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奉献精神践行者
(连载)
文/段亚兵
前面说过,早期进入深圳拓荒的基建工程兵部队,是开拓者,是拓荒牛,在他们的实践行动中提炼出了“深圳精神”;同时,二万人又忠实地传承和发扬了深圳精神,特别是深圳奉献精神的践行者,以自己的行动书写和诠释什么是大爱人生,什么是奉献精神。下面讲几个故事。
8.5大爆炸的考验
1993年8月5日,深圳清水河仓库发生化学品大爆炸。
这个事件对深圳造成了重大伤害,成为深圳一个难以抹灭伤痛。简单说,那一天清水河油气库相邻的一个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先后导致两次爆炸。爆炸导致15人丧生,其中包括市公安局王九明和杨水桐两位副局长;受伤800多人;毁坏建筑物3.9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
樊财声对这一事件有研究,他这样描述说:“两朵蘑菇云相继腾空升起,就像原子弹爆炸一样。青山瞬间成为火海,库区立刻化为废墟。巨大的冲击波把附近的建筑物推倒、掀翻,钢筋、水泥板、砖石漫天飞舞。方圆几公里外的人都感到震动,国贸大厦也在颤动……”
笔者想起了当时自己的感受。记得那天中午,我正在办公室里午休。睡梦中突然被一阵巨大的晃动惊醒。第一感觉以为是发生了地震。1975年2月4日我在本溪三支队宣传科工作时,遇到了辽宁海城的大地震,楼房震动,吊灯摇摆,我们都跑出了大楼。因为有经历地震的经验,因此,第一时间想到了地震。我赶紧爬起来站到窗户前,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往北面看,见到一股蘑菇云直冲天空,才意识到是发生了大爆炸。市委大楼距离清水河至少有十多公里吧,居然听到爆炸声和感觉到了震动,爆炸力有多大?
后来才知道,最危险的是爆炸中心南面30米处是存有240吨双氧水和其他化学品的仓库。如果不能及时控制险情,再次发生更大规模的爆炸,深圳可能半个城就没有了。
当时所有的消防手段都用上了,然而无法扑灭冲天大火。据说,深圳向香港消防部门求援,从香港开来一架消防直升机,观察了好一会儿火情后飞走了,估计对这样危机万分的场面也无计可施。
怎么办?指挥灭火的市领导想到了基建工程兵。一接到上级命令,市二建、市四建、市政工程公司等离的比较近的公司,即刻组织了上千人的队伍拉上去,出动了装载机、推土机、挖掘机、泥头车等大型机械,冒着生命危险到火场抢险救灾。
按照樊财声的了解:“建设集团的李新芳副总和市政公司盛玉忠副经理,分别指挥两位基建工程兵机械手陈昌书和徐冲锋,每人开着一台履带式铲车上阵,往返十几个来回,终于推出了一条几百米的隔离带……”。
人物小传
盛玉忠,上海市人。1950年2月出生。1968年3月入伍到基建工程兵三十一支队302团。部队撤销前任302团工程股副股长。1983年9月部队转业后在市市政工程公司工作。后任市建筑装饰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等职。
陈昌书,重庆合川区人。1950年3月出生。1969年4月入伍到基建工程兵一支队。部队调入深圳时在一支队深圳指挥所3营工作。1983年9月部队集体转业后在市一建公司任机械操作手。
徐冲锋,湖北蕲春县人。1960年5月出生。,,1979年1月入伍到基建工程兵三十一支队302团。1983年9月部队集体转业后在市市政工程公司任机械操作手。
经过拼死搏斗,终于控制住了火势,最终扑灭烈火。
当时在烈火现场前线负责指挥的是李传芳副市长。她后来接受采访时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第一时间想到打电话给建设集团调人、调机械设备。建设集团是基建工程兵转业的队伍,是我们市的亲儿子、我们自己的队伍。这个紧急的时刻我不可能去找外边的人,只有我们自己的队伍才能一下命令就立即执行。在这场危险的救灾工作中,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基建工程兵队伍经受了一次血与火的考验。在危机时刻,在面临生命危险的考验面前,这支队伍经受住了考验,完成了极其危险的任务,避免了更大的灾难发生。“在最危机的时刻,一支英雄的队伍冲锋陷阵,挽救了深圳!”这样说并不夸张。
给抗战老兵应有的尊敬和关爱
1931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时间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华民族奋起抵抗。经过八年奋战,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了家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中,共产党与国民党军队携手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分别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一些复杂的原因,社会上对国民党参加抗战老兵的重视和关心不够。
2011年5月越众公司策划举办《国家记忆》大型公益展览。公司总裁应宪(前排右二)为嘉宾讲解 越众/供图
