她一边现场表现,一边回答观众的问题,一根头发丝粗细的丝线要分成12丝,一丝还要分成四毛,绣娘们巧夺天工的技艺使观众叹为观止。刘静介绍,《清明上河图》是使用针法最多的绣品,而难度最高的,则是《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面容的刺绣,一张脸上眉毛、胡子、面颊使用的丝线粗细都不同。
汴绣发展于宋朝,是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齐名的中国五大名绣之一,以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而得名,素有“国宝”之称。它继承了宋绣的题材、工艺特点,借鉴了苏绣、湘绣等姊妹绣艺的长处,吸收了河南民间刺绣的乡土风味,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大量针法。既长于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又善于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细致传神。绣品既有苏绣雅洁活泼的风格,又有湘绣明快豪放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汴绣”绣工精致细腻、色彩古朴典雅、层次分明、形象逼真的特色。《东京梦华录》称它为“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走出深巷,走向市场
针法细腻,美轮美奂,汴绣可以说是古都开封的文化代表之一。但像所有传统手工艺一样,汴绣也是耗时费工,难以批量生产。刘静介绍,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大型绣品,要十几个绣娘花费几个月时间才能够完成。即使是一尺的画幅,一个绣娘也要绣几个月时间。因此,尽管汴绣作品常被中外名家及博物馆、艺术馆广为收藏,曾先后赴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展销,深受好评,但就像亟待拯救的河南朱仙镇年画、河洛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开封汴绣也处在存亡攸关的十字路口。
以往有句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社会却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汴绣没有统一技术标准,没有统一标志,大量外地绣品以次充好、冒名顶替,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传统的工艺产业无法适应市场化浪潮,生产规模逐步萎缩,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考验。刘静告诉记者,由于工钱与所费工时明显不对称,现在愿意到绣厂里学习刺绣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以前,开封大相国寺有一条专门的绣品街,但现在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化消失了。
紫苑艺术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悦成认为,民间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发扬光大,切实可行的方法是与现代商业手段“联姻”。紫苑与中心书城联合开办的手造馆就是要用现代理念加上传统手工艺,制作出现代生活的手工用品,以此来拯救更多濒临灭绝的民间手工艺技术,让各种民间手工艺品从深巷子里走向市场。
陈悦成说,此次活动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多地了解汴绣,让汴绣在市场上找到它的归属,让这门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今后,手造馆将从全国各地延请手工艺人,长期在深圳表演,让深圳人了解更多的民间手工艺。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记者 梁 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