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44.211.24.81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摄影资讯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传真:0755-25728897
     电话:0755-25728897 
           13902968412
           
     

 
首页 -->> 摄影资讯 -->> 本市新闻
 

第三十八章 镜头中的鹏城



文/段亚兵



 

深圳是个热爱摄影的城市。深圳的摄影发烧友很多,拍出了很多优秀的照片,留住了深圳经济特区早期火热生活的珍贵镜头。其中,基建工程兵部队中也有一批摄影爱好者,他们的作品也算得上深圳摄影作品中的精品。

 

周顺斌首个获得全国摄影金奖

 

人物小传

周顺斌,四川广安武胜县人。1948年10月出生。1969年4月入伍到基建工程兵一支队5团。1981年3月随1团进入深圳。部队撤销前为冶金指挥部深圳指挥所政治处宣传股新闻报道员。1983年9月部队集体转业时在市一建公司工作。1984年调入深圳电视台任摄影记者。

 

在全国摄影界说到周顺斌,不会没有人不知道。反映深圳早期建设场面的照片,很多出自于他的手。比如说,他的《南下深圳》,一队背着背包的基建工程兵官兵,刚从闷罐货车下来,脚踩在深圳的土地上。这是一张代表基建工程兵二万人风貌的经典照片,不知道被多少报刊和杂志刊登过。再比如说,他拍摄的一张名为《升》的彩色照片,两座正在建设的两座大楼中间,一名战士挺拔地站着、张开双臂冲向蓝天。好像他是工地的指挥者,他的双手像交响乐团指挥的指挥棒,平面的城市在指挥棒的指挥下迅速长高成为立体的城市。这幅照片在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比赛中获得金奖,实现了



 本人/供图


深圳摄影作品首次获得全国金奖零的突破。深圳摄影界的大家江式高对这张照片如此评价:就单幅照片来说,《升》的见报率、播放率、点击率、发行率、展出率、收藏率,遥遥领先,是别的照片难以与之匹敌的。

像周顺斌这样一位深圳摄影界的奇才,如果说他刚到深圳时还不明白如何操作照相机、不懂得如何安装胶卷,很多人可能认为是开玩笑,但这确实是实情。周顺斌是19813月随着一支队1团最早进入深圳的基建工程兵战士中的一员。当时他是团的新闻报道员。面对日新月异的深圳工地面貌,部队领导认为应该拍摄一些照片,留下一些图片记录,需要有人负责摄影工作。这位领导找来周顺斌,问他能不能兼着做摄影工作?周顺斌一口答应下来。军人就是这样,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找理由推辞的习惯。但他当时确实不知道如何使用相机。那天中午他不睡觉,赶到东门老街的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摄影指南的书。然后就按照书中的方法开始学习照相技术。

他使用的第一个相机是国产海鸥牌120相机。第一次采访拍摄到的场面是领导们在竹棚里召开会议。第一卷胶卷拍完后还要自己负责冲洗。没有暗房设备,他与同事等天黑以后钻进一间没有窗户的铁皮房里进行操作。由于深圳天气炎热、显影液的温度掌握的不好,胶卷冲印出来一看,有的模糊不清,有的黑乎乎,还好选出了几张可以用的照片,几个人惊喜若狂。

从此以后,周顺斌就算是专业的摄影记者了,他每天背着相机四处采风。尘土飞扬的工地上战士们盖起了一座座高楼,烈日暴晒中干活的战士们汗如雨下,干活干得口干舌燥就趴在水沟边喝水,干活后没有洗澡间就站在井边用水桶冲凉,精力过剩的小伙子们辛苦工作后还要打一场篮球,晚饭后大家坐在院子里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各种工作生活的瞬间都被他一一收进了镜头,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照片越来越珍贵。从他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圳经济特区早期的火热生活、精彩的建设场面、动人的生活瞬间。就是在他连续多年记录的画面里,我们看到了这支部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历程;周顺斌也随着其作品影响力日盛,而成为深圳著名的摄影家。

