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城市地下侦察兵
文/段亚兵
912团的更名过程:912团 — 市工程地质勘察公司 — 市勘察研究院 — 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圳二万基建工程兵多数队伍,都在地面上辛勤耕耘,让这座城市不断长高;912团与众不同,他们在地面下探索,被誉为“地下侦察兵”。工程项目不能建在沙滩上,地基坚固才能保证城市长高。“地下侦察兵”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三项制度”改革取得好效果
在调入深圳的基建工程兵部队中,912团改编的深圳市工程地质勘察公司(简称深圳工勘)与其他兄弟单位有些不同。别人都是企业,而深圳工勘是事业单位。但是,就改革而言,深圳工勘的步伐迈得不比别人慢,反而可能更快、更深入一些。这样做是因为形势所迫。
深圳的建设速度很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随着深圳城市的建设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地质勘察的重要性,项目任务慢慢多起来。但是,看到深圳是一块肥肉,全国许多勘查队伍打破脑袋挤进来,争一碗饭吃。深圳的建筑市场是完全开放的,谁都可以来竞争,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就算是市属的事业单位,有关管理部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保护措施。在这种背景下,深圳工勘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深圳工勘首先提出了“一业(工程勘测)为主、多种经营、立足深圳、辐射珠江三角洲”的经营战略,制定了“引进先进科技、保持稳步发展、建立骨干队伍、发展优势技术、形成特色体系、创建一流水准”的发展目标,逐步使公司在勘察、测绘、岩土、基础、测试等一条龙专业技术服务体系方面,快速形成竞争力。
如今的董事长张健康,1988年时身为办公室副主任,思考和起草了深圳工勘的改革方案,就是以工资制度、人事制度和个人身份为内容的“三项制度”改革方案,消除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该改革方案简单说,在职职工,无论原来是干部还是工人身份,也不论原来的级别高、低,全部封存在档案里(换句话说就是取消),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重新定职务、定级别、定工资。
“三项制度改革”从现在回头看,是抓住了改革的牛耳。但当时是冒着一定风险的,因为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缺少这方面的政策依据。实际上这个方案出台后确实也出现了一些反对意见。有老同志说:“我当兵一辈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凭什么我们的资历、级别一风吹啊?别的事业单位有这样搞的吗?”对此,张健康耐心地解释说:“上级对我们事业单位的改革确实没有现成的方案,让我们探索。虽说我们是事业单位,经费应该由政府拨付或分配任务。但政府从未拨付经费,任务要自己‘找米下锅’,如果依然干多干少一样,找不来米,干不好活,公司没收入,没有工资发……职务级别高、资格老又有什么用呢?”许多同志心里不服,但是张健康的话说得在理,没办法批驳。大家想起了刚到深圳那几年没活干、吃苦头的惨象,好在当时大家拼命干,创出了牌子,才让“找米下锅”变成了“送米上门”。这样想,慢慢也就想通了。
912团的战士们在地质普查工作中风餐露宿,却乐在其中 工勘公司/供图
但是,大胆改革的方案让领导也有些不放心。公司领导问:“健康,对这个方案,把握得住吗?”张建康回答说:“你这样信任我,把这样重要的工作交给我,我不能敷衍了事啊。何况方案的制定关系到公司的前途,也关系到我个人的利益,实在不敢马虎。这个方案我个人认为是最好的方案……”
改革方案也惊动了市建设局的邹国华局长。他找来张建康说:“你瞎搞什么呀?事业单位哪里有这样搞的?”张健康还是不慌不忙笑眯眯地回答说:“老局长啊,你是知道我们情况的,目前人浮于事严重,如果不改革现状,怎么能够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你看我们干得多辛苦啊,没白没黑地干,周末节假日也不休息。‘想让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时间长了肯定不行,坚持不下去的。而‘三项制度改革’,重新定编、定岗、定岗位工资,不但要求完成公司产值和收入指标,还要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不成任务是拿不到全工资的。”邹局长仔细想一想没再说什么。“三项制度改革方案”报上去后,上级主管部门虽然没批复,但也没有说不同意。当时的深圳改革气氛非常浓厚,“先行先试”是通行的做法,不批复就是默认,这是当时心照不宣的做法。因此,深圳工勘的改革方案就落地实行。“三项制度”改革初战告捷。
