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8.220.1.239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摄影资讯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传真:0755-25728897
     电话:0755-25728897 
           13902968412
           
     

 
首页 -->> 摄影资讯 -->> 本市新闻
 

第二十二章  超越自己者强


文/段亚兵

 

 

303团的改名过程:303团 — 市四建公司 — 越众集团 — 越众投控。

翻过一山遇一岭,飞越险峰乐无穷。超越众山寻奇景,无限风光在险峰。

 

饱受挫折志不改

史忠道算是303团最老的同志之一。2011年按照规定55岁退休,公司返聘他任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至今还在工作岗位上奔忙。

老史1975年入伍时,该团还是第二炮兵的工程兵部队。在新兵连受训时,一位团首长亲自给新兵讲课,讲述这支部队的光荣历史给史忠道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该团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时的山东荣成县大队,后来成为正规军的第64军190师的570团。再后来先后成为沈阳军区工程兵、第二炮兵工程兵。首长最后大声说了几句话:“你们来到这支部队是你们的福气,你们将会有一个精彩的人生……但是话又说回来,一个人前途掌握在他自己手里。你们成为上天的飞龙、还是趴在地下的狗熊,就看你们自己了。” 首长的话,让小史感觉热血沸腾。



1983年9月21日市四建工程公司召开成立大会 越众集团公司/供图


第二年的1976年8月,二炮129团改编为基建工程兵303团。部队从吉林通化市调防到了陕西汉中市,承担国家“大三线”建设任务。1982年开始部队开始陆续调入深圳。史忠道就是作为第二批先遣队,同年2月进入深圳。1983年9月15日,303团改编为市四建公司。

 

人物小传

史忠道,山东乐陵市人。1956年11月出生。1974年12月入伍到第二炮兵129团。1976年11月该团改编为基建工程兵303团。部队撤销前任303团三营副连级技术员。1983年9月15日部队集体转业后在市四建公司工作。任市越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基建工程兵调入深圳改编为市属企业早期的那几年里,可能就是303团,遇到了最大的困难,经受了最大的磨练。当年发表在《特区文学》上的那篇《深圳,二万人的苦痛与尊严》报告文学中,描写的事情主要就发生在这个团里。

一支历史最悠久、战斗力最强的老部队,为什么反而遭遇了最大的磨难呢?难道真是像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分析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团的领导班子缺失。三十一支队副政委刘更申谈到过这个情况303团4年更换了3任团长,谁也干不长;团长竟然空了两年多……,责任在支队。二是技术骨干大量流失。该团老政委姚俊峰谈过这个问题:部队决定调往深圳时,由于大家不看好深圳,全团600名志愿兵中调走了500人。三是队伍体制上瞎折腾,队伍一分为四严重地破坏了其施工能力。(以上事情在本书《第十章,旱鸭子游泳中》有详细论述)

以上几个原因中,对部队战斗力造成最大破坏的可能是上面说的第三条。1985年6月,市四建“分而治之”,分出几个施工队组建了“南洋企业公司”、“黎明企业公司”、“曙光企业公司”等。结果,一支组织严密的队伍被打散了,变成了一盘散沙,完全失去了战斗力。当时就有人嘲讽说:“南洋,难养”;“黎明,走不出黑夜”;“曙光,见不到太阳”。

更离奇的是,听别人说应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就先先后后成立了44个经营单位,领到了各种独资、合资、合作公司的营业执照56个。这么多的单位怎么可能管得过来呢?就像一个没有经验的羊倌,管理不了一大群羊,最后羊跑的跑、丢的丢,最后全散失了。早期成立的这几十家公司,很快就被市场淘汰掉了,没有赚到钱不说,老底子也赔光了,公司陷入了困境。



1984年1月25日市四建公司召开首届职工、会员代表大会、表彰先进工作者 越众集团公司/供图


史忠道讲了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在市四建分家时,他分配到了曙光公司任公司技术员。当时曙光公司也是大搞多种经营,成立了服装厂、电子厂、面粉厂等。其中有一个“富康供销部”,主要经营产自甘肃天水的中药材。公司出资50万元,在天水收购了一批党参、黄芪等药材,找来香港经销商想卖个大价钱。香港老板喜冲冲地前来验货,看到摆在自己眼前的一大堆黑乎乎的中药材,明白了他们是完全不入行的新手。香港老板说:“你们这是什么呀?我从来没见过。我知道天水产的党参黄芪是好药材,但是你们要按照国家的外贸标准,对药材按照长短、粗细等标准进行分类,搞得干干净净、包装精致,才有可能在香港市场出售……”公司销售经理一听傻掉了。药材一下子卖不出去,只好先堆放在公司的铁皮房里。由于药材本身潮湿,加上深圳天气炎热,不长时间药材就发霉了。50万元的投资打了水漂,“富康供销部”也就倒闭了。在深圳上个世纪80年代,50万元可是一笔巨款,就这样丢进水里连个响声都没有听到。这个故事让笔者听着心酸。

