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白衣天使兵
文/段亚兵
00019部队卫生队 — 00049部队医院 — 基建职工医院 — 华强医院 — 红十字会医 — 市第二人民医院。
卫生所虽小功能齐全
1979年底,基建工程兵一支队1团正式调入深圳,随着部队前来一个5人组成的卫生所。随着调入深圳官兵数量的逐渐增多,卫生所扩编为30多人的卫生队,设有内科、外科、五官科、病房、注射室、化验室、放射室、药房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部队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卫生防护工作。李美才是最早进入深圳的卫生所成员之一。他回忆说:“卫生所来到深圳安家在市委大楼东边的一个小山头上(就是后来市委机关印刷厂所在的位置)。我们住在四面漏风的竹棚里,所长马文英住在铁皮房里,待遇算是好一些。”
1983年部队调入深圳时,医院设在竹棚里 杨洪祥/摄影
人物小传
马文英,安徽亳州市人。1931年10月出生。1945年3月入伍新四军,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后随部队进入西藏。1970年从西藏军区总医院内科主任军医调入基建工程兵一支队医院。1982年10月负责组建基建工程兵深圳部队医院。1983年9月部队集体转业后,任市基建职工医院院长。2005年9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军功章”。
1980年12月,1团一名战士腹部剧痛送到卫生所,经诊断是急性阑尾炎,病情紧急不允许转院。卫生所决定立即动手术。医疗条件太简陋了,板房被布置成简单的手术室,手术需要的器具不全向市人民医院借用。由李美才主刀,手术成功。
人物小传,
李美才,四川成都市人。1952年12月出生。1969年4月入伍。1977年3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部队撤销前为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深圳指挥所医院军医。1983年9月部队集体转业后,任市基建职工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
1982年,基建工程兵两个师调入深圳后,先是将冶金指挥部深圳指挥所所属的几个团的医疗队伍力量组织起来,成立了部队医院。1983年,部队集体转业改编为市建设总公司后,又将深圳指挥所医院与三十一支队门诊部合并,改编为市基建职工医院。马文英同志任任院长。
在医院的发展、选址等问题上,市有关部门意见不统一。严格控制编制,限制医院的发展规模;有人甚至主张医院搬到竹子林去,理由是基建工程兵的生活基地在那里,可以方便职工们看病。后来在梁湘等市领导的关心下,在华强路北段的笔架山下,划出一块土地作为建设医院的场地,面积达4.6万平方米。最初的医院,建有44栋板房、3栋砖房,设病床100多张,医务人员100多人。当时这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来医院治疗、住院的患者主要是由部队改编的市属建筑公司的职工们,很少有当地的居民。医院的门诊量一天只有30多人,每天住院的病人几十名。虽然初创时期的医院环境艰苦、条件简陋、医疗力量薄弱,但是毕竟搭起了一个正式医院的架子,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的基础。
医院在困难中成长
职工医院的发展一直处在困难中,最主要的是资金来源困难。
医院在行政管理上,没有归入市卫生局管理,而是由市政府基建办管理;经费供给上,没有纳入市财政管理渠道,经费得不到落实。医院的日常经费、职工的工资等从市建各公司经营收入中按比例提取的。当时各公司自己吃饭都成了问题,更谈不到担负医院的经费了。当时的医院走市场经营的条件也不具备。
由部队医院改编的市华强医院门诊大楼于1985年11月17日落成,从此告别了竹棚医院 市二院/供图
因此当时的医院就陷入了极端缺乏资金的困境。化缘成了马文英院长主要的任务。他每月要找建设公司领导无数次,申请批经费。但是,好的时候要来可怜的一点点钱,更多的时候两手空空回来。马文英院长悲叹说:“我做为院长本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上,但是我现在成了一个要钱的院长。但是,为了医院的职工们我又不能不抹下脸面去要钱。张口要钱真难受啊,那些那种感觉与要饭的差不了多少……”
那段时间是医院最困难的日子。不要说维持医院正常运转的日常经费得不到保证,连职工们的工资都经常没有着落,几个月领不到工资是常态。因此医院干部职工们的生活也很困难。说起这段困难的日子,大家都感到心酸。李美才说:“当时市里的一些医院福利很好,而职工医院的福利很差。过中秋节发一点月饼,要扣下成本钱;发一些瓶装饮料,玻璃瓶要回收,如果瓶子丢失了、打烂了要赔钱……”
这种经济拮据、经常欠薪的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医疗人员队伍的稳定。1984年前后医院最困难的时候,许多有技术的医生,自找门路调出了医院。技术人员的流失,反过来又影响了医院医疗技术的提高。一直到了职工医院(后改名为华强医院)改变行政归属体制,由市卫生局当主管领导、经费由市财政局管理后,被动局面才得到改变。