在此基础上,1993年,又推行了“全员双文明抵押承包责任制”,1996年又实施了“经理年薪制”,制度条款更严密了,多达29项考核指标。不但经济指标更具体,而且党的领导、班子、队伍建设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有了相应的规定;甚至连计划生育都进入了考核指标,年终考核结果将影响到员工的薪酬高低。
大刀阔斧的改革和不断深化的改革创新,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公司产值和营业收入比改革前增长20倍,市场也从深圳发展到珠三角和内地市场,1993年公司荣获“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综合实力百强”单位、深圳市“文明单位”、“先进企业”等荣誉。
我们做的事情你们看不到
笔者以前对基建工程兵各个团的业务,最不熟悉的可能要算912团。其他团的业务可以概括说是在地面上建楼盖房子、建工程,就算是外行大概也看得明白;但是,912团干的是地面以下的事,他们干了些什么、怎么干的,真不太明白。最近采访工勘董事长张健康,请他详细地介绍了公司的业务情况,算是听了个半懂不懂、大概有些明白了。
张健康说:“‘工程勘察’这个词是沿用苏联时的术语。概括说来,就是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需要的技术参数和数据。912团在部队时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勘察;到了深圳后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勘测……”谈起勘察技术知识,张建康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但是,估计读者与笔者一样,对一大堆技术术语肯定听不明白,可以略去不讲。在这里,只是简单举几个例子,说明工勘在深圳用什么方法、干了些什么工程。
1978年912团在湘西搞地质勘查时,经常得到当地群众的帮助 工勘公司/供图
为深圳机场选址和软基处理提供技术服务。深圳机场的选址,最早考虑的是南山区后海湾和西乡一带。工勘也曾经在后海湾、西乡的滩涂上做过可行性研究。经过多次论证,最后放弃了这两个方案。笔者认为这是深圳市领导做出的最正确决策之一。如果当年在后海湾建了机场,不要说整个美丽的后海湾由于飞机噪音的影响,变成一个不适宜居住的地方,而且恐怕这里后来不会建设令深圳人骄傲的高新园区,深圳也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硅谷”。
后来,经过选择决定将机场定址在宝安福永镇一带,也就是现在的宝安机场。这里是珠江口东岸,地基为河流冲淤性质,淤泥浅的地方七八米,深的地方十七八米。在这个地方建机场,处理淤泥是最大的难关,需要将淤泥区的地基硬化加固硬化,符合承载要求。1992年,深圳工勘承担了深圳机场岩土工程勘测和停机坪地基处理岩土工程设计任务。停机坪不像机场跑道对地面的承载要求那么高,但水平沉降量要求极高。深圳工勘总工程师李荣强经过试验论证,提出的采用强夯“块石墩”软基处理的设计方案获得专家组一致通过。这个方案简单地说,“选用符合规格的块石,根据地质参数和承载力的要求,设计各种类型异形的重锤,将块石夯挤淤泥中,进入残积层,块石墩形成承载墱桩”。完全符合停机坪地面承载力的要求,提高了工效,降低投资。这是在华南地区第一次采用这种工艺方法,实践证明实际效果很好。
赛格广场大厦勘察设计出新意。
1996年,深圳赛格集团准备要建设一个“赛格广场大厦”项目。其地基的勘察设计任务交给了工勘公司。这座大厦地上72层,楼高358米,是当时深圳仅次于地王大厦的第二高楼;地下4层,深度达-24.5米,这样深的地下工程十分罕见。
甲方赛格集团提出了一个要求:新大厦施工期间,要保证旁边7层高大楼的赛格电子市场照常营业,因为电子市场不光生意火得不得了,而且作为当时全市电子配套的一个中心市场,停业将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按照正常的施工程序,要建这样一座摩天大楼,首先要开挖基础坑,如此巨大规模的基础坑四周的支撑要做得非常牢固,保证绝对安全;同时会对四周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不许影响电子市场的正常营业,就意味着不能采用挖基础坑的办法,这是一个相当苛刻的条件。