市四建早年的遭遇,说明了一个事实:这支队伍完全不明白市场经济是怎么回事?不懂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就好像是一头蛮牛,闯进了迷魂阵,不知到往哪里走,也不明白怎样走。只见它瞪着血红的眼睛、喘着粗气,不断往各个方向冲刺,试试看哪条路是活路、能够走得通?就这样不断地犯错、试错,跌跌撞撞往前走。

好在这支队伍基本素质比较好,在困难的时候人心没有散;人也够聪明,能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1986年底,上级决定撤销新成立的3个公司,其中,“曙光”的员工大部分回到四建公司;而“南洋”和“黎明”的员工分别分配到了市建设集团公司下属的各个企业消化掉了。说到这段历史,史忠道的看法是:“一分为四的做法相当不好,对队伍的伤害很大。”

在长期的挫折中痛定思痛,公司领导感觉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放羊式管理、蛮牛是瞎闯,而是要坚持做好自己的施工主业,在艰苦条件下拼搏。员工的人心散了,运用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慢慢地凝聚人心;公司缺乏大型施工设备、员工技术经验不足,公司就从承接一些小活粗活入手,实践中练兵,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质量是公司的生存立身之本,无论承建大小工程都严把质量关。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公司终于迎来了雨过天晴的好局面。

1988年,史忠道回到市四建任公司质量安全科科长。他经历了好几任公司领导,自己也成为公司领导之一。在谈到公司几位主要领导的经营情况时,他说:“应该说各位领导都很努力,想把公司经营搞上去;但是,几位领导所处的情况不同、经营思路也不一样,有胜也有败,经验教训都有,酸甜苦辣都尝遍了。”

“有的领导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没有经营的好办法,只有靠卖家底过日子。例如,四公司原来在华新小区有两栋楼,华新小区就是在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中,发生“黑暗中的骚乱”的地方。公司在这个小区里有两栋住宅楼,其中一栋分给了南洋公司;还有一栋卖掉了。这栋楼卖得让大家都心疼,但是不卖日子实在过不下了。”

“有的领导急于想摆脱公司的被动局面,用了所谓的“能人”,用高息揽存的办法集资融资,债务越来越大,搞出了一个大窟窿,结果公司出现了财务危机。”

“有的领导思想比较保守,经营上求稳,不敢搞开发,但也不乱花钱,经过几年时间倒也慢慢地让公司积累了几千万元的家底。”

“有的领导有比较强的开拓精神,一方面搞公司改制,一方面大胆搞房地产开发业务,公司经营业务发展比较快。”

笔者听了史总的话产生了很多感慨,我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部队到深圳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适应,以你在深圳几十年阅历,你认为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他想了一下回答说:“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只会干活,不会算账;懂经营的少,干粗活的人多。我们干的活,比地方施工队强十倍、强百倍,可就是赚不到钱。部队出身的人,大账算不来,小账又不算,经营管理中漏洞比较多,利润的水装到漏盆里全都漏光了……”

笔者忍不住又问:“部队毕竟没有倒下去,不但站住了脚,而且后来发展得不错。这又是为什么呢?”

史总笑笑说:“吃一亏,长一智。我们虽然笨,亏吃多了还是学聪明了一些。我们学会了经营管理,但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他最后总结说:“不管几届领导班子各有什么特点,有一点一直坚持下来:就是对承担的工程项目,认真负责,讲求质量。公司多年完成的绝大部分项目都被评为优良工程。1999年,在‘长泰花园’项目中,获得了梦寐以求的“鲁班奖”。接着多次获得金匠奖、金牛奖、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建设行业企业信用AAA级单位等多项荣誉。”

史忠道对公司的历史如数家珍,扳着指头计算着公司多年里获得各种荣誉,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

 

第一个由大学生选拔的董事长

1998年四建公司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更名为市越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完成改制工作,由国有企业变为民营企业。2005年,组建了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从此,公司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2004年,越众公司选拔新董事长。建设集团人事部门到越众公司考察,根据职工的推荐呼吁,建议公司时任的总经理应宪为候选人,结果高票当选为董事长。应宪的选拔在全建设集团中打破了在原军人中选候选人的惯例,第一次从大学生中选拔了董事长。应宪当年33岁,比原基建工程兵最晚的一批兵要年轻近10岁。

 