1987年,华强医院与原市红十字会门诊部合并成为深圳市红十字会医院。市财政向医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医院得到迅速发展。再后来,医院又一次改名,由红十字会医院改名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据说,医院改名为红十字会医院后引来了新问题。一些患者来医院看病,看到医院的名字就想当然地认为医院是由红十字会办的。既然红十字会是一个慈善机构,该会的经费来自社会捐款,因此在这个医院看病应该是免费的。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伤病患者到医院看病后,不交钱就走了,给医院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样下去,红十会医院可能会被吃大锅饭吃黄了。
医院将此情况汇报到了市卫生局。市卫生局可能正在统筹考虑对全市市级区级医院的命名问题,再加上医院反映的这个实际种情况, 2001年,市卫生局同意医院更名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如今深圳市的医院已经命名到第八人民医院。
“8·5大爆炸”经受严峻考验
1993年8月5日,清水河仓库区发生“8•5大爆炸”严重安全事故。在这场严峻的考验面前,原基建工程兵的部队承担了最危险的抢救任务;而原基建工程兵的医院则承担了最繁重的伤员救治任务。
1993年8月5日深圳清水河发生危险品仓库大爆炸,市红会医院(原华强医院)承担了抢救伤员的任务 市二院/供图
灾难中的大部分受伤人员送到了红十字会医院接受治疗。医院最大限度地腾出了病房和病床,动员所有医护人员投入了紧张的抢救任务中。其中有市消防局的干部、深圳电视台的记者戴杰等。李美才说:“戴杰是我医治的,他的左肩关节脱位、胛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我问他:‘怎么会伤的这么严重?’他说:‘清水河一出事蘑菇云冲天而起,我迅速赶到了现场。没想到发生了第二次大爆炸,轰的一声巨响,我两眼一黑,以为自己死了……’戴杰忘我工作的精神让我感动。我赶紧给他处置好伤口、捆扎好绑带让他休息。”医院应对措施得当,及时抢救了大批伤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来医院看望了伤员。
2003年抗非典战役中市二院也有出色的表现。深圳的首例非典病人就是由市二院确诊的。几个月里,医院共接诊发热病人2000多例、医学留观400多例,确保非典患者无一误诊、漏诊。在,防病、医治过程中,全院人员、住院患者无一感染非典,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嘉奖。
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徐粼
人物小传
徐粼,浙江宁波市人。1959年2月出生。1980年入伍到基建工程兵二支队。部队撤销前为冶金指挥部深圳指挥所医院副连级军医。1983年9月转业后任市基建职工医院(现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主治医师、门诊部主任。1994年,参与深圳市急救中心筹备工作。1997年至2012年先后任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科、转运科科长等。
徐粼是基建工程兵部队培养出来的医务干部。1983年部队集体转业后分配到职工医院工作。徐粼参加了1993年“8·5大爆炸”灾难中伤员的治疗工作。他说:“清水河大爆炸后,市政府认为深圳应该有一支专业的急救队伍。”1994年,市政府正式批文成立深圳市急救中心,徐粼是筹备负责人之一。
1997年,深圳市急救中心建成启用。徐粼担任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科担任科长。他说:“院前急救科主要负责病人的院前急救工作,就是市民们看到的救护车上的医生、护士和司机。从那时起,我正式成为一名急救医生。”每当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急救中心的救护车总是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急救医生就是现场的总指挥和总调度。
在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时期,急救中心负责转运病人的任务。无论在口岸、机场、火车站或医院,一旦出现发烧症状的病人,就由急救中心派车接送到专门的监测站确诊是否非典病例,最后由医院负责收治确诊病人。急救中心的医生冲在最前线,冒着最大的危险。在这非常时刻徐粼提出了一个倡议:“我们一起写个火线入党申请书交给组织,我们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转运非典病人的事业,看大家愿不愿意?”倡议受到热烈响应。包括徐粼的同事在内,整个深圳卫生系统有45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市卫生局及时召开党委会议统一批准申请人为预备党员,第二年转正为正式党员。急救中心共转运了157例已确诊和疑似病人,确诊病人53人。深圳是全国唯一一个医务人员0感染、病人0死亡的一线城市。从中可以看出医疗中心发挥的重要作用。
徐粼是部队培养出来的医务工作者优秀典型 市二院/供图
