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镜头中的鹏城
文/段亚兵
刘对现与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如果说周顺斌、杨洪祥等从事摄影是因为在部队时当新闻报道员,因工作而自然地进入了这一行。刘对现就完全是从部队施工的战士,由于酷爱摄影艺术,又经过艰苦努力而成为深圳摄影界的知名人物。
人物小传
刘对现,陕西临潼人。1958年 1月出生。1976年12月入伍到基建工程兵一支队1团。1981年12月随1团调入深圳。1983年9月部队集体转业后在市一建公司工作。1985年5月调入深圳摄影学会工作。2007年1月任市民俗摄影学会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民俗摄影杂志社社长等职。
刘对现1976年入伍,当年18岁。他是最早进入深圳的一批基建工程兵战士,1981年12月随着1团调入深圳。刘对现说:“我们坐在闷罐火车里走了七天七夜。开始穿着皮大衣、毛头鞋,越走越热,最后脱得只剩下一件衬衣,好玩。”
刘对现 本人/供图
1983年部队集体转业后,刘对现在市建一公司第二区队施工队当泥瓦工。1985年他家乡有一位老乡来深圳购买摄影器材。这位老乡与深圳摄影学会会长何煌友曾经是铁道兵的战友,就将刘对现介绍给了何会长。何会长问刘对现喜欢摄影吗?刘对现说:“太喜欢了!但是,照相技术不太好……”他给何会长讲起自己在部队学摄影的故事。刘对现在鞍山部队时,攒了半年的津贴费,花30元买了一部国产的红梅牌120照相机和胶卷。节假日时白天照相,晚上自己学着冲洗胶卷。连队肯定没有暗房,就找到存放水泥的工棚。水泥堆上有很大很厚的帆布,是用来保护水泥不被雨水淋湿。刘对现就用当支撑物,把大帆布盖在上面就成了一个暗房。他钻到帆布里面趴在地上操作,试着冲胶卷、洗印照片,竟然也冲洗出了一些有影有像的照片,高兴得心花怒放……
何会长看他这么喜欢照相,就说:“你干脆调到我们摄影协会来吧,我哪里需要人。”刘对现闻言喜出望外。第二天就找施工队领导,要求调到了深圳摄影学会。学会属于事业单位,3个编制满员了。刘对现的人事关系只好先落在市文联,人到摄影学会上班,但是没有工资拿。何会长自有办法,他让刘对现申请执照,办了一个金像摄影服务部,做点经营摄影器材的小生意,自己给自己发工资。
摄影学会当时在罗湖区桂园路的市文联大厦里。这个大厦里还有作协、美协等许多协会,用房十分紧张。摄影学会只有一间办公室,东西摆得满满登登的。刘对现没有宿舍,只能将就在服务部6平米的房间里面,白天开门卖货,晚上打开一张折叠床睡在里边。人是憋屈一点但总算有个栖身之处。在部队锻炼过的战士,对这样的生活并不觉得苦,反而人整天都是乐呵呵的。服务部晚上睡觉可以,白天躺着就不雅观了,因此刘对现每天要早早起床,把摄影学会的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年轻人精力旺盛,他索性将文联和几个协会的走廊门前、各楼层的卫生间也清扫干净。这种干法坚持了3年。全文联的同志们都很喜欢这位年轻、勤快的同事。
酷爱摄影的刘对现每天捣鼓着自己的那台红梅照相机,很想尽快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但是摄影技术太复杂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向行家请教又没有人愿意教他。1987年,他有机会到东莞参加一个摄影活动。那一年,东莞烟花队到意大利参加国际烟花比赛获得了银奖。这是了不起的奖项,选手们回到家乡举办汇报表演。当烟花打上天空,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如万花盛开,似流星飞舞。刘对现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他家乡农村里过节只是放放炮仗,哪能跟眼前的烟花相比?他赶紧拿出自己用的国产海鸥牌135相机拍照,用完了一卷胶卷。回来冲洗出来一看,拍的36张照片只有几张马虎可以用。当时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由于修理技术不精,他把一位客户的照相机修坏了。有人为此挖苦他说:“一个基建工程兵的大兵只能握镐拿锹修马路、建房子,搞摄影你恐怕入错了行……”这句话反而刺激出了刘对现的犟牛劲。他回答说:“我就是要搞摄影艺术,摄影这一行我干定了,摄影学会我待定了!” 从那以后,他到处寻找购买摄影书,虚心向专家们学习,腿勤眼勤嘴勤,慢慢地摸索提高摄影技术。
1988年深圳举办首届荔枝节。开幕式的主会场摆在新开张的深圳体育场。这一次刘对现感觉有把握了。他爬上体育场对面八卦岭工业区一栋厂房的屋顶,架好照相机,对着正在举办的荔枝节活动会场开拍。他使用了“多次曝光法”的高难技巧,先是拍好活动场面、再多次拍烟花美景。照片冲洗出来一看,画面异常精美。这张照片后来在摄影比赛中得了“最佳摄影奖”(当时的最高奖项)。有些同行不服气,断言说“不可能拍出这样好的照片,是在暗房里做出来的假照片。”刘对现也不解释,直接将照相的底片拿出来给大家看,那些乱说话的人才闭上了嘴。