在采访周顺斌时,笔者他讲一讲那张著名的《升》是怎么拍出来的?他讲述说:“那是1984年的夏天,我骑着我那辆破旧的五羊牌自行车来到了红岭大厦的工地,这栋大厦是我们部队承建的。我经常来这个工地转转,看着这栋大厦一层一层地变高,终于大厦的主体竣工了。那天我站在大楼下,仰望天空,只见两栋高楼直插蓝天,很有气势。我十分兴奋,因为终于找到了要表达深圳特区建设成就和深圳速度的形象。但我观察许久,按不下快门,总感觉缺少点什么,对了,是取景框里缺少人物。大楼再高,是人建起来的;蓝天背景中红岭大厦是那样的雄伟,但是建设大厦的战士才是英雄。我想起战友邹洪涛,他是工地安全员兼吊车指挥员,现在正在地面上指挥大吊车。我等了两个小时,等他忙完工作,才与他商量让他摆出指挥吊车的手势。我屏住呼吸,咔嚓一声,完成了这幅作品。”

一次周顺斌在参观一个关于深圳基建工程兵部队的摄影展时,遇见了战友刘坤德。触景生情刘坤德问他:“你拍了那么多我们基建工程兵的好照片,为什么不集中出版一个作品集?”周顺斌回答:“倒是早就有此想法,但是没有钱啊……”刘坤德有点惊讶地说:“你为基建工程兵早期创业拍摄了那么多珍贵的照片,不出作品集太可惜了。我支持你出……”刘坤德又说:“出版你的作品集,其实不完全是你的私事。你的照片记录的是深圳早期的拓荒史,出版作品集是要让基建工程兵当年艰苦创业的精神传承下去。”

为了将摄影集编辑得更好,周顺斌请著名摄影家、深圳特区报原摄影部主任江式高帮助策划、并且亲自撰写前言,题目叫“一张照片,一支队伍,一座城市,一段历史”。这16个字对这部摄影集做了非常精彩、十分贴切的概括。

周顺斌也希望笔者在他的作品集中写“后记”。我在文章中写了这样几句话:“周顺斌的照片,是历史的记录,是艺术的瑰宝,是精神文明的图解。‘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因为有了这些照片,更显得生动、具体、真实、亲切。通过他的镜头,精彩的场面定格,珍贵瞬间变成永恒,难忘的过去再现,流逝的时光不朽。” 

 

杨洪祥的《筑·迹》

 

人物小传

杨洪祥,云南大理市人。1978年11月入伍到基建工程兵三十一支队。部队撤销前为支队政治部宣传科新闻报道员。1983年9月部队集体转业后任深圳特区建设公司新闻秘书。1988年负责筹建深圳青年大厦并担任总指挥。《深圳青年》杂志创办人之一,曾任全国青年报刊期刊工作委员会主任,1999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报刊工作者”称号。2003年进入房地产业,先后任旭飞实业公司副总经理、旭飞房地产开发(深圳)公司总裁、中银信置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等。

 

杨洪祥是基建工程兵最后的几批新兵之一。他在连队时是学瓦工的。他很自豪地对笔者说:“我在部队时是二级瓦工,有技术证书,我砌墙砌得很直……” 虽然他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是并不完全满足只当一个瓦工青年。他更喜欢当一名文学青年。他喜欢编写黑板报,其才华被连队领导看中,就让他当了报道员。除了办好黑板报,他开始玩命地写稿,半年时间一气写了79篇稿,却没有一篇被采用见报。但是他不气馁,顽强地坚持。慢慢地一些“豆腐块文章”开始见报,先后在基建工程兵报、战士报等军队报纸上刊登了四五篇文章。于是杨洪祥被302团领导看中,调入团部当新闻报道员。杨洪祥写稿的劲头更足了。他采写的汽车连提高技术水平的一篇文章被基建工程兵报采用刊登在头版头条上。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杨洪祥由此在部队新闻报道界崭露头角。1981年,杨洪祥被调入支队当新闻报道员。他一手握着笔杆写文章,一手拿着照相机拍照片,工作十分积极活跃。1982年,他做为部队打前站的先遣人员,一个人先进入深圳。他一下火车,立刻感受到了深圳热火朝天搞建设的气氛,马上架起相机拍摄了罗湖口岸场景的一组照片。从此以后,他东奔西跑了解情况,积极写稿反映部队生活,深入施工现场拍摄了大量照片:深圳戏院里召开基建工程兵改编大会场面严肃,竹棚里战士举办婚礼欢声笑语,开山劈石让沟壑变通途,脚手架上高空作业让平地起高楼,大火肆虐让部队营房化成灰烬,台风横扫让战士们的家园变成泽国……杨洪祥用镜头记录历史,留下了深圳早期建设的大量珍贵镜头。