2008年徐粼参加了四川汶川地震医疗工作。他被省卫生厅任命为广东省抗震救灾第六批医疗救护队队长兼深圳分队的领队。市二院的医护人员踊跃报名,要求参加灾区医疗队“上前线”。灾区环境极端困难,医疗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不断抢救、抬送伤员;在倒塌的房子里、瓦砾中,简单做一下防震措施后,坚持救伤员、做手术;时间久了,医疗队带去的食品霉变不能吃,没有别的食品,就捞水里的鱼烤着吃。医疗队在灾区呆了19天,克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救护伤病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多次得到上级的表扬。
徐粼在市急救中心工作了22年,参与了许多公共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工作和社会性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他习惯与时间赛跑,常年奋斗在抢救生命的第一线。他说:“工作很忙碌,也很辛苦,我常觉得忙不过来。几乎每个春节都是在急诊室度过,回家也没用,有事还是要来到医院。过年人手紧缺时,我要一个人顶上医生、护士和司机的所有工作。”
徐粼会经常与年轻人谈人生观。他说:“急救医生是一份需要精神支柱的工作,要时刻告诉自己,我是为了病人而生,我是为了战胜疾病而生,我不是为了自己而生,我也不是为了发财才来的急救中心,我是来为市民做贡献的。”
“我入伍在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是觉得它救死扶伤、崇高神圣。后来没想到又成为一名急救医生,要冲锋陷阵,站在突发事件的前线。让我更加体会到了作为医生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的快乐。而事实上,就算是害怕也要做好这份工作。历史的使命这一刻落在我们身上,我们就必须要承担,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徐粼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口号:“把生的希望留给市民,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2012年,徐粼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他仍然坚持带病上岗,坚守在急救一线。2016年1月6日,“为了病人而生,为了战胜疾病而生”的徐粼去世了。他的儿子徐航含着眼泪说:“我爸一定又出去救人了,天堂也需要急救。”
2016年4月18日,深圳市卫生计生委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学习徐粼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市医护人员学习徐粼同志三方面的精神:“一是敬业爱岗,恪尽职守的专业精神;二是博学博爱、心系急救的医者情怀;三是不畏艰险、敢于担当的的优秀品德。”10月27日,在北大深圳医院会堂里举办“人民医生徐粼先进事迹报告会”深圳首场报告会。徐粼的领导、战友、同事、妻子和采访过的他的记者5位报告人讲述徐粼生前的感人事迹。市卫计委副主任孙美华评价说:“徐粼是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典型。”接着,在国家卫计委的安排下,报告团赴甘肃兰州、白银、定西,山西太原、临汾等市做巡回报告。
深圳现代化的医院之一
市二院的院训是“敬业、爱院、团结、奉献”;宗旨是“一切为了患者健康”;发展目标是“创建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广深医疗高地,树立二院优质品牌”。
经过30年的发展,医院医护人员不断增加到2500人,技术人才众多,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导师256人、正高190人、副高307人、博士105人、硕士245人。病床增加到2000多张。医院的医疗技术和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社会的认可。
李美才是市二院的前身——基建工程兵一支队医院军医、随先遣部队领导最早进入深圳的5位成员之一、自建院以来一直在医院工作的资深医生。笔者请他对医院的医疗水平做一番评价。他想一想谨慎地说:“市二院的外科、骨科是始终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血液科、烧伤科达到了国家水平;骨科是国家重点学科;脑神经科是省重点学科……在深圳综合医院中,市二院数一数二吧,相比起来各有所长。”
1996年,医院评为深圳 “三级甲等”医院,深圳首批评上三甲医院的只有两家。200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医院成为“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同年,国家卫生部授予医院“全国卫生先进单位”称号。2012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医院“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这是深圳唯一获此殊荣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近几年,医院年年门急诊量超过260万人次,出院病人超过5万人次,住院手术超过2万台次。医院在全市100多家医院医疗质量整体评估中,连续8年获得三级医院前3名。(资料来源:陈明杰《转战南北扎根深圳》4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