深圳照相的人越来越多了,拍出的好作品也越来越多,“深圳摄影军团”在全国有相当的影响。2006年刘对现开始考虑成立一个新摄影学会的问题。当过兵的人懂得“组织起来”的力量。刘对现这样想:“通过成立摄影学会,将摄影发烧友们组织起来,为大家提供交流专业知识的机会和活动条件,不仅可以将更多的青年爱好者吸引进来,也有利于深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摄影作品。当初要不是自己巧遇机会进入摄影协会,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有了摄影爱好者这样一个组织,就有力量、有计划地把深圳每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自己作为一名基建工程兵的战士,能够来到深圳这座城市是一种缘分。我们应该为深圳做一些贡献,用我们的镜头为深圳的火热生活留下影像的记录。”
开始,刘对现想注册深圳风光摄影学会。一位领导说:“只拍风光,内容单薄了一点,建议成立民俗摄影学会。这样涉及的内容更丰富,对于传承深圳地方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更有意义。” 于是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成立了。
刘对现组织深圳摄影家们到贵州三都拍摄照片,宣传三都 本人/供图
学会成立后,刘对现积极联系业务,争取到的第一个项目是市城管办委托的深圳市“第一届公园文化节摄影作品征集”。刘对现认真组织,发动学会会员到各个公园去,边游玩边拍摄作品。经过专家评选,从中选出了250幅精美作品,交给市城管办存档。这还不算完,有了好的作品,刘对现又策划举办了“美丽深圳”摄影作品展,到各个公园去巡展。该项活动,主办单位表扬、参与的摄影家们高兴、市民群众叫好,几方都很满意。
初次尝试让刘对现尝到了甜头。后来不断地策划举办类似的活动。例如,“美丽的莲花山”摄影比赛、人民公园“月季花倩影”摄影比赛(此活动已坚持举办了12届)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9年刘对现来到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采风。拍摄过程中,他被三都美丽的风光迷住了、被水族同胞淳朴的热情感动了,决心为三都做一些事儿。他挑选出拍摄的一些照片精心制作后,摆放在深圳各大公园进行展览,宣传美丽的三都。展出效果非常好,观众留下了许多赞扬三都的评语。三都驻深圳办事处主任刘峻柏说:“以前还没有人用摄影的方式帮助过三都,深圳市民这样喜欢三都,让我们太高兴了。”
深受鼓舞的刘对现萌生出专门为三都组织全国摄影大赛的想法。2010年7月16~20日,“神秘水族、魅力三都”首届全国摄影大赛采风活动在三都举行。活动中共收到全国358名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共计5,726幅摄影作品。活动结束后,刘对现再次选择了一批照片,在深圳各大公园办影展;学会还把照片投稿到人民网、图说中国、中国摄影网等20多家网站和媒体上,将三都山水美景和水族文化遗产展现给全国人民欣赏。
2013年,学会在香港创办了(香港)中国民俗摄影出版社有限公司。创刊号的广告效果最佳,如果用于商业广告会有不菲的收入。可刘对现决定将创刊号奉献给三都,《中国民俗摄影·水族非遗》专刊上刊登了大量关于三都的精美图片,系统展示了三都水族自治县国家级、省级、县级4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始向全世界宣传三都。
三都县是深圳开展的“特区与老区山区心连心”活动中的帮扶对象之一,帮扶活动长达20多年。民俗摄影学会开展的有关三都的摄影采风活动是两地最新的文化交流活动,该项目已经连续举办了3年。当地人感动地说:“帮扶三都,就是帮扶了一个民族。” 深圳的摄影家们不光拍照片,还献爱心。摄影学会组织企业家给三都县捐照相机和摄影器材,捐字画作品;摄影家们个人主动给当地学校的学生们捐款,感动了当地群众。
摄影学会成立10年间,会员摄影师们拍摄了大量关于深圳的摄影资料;加上刘对现等人从1979年就开始拍摄的关于深圳建设生活的照片,学会的档案里里存放有几十万张照片。刘对现计划按照“深圳历史、深圳海岸线、深圳客家、深圳基建工程兵”等几大专题,分类整理出专题摄影作品集。这些照片是关于深圳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将为记录深圳、宣传深圳、传承深圳的民俗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刘对现工作照
学会党支部书记刘对现向红其拉甫边防官兵赠信封
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会长刘对现为“锐仁杯”深圳“幸福深圳、幸福家庭”现场摄影比赛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刘对现会长向亚洲影艺联盟前秘书长、旅日著名风光摄影大师黄金树赠送《中国民俗摄影》——水族非遗书刊
刘对现会长向文莱摄影协会赠送《中国民俗摄影》——水族非遗书刊
刘对现会长向泰国著名摄影家、世界华人摄影学会评审委员陈汉洲赠送《中国民俗摄影》——水族非遗书刊
刘对现会长向第25届亚洲影艺联盟会长、台中市摄影学会理事长林浩然赠送非遗水书和会旗
刘对现会长向第25届亚洲影艺联盟会长、台中市摄影学会理事长林浩然赠送《中国民俗摄影》——水族非遗书刊
会长刘对现向武警官兵送上数量丰富的摄影图册等书籍作为礼品
会长刘对现对深圳城市风光摄影历史进行了简单介绍(一)
会长刘对现对深圳城市风光摄影历史进行了简单介绍(二)
会长刘对现参观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字画高仿复制中心
会长刘对现参观产业园大堂力嘉模型图
刘对现摄影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