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全国多地中小学迎来新学期开学日。今天,为大家分享几组历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中的学校题材获奖佳作,让我们一起跟着各国摄影师的镜头,看看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形式的学校生活吧!
奖项:第4届 文体游艺类 大奖
摄影:周伟(中国)
拍摄时间:2003年3月31日
图片故事:私塾是中国传统的私学之一,奉首开私人讲学之风的孔子为“先师”,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近代教育方式的改变,私塾几近消失。古风很盛的湖南省平江县还遗存着被称为“读老书”的私塾形式。
80岁的朱执中老先生,50年来设馆课徒,学生逾千,目前他的私塾就办在自己的祖屋里,每天遵循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别给学习不同古籍的学生讲书。
家长送孩子到朱先生的私塾学习是为了使他们日后可以胜任撰写对联、文告等文书工作,进一步可以主持婚丧嫁娶和祭祀等活动的礼仪。
摄影:MohammadGolchin Kouhi(伊朗)
拍摄时间:2008-2014年
图片故事:也许在学校教育经费充足或学校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这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奇观了,但是在更广大的人群中,伊朗的农村学校能得到很大的共鸣。这里有与家禽共舞的课间操、简陋操场上的徒手运动;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复式教学,甚至室外课堂;有老师在教学之外的接送孩子的艰难,也有生活窘迫但坚持读书的学生。最重要的是作为生活一部分的学校充满着快乐向上的力量。
奖项:第9届 生活习俗类 记录奖
摄影:KennetIslandi Havgaard(丹麦)
拍摄时间:2011年11月15日
图片故事:贝宁湾沿岸众多河流、泻湖形成了大片的沼泽地,这一带的村庄就坐落在泥泞之中,上学的孩子也需要穿梭在其中。
奖项:第8届 文体游艺类 提名奖
摄影:Pranab Basak(印度)
拍摄时间:2011年6月2日、2012年6月24日
图片故事:西孟加拉邦是印度穆斯林比较多的地区之一,这里从城市到乡村的普通百姓,大多遵循着伊斯兰的教规生活。特别是对下一代的教育,更是严格,无论男孩女孩都要有伊斯兰学校学习的经历。
奖项:第8届 文体游艺类 终审评委特别奖
摄影:Muhammad Munimuzzaman Khan(孟加拉)
拍摄时间:2013年1月18-26日
图片故事:孟加拉萨德基拉县加布拉村夜校里,没有任何现代化设施,甚至连电也没有,但是学生们还是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刻苦读书。
奖项:第6届 人物服饰类 终审评委特别奖
摄影:Jashim Uddin Salam(孟加拉)
拍摄时间:2008年9月23日
图片故事:1970年在孟加拉吉大港建立的名为“TannjimulMuslemin Yatim and Hafez Khana”的学院是一个孤儿院和伊斯兰学校的结合体。将近200名学生正在这里学习,以期成为一名“hafez”(可兰经讲师),一名学生一般需要15个月到4年的时间才能够成为“hafez”。学生们每天早5点开始学习,中间两次短暂休息,直到晚10点结束。孩子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学院里度过,甚至游戏时间。在孟加拉,单独的孤儿院难以负担孤儿全部生活,而这种孤儿院和伊斯兰学校联合的方式不仅可以解决孤儿的生活问题,更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未来,所以在孟加拉是很常见的。
奖项:第2届 文体游艺类 二等奖
摄影:陈洁(中国)
图片故事:2000年,皖南农村的部分乡村小学仍设在老祠堂里,但孩子们吃得起苦,积极好学,对明天充满向往和追求。相机摄取了他们在自己“校园”中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