应宪关注到这群抗战老兵,是从拍摄远征军专题片开始的。由于拍摄,他知道了云南有远征军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70多年前到缅甸打仗,其中一些人一辈子再也没有机会回老家看看,就算抗战胜利了也没有能够回家享受胜利的喜悦和荣耀。这是多么悲惨的事情!他们多数人至今过着非常贫苦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匮乏,而且精神上也很孤单,处于一种被社会遗忘的状态。
听到见到的情况给应宪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在应宪的心目中,这些老兵都是民族英雄啊,他们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保卫了国家和民族。然而在国家改革开放30年后、人民群众普遍富裕起来时,民族英雄们居然至今还生活在社会底层,不要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荣誉,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尊严都没有……。不应该呀,不应该是这样的呀!他的心感觉到了极大的疼痛。
应宪下决心要帮助这些远征军老兵。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是总应该有人站出来为老兵们做点什么,应宪要为老兵做一些实事。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应宪遇到了关爱抗战老兵网的李明晖、周坚、王小应、马宗宝等4位创始人。应宪了解到该网是一个关爱抗战老兵的网络交流平台,有3万多名注册会员。志愿者们会时常组织看望抗战老兵,并给他们捐钱捐物。通过李明晖应宪知道了更多抗战老兵的故事,当时关爱抗战老兵网已经找到了近千名老兵。
关爱抗战老兵网的做法更坚定了应宪帮助老兵的决心,他开始策划举办一个专题展览,让更多的人知道抗战老兵的故事。越众拍摄《发现少校》专题片时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复制了大量有关二战中缅印战场的影像资料。经过整理、分类、建档、数码化,形成了一个包括2.3多战地照片、100多小时动态影片、200多万字的原始文字记录的庞大档案,其中绝大多数影像资料和图片为全球首次公开。
2011年4月,在深圳制作了名为《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历史影像》的大型公益展览,以影像、纪录片、讲座、文物展等多种形式再现了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英勇抗日的悲壮岁月。该展览先后在深圳、云南腾冲、重庆、杭州、北京、台北、华盛顿、纽约等城市中举办,引起了轰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台北展出时,国民党的所有“大佬级”人物出席观看,反响强烈。
刚开始做这件事时,由于政治历史等原因,多多少少有一些阻力。但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活动搞得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大。对此,应宪感到十分高兴。他说:“两岸华人同文同祖。展览过程中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对发展两岸关系是非常有益的。这让我感到荣幸和欣慰。”
2013年,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支持下,越众公司成立了“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建立起了规范的组织机构、财务管理制度,开始有计划地开展宣传、募捐、老兵救助活动,同时实行受回访抽查、公众监督、审计等制度,更加规范、透明、高效地开展这项关爱抗战老兵的公益事业。公益基金建立了6千多名抗战老兵的档案。从2013年到现在已经陆续地给2171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抗战老兵每个月发放500元生活救助金,资助金额达2000多万元,不够的部分由越众兜底。这2171位抗战老兵,每人都建立了档案,内容包括有助养记录、回访记录等资料十分详细。截止到2017年2月关爱抗战老兵公益项目总计发放了2,195多万元,其中越众公司累计投入达1000多万元。越众还先后组织关爱团队到广东的高州、梅州、信宜和重庆、浙江、云南等地看望了50多位抗战老兵,送去资助金,帮助他们改建房屋,治疗疾病。遗憾的是这几年中,6000位老兵中去世了2000多人。应宪说:“这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公益活动,人数越做越少。我们在对抗战老兵最后的时候给予了临终关怀,这一点是我们的最大安慰。”