艺高胆大的工勘人不怕。李荣强总工程师亲自挂帅,通过钻探、静力触探、地震安全性评价等一系列勘察方法,查清了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全逆作法”的施工涉及思路。按照这种新技术,不用挖基础坑;而是先施工做好地下连续墙与基坑内衬墙组成复合墙,在此基础上先建好地面层楼板。地面层完成后,可以同时进行往上建楼和往下建地下工程。负一层空间完成后,再深入下去,完成第二层、第三层,直到最后完成第四层。
这是华南地区首个“全逆作法”技术项目。根据检测,施工期间各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量或沉降量均未对邻近建筑物造成任何影响,达到预期目标。新技术的采用不但完全达到了甲方的特殊要求,而且节省投资2千万元,缩短工期一年,取得了极好的经济效果。该项目获深圳市、广东省、建设部优秀工程一等奖和国家优秀工程金质奖,也是深圳企业获得的首个国家级金奖。
为场馆安装工程提供技术服务。2011年8月12日,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为迎接此次国际体育盛会。深圳新建了许多大型体育场馆。这些场馆全都少不了工勘提供技术服务。比如,体育场馆选址需要地质勘察;比如说,大型设备安装需要精准测量等。其中,技术要求最高的要算春茧体育馆。该馆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南山区后海湾,样子像一个美丽蚕茧而得名。这是由日本一家著名的设计公司设计的,其钢结构的焊接精度比北京鸟巢体育馆还要高。钢结构在地面焊接好后,大块大块吊装、拼接安装好。施工时气温要求在25度以内,超过25度钢结构会因热膨胀放不进基座里。安装那一天,选择的是比较凉爽的天气,由工勘提供精密测量的技术保证,结果钢结构焊接、吊装安装一次成功。
为深圳地铁提供技术服务。
修建地铁需用盾构技术。为了加快进度,修建一条隧道需要双向或多向同时掘进。一个直径达6米的巨洞打通后,误差在5公分以内算合格。谁来保证隧道定向不打偏呢?由深圳工勘提供高精度测量技术指导施工,保证盾构机定向正确无误。地铁建好开始运行后,仍然需要深勘的技术队伍提供服务。地铁末班车每天运行到深夜11点钟收车,第二天早上6点钟早班车发车。整个城市和人们几乎都进入梦乡,而深圳工勘的技术人员,开始紧张和严谨的工作,他们开始用精密的仪器检测轨道和结构,如果发现位移、沉降等现象,立即报警。这种工作周而复始,天天都做,丝毫不敢马虎。只有工勘的技术负责人签发“运营正常”的测验报告,每天清晨地铁才能按时运营。2012年后,深圳工勘加大技术投入,安装了全自动测量机器人,由设备自动采集数据,将这项工作交由智能机器完成。就是这样,工勘人默默地守护着城市运营的脉搏。
以上列举的只是深勘做过的几项工作而已。可以这么说,凡是与深圳的地质状况有关、与深圳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有关的事情,多半都能见到工勘人的身影。城市建设规模越大,工勘的工作任务越多;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程度要求越高,越离不开工勘人提供的技术保障。他们是城市建设的地下尖兵,实实在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一般市民并不了解工勘到底在做些什么。
光明滑坡的大灾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2015年12月20日,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发生了特别重大的滑坡事故。建筑渣土受纳场的淤泥渣土突然滑坡,堆得像小山一样的渣土一泻而下,顷刻之间掩埋了几十栋四五层高的厂房,70多人失踪。灾害惨烈,令人惊骇。后来,经国务院事故调查组调查认定“这是一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对灾害的过程不必赘述。这里只介绍一下工勘在这场灾害中发挥的技术保障作用。光明滑坡事故发生后,工勘在第一时间里派出了4个测量和地质灾害专家抢险队、2架无人机进行勘测,地质、岩土工程专家24小时在现场值班。深圳市政府尽最大努力抢险救灾,四方求援,上千台挖掘机、汽车挖掘运载渣土。工勘的无人机在天空中盘旋,随时测量救灾现场地貌变化的数据,电脑实时处理成图,发到市政府的现场指挥部。每天上午下午,各有一张现场地形图和查巡报告放在了市领导的办公桌上,为领导抢险决策提供最准确的数据。