杨洪祥 本人/供图


2013年9月15日,在纪念二万基建工程兵部队调入深圳3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由深圳市史志办、越众集团和香港卫视联合主办了《筑•迹——杨洪祥基建工程兵历史图片展》。图片展选择了杨洪祥1982~1985年间拍摄的80余幅反映深圳早期建设生活的照片,把人们带回到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

图片展的首场展出场地选择在市民中心宽敞的大厅里,会场已经布置好了。没想到开展前的前一天市有关部门通知主办方改换展览地方。接到通知,杨洪祥和主办方的同志们都懵了。大厅里摆满了挂展板的脚手架,短时间里拆除困难极大;而且办举活动的通知都已经发出去了,临时改变场地引起混乱不说,还会产生什么样的不良影响呢?打听一下,据说是公安部门提出对老兵们在市民中心聚会不放心,怕会出现失控的局面。举办这个图片展的本意是宣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深圳艰苦创业的精神。后来,图片展该换地点举办取得了成功,但是没能在市民中心举办无疑降低了该图片展的影响力。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公安部门未免过于谨小慎微了,这大概也是曾经发生过的老兵们集体上访造成的后遗症吧。

杨洪祥的影展起名为《筑·迹》,名称与照片的内容相符,与他个人的履历相符,也与他目前从事的行业相符。说与照片的内容相符,影展照片反映的是深圳早期的建设历史。从大量照片中,我们能够看到当年深圳“全市大工地,四处摆战场。平地起高楼,荒原变模样”的宏伟景象。说与个人的履历相符,杨洪祥做为基建工程兵的一员,和战友们一起为建设这座城市出力流汗,对参加前无古人的事业感觉无上荣光。说与他目前的工作相符,是因为他华丽转身,从一个文化人变成一个建筑企业的经理人。

2003年杨洪祥下海投身房地产业,担任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裁。接手的第一个楼盘是沙头角梧桐山下的桐林花园。这个楼盘原来的设计是传统“山挖平、树砍掉”的思路,杨洪祥认为太可惜,力主重新进行规划设计。他考虑桐林花园与梧桐山森林公园连在一起,不用绿色建筑理念来开发,会与环境不协调。于是,引进国际绿色建筑标准,顺山势地形建住宅,引山涧泉水入小区,建造了一个绿色环保的新楼盘。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LEED认证。

初战告捷,让杨洪祥打造“绿色地产”的品牌更加有了信心。应该说杨洪祥独具眼光,他的想法正好迎合了深圳地产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步伐,因此“绿色地产”牌子一打出来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消费者的欢迎。因此,他在建造第二个楼盘“中英街壹号”时更加重视贯彻绿色建筑的概念。楼房坐北朝南,采光通风俱佳;背山面海,保证所有户型都能看到梧桐山山景和大鹏湾海景。低调奢华的设计风格、简约现代的建筑特色,配套的生态广场,饱含中英街历史文化的元素,取得极大成功。2012年11月第一期开盘,4小时内销售 8成单元房,创造了深圳楼盘销售新纪录。该楼盘被国家住建部评为绿色建筑一星级;拿到了美国绿色地产的LEED预认证金奖。

凭着出色的业绩,杨洪祥带领企业进入了深圳绿色建筑企业的行列;他个人也被选为深圳市房地产业协会绿色专业委员会主任。这个职务不简单,万科地产、招商地产等房地产业的巨头,也才是这个协会绿色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而杨洪祥能当选主任,与许多房地产业的巨头们同列,可见他在绿色建筑业中已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2016年3月,第十二届国际绿色建筑博览会召开,这是一个重要的国际专业盛会。深圳有三名代表出席会议。杨洪祥是代表之一。他在会上作了题为《当代绿色建筑的探索与思考》的专题发言,宣传“深圳是中国绿色建筑的先锋城市”,引起了会议良好的反响。


(未完,待续)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4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