在关爱老兵的同时,对其中的一部分人进行一些采访,留下了文字和视频的珍贵资料;再加上多年在海外收集到的一些关于中国和深圳的历史影像,越众公司拥有的资料越来越丰富。2014年,越众历史影像馆正式开馆。应宪为影像馆确定了独立、中立、自立的“三立”原则,希望在系统收集中国流失在海外、散落在民间的历史资料方面作一些贡献;也希望越众历史影像馆能够成为中国具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公益组织。应宪的想法超越了普通企业家的眼界,成为一名愿意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大厦增砖添瓦的文化人。
2008年5月15日市鹏城集团公司员工踊跃向“5·12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 鹏城公司/供图
一些人对应宪长期坚持做关爱抗战老兵的公益事业感觉有些奇怪,经常有人问应宪:“你热心做这件事,是不是有特别的原因?是不是因为你的家族与抗战老兵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啊?” 对这个问题,一段时间里应宪也有点说不明白,但是他肯定地回答:“我家里还真没什么人跟抗战老兵有关系”。
直到2013年这个问题突然有了答案。这一年是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30周年。为此,越众举办了有关基建工程兵的展览,在越众产业园创作、安放了一组基建工程兵形象的雕塑。借此机会,请来了原基建工程兵303团的姚俊峰老政委回家看看。姚政委讲起了303团的光荣历史,就在这一次应宪第一次听说303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38年的山东荣成县抗日游击大队。应宪说:“我当时就傻了。关爱抗战老兵的公益活动我们做了6年。今天我终于知道原来是越众这支队伍的最初创建者们在冥冥中引导我走了这条路……这是我才真正理解了我们做过的许多公益事业的隐秘意义;我更加坚信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是越众发展最深厚的原动力。”
原来是这样!冥冥之中有力量。应宪之所以感觉对做这件事有责任,是因为抗日的先辈们发出的呼唤,这些呼唤声穿过时空拨动他的心弦;是积存在这支队伍身上的民族情感的滋养发酵,这种抗击日寇、救亡图存的民族情感,从最早的抗日大队开始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一直传到了应宪的身上。这种情感不用诉说,不用解释,像密码一样代代传下来。好比是儿女对于父母亲的孝心,不用挂在嘴上,永远藏在心里。孝敬追远,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真情美德。应宪突然明白了:民族精神密码的传承,平时可能看不见,时机成熟就会显现出来,承担这种使命的,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别人。
做好事的行列中少不了基建工程兵
基建工程兵部队改编的市属各建筑公司,传承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良传统,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在深圳市组织的各项关爱行动和抗震救灾行动中总是带头走在前面,积极参与各项公益事业。
援建希望小学。
从2006年开始,越众公司每年捐助一座希望小学,已累积建了重庆巫山平和乡越众希望小学、四川巴中水宁寺镇金银坎村越众希望小学、四川巴中兴隆场希望小学、甘肃关山乡南堡越众希望小学、云南澜沧拉枯族自治县富邦乡卡郎村小学等6所希望小学,投入500多万元。应宪建议特别突出“希望撒播我家乡”的特点,把捐助希望小学与关心职工家乡结合起来。发动越众的员工、特别贫困地区的员工,在自己的家乡去寻找项目优先安排。公司发起了“因你而改变“一对一贫困学生捐助活动,先后帮扶了500多名贫困学生。公司向高校捐助奖学奖教基金,向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捐助了价值10万元的健身器材和10万元基金,向重庆大学捐资34万元。
2008年市市政公司派出专业队伍赴汶川地震灾区救灾 市政公司/供图
天健集团公司援建了贵州平塘天健希望小学、延安天健希望小学、广西白色那荣小学等,还向希望工程捐款24万元、向深圳的一些中小学发放慰问金25万元。
积极参加救灾捐灾活动。
深圳二万基建工程兵改编的这支队伍,在祖国无论何时何地出现重大灾情时,总是第一时间走在抗震救灾、援助灾区的前列。
市二建、市三建的前身是基建工程兵二支队16团、19团。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两个团均在唐山地区,参加了被地震严重毁坏的唐钢的抢建恢复生产施工、为唐山灾区居民修建新住宅区的施工任务,由于完成任务出色获得基建工程兵兵种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奖励。