虽然市政府采取了最大强度的救灾措施,经过几十天紧急抢救,最后只救出一名幸存者,名叫田泽明,重庆巫山人。而能够救出他,也与工勘的努力分不开。滑坡的巨量渣土摧毁了楼房,部分厂房移位几十米,没有办法确定准确的挖掘位置以救人。深圳光启研究院升起了无人飞艇,通过红外线扫描查巡地下有生命征兆的物体。接着,工勘用地质雷达确定了这座楼房的准确位置。这样才小心挖掘,救出了这位幸存者。
张健康总经理(前排左二)在贵州考察工地现场 工勘公司/供图
谈到光明渣土场的事故大家唏嘘不已。我问张健康:“一个渣土场为什么会出现像山体滑坡一样的大事故呢?应该采取措施避免啊。”张董事长回答说:“你说到了点子上。这个渣土场原来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建渣土场修建排水系统不科学,而且矿坑里面原来积水没有干化,再加周边上方的泉水和雨水日积月累地渗透,在渣土场中形成了泥浆一样的滑移面。渣土堆载量没有设计控制参数,渣土堆得越高、荷载越大,最终超过临界点、形成了滑坡……”
我疑惑地问:“我们的深圳不是个现代化城市吗?据说在管理城市方面有数不清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渣土场难道没人监测吗?”张董回答说:“理论上说必须有。渣土场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事故,与管理工作中各个环节管理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光明新区批准这个项目的局长不是已经自杀了吗?建设、管理渣土场的公司不是专业公司,整天想着赚钱,监测的工作有没有做、做到什么程度就很难讲了。我们工勘隶属市建设局时,这类监测工作由我们来完成,后来单位改制成为公司后自己在市场上找活干;反过来政府也在市场上选择公司做业务……如果这项监测工作一直由工勘来负责的话,绝对不会出这样的事故。”
改革是必要的;但是每一项改革措施效果是否好,要由实践来检验。但愿从光明新区渣土场滑坡事故中,我们能够吸取教训,为今后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
我们又回到了行政腐败对城市管理带来隐患这个话题上。张建康说:“在光明渣土场滑坡事故中还暴露出一个问题:被渣土掩埋掉的绝大部分厂房属于违法建筑。大规模违法建筑现象在深圳关外的几个区普遍存在。可以说,自深圳特区成立没有几年就开始出现违章建筑问题,几十年里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抓这个问题,但为什么总也得不到彻底解决呢?寻找原因,既有技术难点问题,也有行政腐败问题。我们的国土规划系统这方面的检查队伍是健全的。但是检查、解决的效果不理想,可能有多方面的因素:由于检查技术手段落后,靠人在管辖的地盘上跑来跑去进行检查。这就带来了问题:有可能工作人员少跑不过来;有可能工作人员偷懒不愿跑;也有可能拿了人家的好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采用我们的低空摄影测绘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如某一位新领导上任,我们可以给你一张当天辖区范围地面建筑全貌图。以前的违章建筑算是老账,属于继续清理的问题;但更关键的问题是不能再出现新的违章建筑,再出现了,是新账,责任在新领导。我们可以定期不断给你同样的地貌更新图。两张图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哪里出现了新的违章建筑。深圳是创造过‘三天一层楼’的地方,这里的建筑速度惊人。一个地方几天不检查,就会像雨后的蘑菇一样冒出很多新的违章建筑。但是,有了我们提供的图,每天你都可以发现哪里长出来‘新蘑菇’。如果你真想解决这个问题,我的技术可以给你提供解决问题的准确依据……”
我们对张健康的想法拍手叫好。
先进技术是核心竞争力
从张建康给我们的介绍中,从公司的各种资料中,我们了解到工勘拥有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例如,无人机,一架无人机能够承担起10平方公里内的勘测任务;无人飞艇,能够长时间地漂浮在蓝天中负责监测工作;管道机器人,能够灵巧地出没于地下管道中承担特殊任务;地质雷达、各种声纳,像人的眼睛和耳朵一样注视着地下的状况。工勘花在技术装备方面的钱已经超过几千万元。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是深勘在市场上敢于与强手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工勘在更新技术设备方面舍得花大钱是有远见性的,对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历届领导之所以这样做,与当年工勘改革时制订的制度有关。在年度考核领导业绩的指标中,有对引进先进设备、仪器,增加固定资产的具体指标。当年在制度中种下的良种,终于在后来的发展中结出了硕果。