2010年7月越众公司向青海玉树灾区群众发放30多万元的现金和物资 越众公司/供图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各单位迅速出动,冲锋在前。市一建公司在什邡市突击施工38天,搭建起850套、1.7万平方米过渡安置板房,员工个人捐款25万元。市二建组织400多人的抢险救灾队伍,奋战29天,提前完成1429套活动板房的搭建任务。市三建捐助价值100万元的50栋板房,派出队伍完成了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3栋教学楼施工。天健公司组织组建一支由25人、9台大型机械车辆组成的救灾工程小分队,奔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员工捐款47万元,党员交纳“特殊党费”41万元,公司捐资100万元、认购100套活动板房赠予灾区。越众公司向四川、甘肃地震灾区捐赠了救灾款30多万元、捐赠挖沟机等设备100万元,完成了舟曲一中教学楼和武都区东江安居房等援建任务。深圳建工集团紧急组织抢险救灾队伍奔赴灾区,完成20万平方米板房的搭建任务,被国家建设部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单位。按照市卫生局的统一组织,市二院5名医生组成医疗队奔赴地震灾区。收治了15名地震灾区的伤员。全院职工还为四川灾区人民捐款52万多元,为玉树地震灾区人民捐款16万多元。
此外,在华南水灾、长江水灾、湖南冰灾、甘肃陇南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等许多援建灾区行动中,各单位都捐钱捐物,做出了很大贡献。
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各单位还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市里开展的各项公益活动。越众公司2004年注册成立了越众义工组织,经常组织员工开展义工活动。每年高交会期间都组织员工到会展中心开展义务服务活动,在大运会期间开展“交通文明劝导”活动等。越众公司从2005年开始,每年组织员工开展一次无偿献血活动,每年约有50人次无偿献血,公司被评为深圳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
在深圳开展的“关爱行动”活动中,天健运输公司成立“天健爱心车队”,免费搭载老弱病残乘客,开展爱心助残行动。
一个小孩子的命运
这是发生在30多年前的一个温馨小故事,值得讲述。
1982年,有两个人同时段来到深圳、住处离得也不远。一人是5月从广东阳江来的建筑工人郑辉强,住在银湖旅游区建筑工地干活,他妻子已有五个月身孕;另一人是8月从辽宁鞍山调入的基建工程兵1团汽车连指导员周天麟,连队安家在笔架山脚下的一排竹棚里。
10月21日深夜11点,郑辉强的妻子突然肚痛要生孩子。急懵了的郑辉强扶着妻子走上路找人求助,一直到了次日凌晨4点多还没有找到能帮助的人。几乎要崩溃的郑辉强突然看到远处有微弱的灯光,他不知道这是连队炊事班为做早餐开了灯。他赶紧向灯亮处跑去,恰巧遇到早起的周天麟。郑辉强哭喊着说:“解放军同志,我老婆要生小孩了,很危险,你们能不能帮助送到医院?”周天麟跟着他小跑到了他妻子在土路上坐等的地点,只见产妇疼得不断呻吟,情况确实紧急。周天麟飞奔回宿舍,叫醒司机王球紧急出车。他突然想起母亲说过的一句话:“女人生孩子不能受风……”他从床上一把抄起自己的军被带上备用。回到产妇旁时,看见她痛得全身颤抖,根本站不起来。看样子产妇即将生产,一名战士撑起伞为她挡风雨,周天麟用被子把产妇围起来,又拿来两件衣服垫在她身下。在大家手忙脚乱中,孩子生出来了还大声哭了一声,在场的人这才放下心来。战士们赶紧把产妇扶起来坐到解放牌卡车驾驶室里,王球开车将母子平安送到了市人民医院。
人物小传
王球,河北任丘市人。1958年12月出生。1976年3月入伍到一支队1团。1980年随团进入深圳。1983年9月部队集体转业后调入市石化集团美术装饰公司工作。
为了感谢解放军救命,郑辉强给儿子起名叫“小军”。周天麟的军被被珍藏起来成为传家宝。自那以后周天麟与郑辉强成了好朋友,郑家有困难时周天麟数次解囊帮助。小军兄弟姐妹有4人,都完成了学业。小军翠园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山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为感谢解放军的帮助,他报名当了一名义工做好事,周天麟为此感到欣慰。
周天麟与“小军”的故事 周顺斌/摄影
上图拍于1982年,右一为周天麟,右二抱着的小孩是小军
下图拍于2008年,左一为周天麟,中间为小军
2008年3月的一天,郑辉强一家人专程来看望周天麟。此时的周天麟任职深圳市交通局港航管理分局局长。这是小军出生时在现场部分人的第一次聚会,时间已过去了26年。当年开车送母子到医院的司机王球来了;给大家拍过合影照的新闻干事周顺斌也来了,他让每个人待在当时的原位置上,快门一按拍出了再现当年场景的图片。周天麟安排车带领着大伙儿重游了旧地,人们这才知道那天晚上郑辉强到周天麟连队求助的路线差不多两公里长。当时的荒凉丘陵地变成了风景秀丽的银湖旅游区;泥泞小土路变成了高楼林立的街市。小军的生命来之不易,他对此感慨万分,向长辈们保证一定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小军提议:“20年后大家来此地再拍一张合影照。”记者将这个感人的故事记录下来,刊登在2008年3月22日的深圳特区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