先进的设备要靠懂技术的人来使用和掌握。在不断更新设备的同时,不断培养和引进人才是合乎逻辑的做法。
自912团改编为深圳工勘后,公司连续制定了几个3年、5年发展规划。其中少不了一个内容:对技术队伍的培育和引进。具体有如下几条:
一是接受大学生。先后引进了大学生10~20名。目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技术人才达百名以上。
二是内部培养。公司有个传帮带的传统,以师带徒,以老带新。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开展年度课题研究和创优秀工程项目。规定每个专业每年要完成2~3个研究课题。许多优秀的课题发表在《地理信息世界》、《中国勘察设计》、《中国测绘》等国家级刊物上。
三是组织外培。提倡继续学习。对愿意本科读硕士、硕士读博士的员工,考试前给予一个月的复习时间;被录取的报销学费。
四是组织学术交流。工勘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等10多所大学和中科院武汉土力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关系;还组织员工参加许多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班,主办全国性和行业学术论坛。通过以上交流活动,既为工勘培养了许多高级人才,也让技术骨干始终跟踪中外行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
工勘的技术人才管理分三个等级:第一级是学科带头人。工勘的技术队伍分为8个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学科带头人;第二级是一级技术人员,在工程施工中他们就是项目负责人。第三级是普通技术人员。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工作一年有了实践经验,也可以越级直接提升为第二级。如今的工勘公司员工近600人,工作在各个专业技术岗位上的,都拥有本科以上的学历。
由于工勘重视人才,在管人、用人上破格提拔,打破了论资排辈,使人才快速成长、不断涌现,不但满足了自身需要,也向政府等输送了一些高级人才。例如,李荣强。
人物小传
李荣强,浙江宁波人。1957年5月出生。1978参加工作。同济大学博士后。1993年5月引进历任市勘察研究院总工、副院长等职。2002年8月历任市建设局总工程师、副局长、党组书记、局长等职。2009年8月任市住房和建设局局长。2012年7月任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2015年7月任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
成立了“两所三中心”:岩土工程设计研究所、环境地质研究所,地理信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测试中心,不断提高工勘的技术业务水平。如今的工勘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勘察测量单位,而成为一家包括规划设计、勘察测量、地理信息、数据服务、文物保护等多项专业业务,拥有国家13个甲级资质、7个乙级资质的综合技术服务单位。
市工勘公司在保税区工地进行地基处理 工勘公司/供图
深圳工勘建设了一支技术水平很高的队伍,也实行鼓励在研究课题上做出成绩的奖励政策,多出研究成果可以说是自然的结果。工勘获得了专利18项;自主著作权50余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技术成果有效地转化成为生产力。仅测绘地理信息一项业务,工勘4年迈出4大步,从2013年的年收入8000多万元,上升为2016年的3亿多元。
工勘这几年取得的技术成果中,最突出的要算自主开发的几个信息软件。软件开发工作开始于1996年。第一个软件是测绘E,具有即测即现、自动纠错功能。这是工勘第一个具有原代码的软件。该软件技术先进,实现了与政府信息中心软件的无缝对接,提高工效15倍,中南地区的测绘队伍大都采用这个软件。第二个软件是勘察E。对在现场采集的各种数据输入该软件系统后,能够自动进行分析成图,大大提高了设计的工作效率。第三个是地质地理信息系统。将现场采集的测绘、勘察、水文的数据经过分析,建立一个大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库,可以在事前给政府有关部门和建设单位提供一个真实、科学、安全、经济的咨询方案,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工勘的产品质量,也给国家和建设方大量节约投资。
怀揣金刚钻的工勘人,有底气揽各种瓷器活,并且干得很出色。30多年里,累计完成勘察、测绘、测试、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等3万多项,其中大型重点工程1千多项。公司先后承担了深圳国际机场A、B、C航站楼、广深珠高速公路(深圳段)、深圳火车新客站、皇岗口岸、福田保税区、水官、南坪、龙大、坂银快速路等重点工程和赛格广场等许多高层建筑的勘察任务。皇岗口岸和福田保税区、深港西部通道,深圳湾15KM休闲带软基处理设计,前海大面积填海造陆设计,先后获得国家金奖、银奖10多项,省部级等200多项。工勘先后被国家建设部、国家统计局等主管部门评为“全国工程勘察先进单位”、“全国城市勘测金奖单位”、“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综合实力百强”、“全国十佳岩土工程企业”、“2016年全国地理信息百强单位”第25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知名品牌、深圳“老字号”等荣誉。
国家建设部副部长叶如棠曾经给深圳工勘题词:“万厦的基石,无名的丰碑”。这个评价很高,然而也实至名归。
作者的思考之十一
能否摸清地质状况决定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成败
如果要问深圳地面下面是什么情况?相信没有人能够回答得上来。然而要想建设一个现代化城市,搞清地质情况却是前提条件之一。
这方面我有一些看法。我曾去过巴黎几次。如果要问巴黎和北京相比有什么不同特点呢?城市地下设施状况不同肯定是最大的不同点之一。巴黎的下水道极其宽大。读者如果看过《悲惨世界》的电影,就能够看到巴黎下水道的景观。囚犯冉阿让为躲避警察沙威的跟踪,有一段在下水道里走路的镜头。这是多大规模的下水道啊,宽敞如宫殿,高空如溶洞。一个城市拥有这样的下水道,不要说进行维修工作很方便,而且遇到再大的暴雨,城市地面上也不会积水成灾。反过来看看我们的北京城吧,地面建筑极其宏大、现代、辉煌,但是前两年下了几场并不算特别大的暴雨,北京的很多地方都被积水淹了。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北京下水道的里面究竟是什么样子?肯定非常狭窄,没有办法在拍电影或电视片时作为景观取景。
两座城市都是世界名城,但是地底下水道工程设施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这里牵扯到是否拥有现代的城市建设观念,是否拥有先进的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重视地下地质勘测、拥有地质勘测技术的因素。建造于路易十四太阳王时代的巴黎,对地下水道工程建设十分重视,给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城市资源。而古代时侯的北京对下水道工程不重视倒也不奇怪,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已经是在巴黎重建200多年后规划建立一个新首都,竟然对地下水道工程的重视完全比不上200年前的巴黎,实在令人遗憾。
深圳作为一个只有30多年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新城市,虽然没有像巴黎那样宽大的下水道,但是与内地一些大城市相比,地下工程方面做的相对好一些。深圳在前几年,城市土地拍卖中已经开始将地下空间作为独立的规划项目进行拍卖,效果还不错。近几年深圳最大规模的地下工程要算福田中心区的地下交通枢纽工程。该项目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仅次于纽约的中央地下火车站工程。深圳的地下工程启动得比较早、地质勘察技术相对比较先进,这要归功于深圳工勘公司等单位。他们不愧于“地下侦察兵”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