人物小传

应宪,浙江永康人。1970年7月出生。1988年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给排水专业。1992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深圳市建设集团公司。1997年2月调到长城地产集团。1998年7月调到越众公司。2005年5月任市越众投资控股公司任董事长兼总裁。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家”。

 

应宪是1992年大学毕业时来到建设集团的。集团公司人事部经理宗德纯在查阅学生档案时,感觉应宪是一个不错的苗子。他高中追求入党,大学担任党支部委员,是学生会干部,还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学生干部。宗部长就将应宪留到集团机关工作。1998年,应宪被调入越众公司,从经营部经理干起,表现出色被提拔为副经理,2003年提拔为总经理。他工作认真,做事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当上董事长是自然的结果。

然而对应宪来说,当选为董事长实在太突然,很长一段时间里不适应。他热爱这支队伍,对能够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感觉荣幸。虽然在十几年里每天大家一起摸爬滚打,感觉不到与老兵出身的同事们有什么距离,但是角色改变以后反而有了一些顾虑。以前自己是干活的,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干;突然间自己变成了决策者,遇到事情需要自己拿主意。他反而有些患得患失,自己的想法符不符合军队的传统呢?做出的决策会不会引起老兵们的反感呢?指挥时老兵们不服从怎么办?等等。



2000年12月28日市越众集团公司召开成立大会 越众集团公司/供图


更有一个让他感到困惑的问题:按照上级的要求,企业要改制成为民营企业。这样一来自己的身份不就发生变化了吗?从一名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变成了一个私人老板。应宪感觉到这不符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事业追求。从小应宪就崇敬英雄,想做一番事业。为此,他不断地设计自己的未来,想当政治家、军事家、这个家、那个家,但是压根没有想过要当个老板。

“越众”名字对他也有压力。这个名字是以前的领导们确定的。“越众”是要“超越众人”吗?应宪熟读老子的《道德经》,他很认可老子“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观点。他认为,公司不能模仿别人,要走出自己的路,做出自己的特色出来。“越众”的名字已经确定了,不好再改。但是,对它的含义要做全新的解释。应宪确定的解释词是:“越而远,众成城”。“越而远”说的是不断地超越自己;“众成城”说的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把越众建设成为一个求强不求大的企业。与别人较劲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发展的路在自己的脚下,越众的竞争力在我们自己的心中。

在应宪董事长的带领下,越众迈开了转型步伐,从单一的建筑及房地产开发公司向金融投资、冶金制造、绿色建筑科技、文化影视的多元化企业转变。

 

绿色建筑的召唤

应宪决定公司首先要做强建筑本业。怎样做强本业?一是进行技术研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二是做出自己的特色,与众不同、超越众人。

越众是深圳建筑业中最早关注到“绿色建筑”概念的公司。自2005年国家建设部提出“绿色发展”的概念,提倡发展绿色建筑以来,应宪闻风而动。应宪对绿色建筑喜欢到了骨子里。做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从小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在树林里捉迷藏,呼吸新鲜空气,采野花戴在头上,看着蝴蝶飞舞……儿时的记忆终生难忘。听大人们说,金山银山不重要,绿水青山才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家园。因此,当国家开始提倡环保、绿色建筑时,应宪举双手热烈响应,确定了越众公司长期努力的方向。

2006年6月21日,国家建设部发布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中,提出了“发展符合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和环保要求的住宅产业化成套技术”的“四节一环保”的要求。就在这一年,越众公司投资成立了越众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环保绿色建筑的技术研发工作,先后提出了绿色施工、绿色建筑的咨询认证、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的概念和落实方案。这方面越众算是国内最早的研究机构之一、全国第一家推广绿色建筑技术的民营企业,一些研究领域走在行业最前列。越众公司“绿色施工”方面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2008年,公司承建的深圳侨香村小区项目,被国家建设部认定为全国第一个绿色施工示范项目,获得国家金奖。



2011年9月越众集团公司组织员工在南澳开展拓展活动 越众集团公司/供图


2009年,越众公司成立了下属公司华威环保建材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研发和实施工作,这也属于全国第一家。这项业务就是在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建设中,对废旧材料进行分类筛选,用新技术生产“再生砖”、“再生砂浆”等用在新的建筑物上。本来在旧城改造中产生的大量的废旧材料,都是建筑垃圾需要进行填埋。这将造成“可以再次使用的建筑材料大量浪费、由于运输建筑垃圾而给城市交通造成巨大压力、为填埋建筑垃圾而占用大量土地”等问题。2012年该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高科技企业。华威公司的南科大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还于2014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3年1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更是加大了对环保绿色建筑观念的提倡力度。2015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全国绿色建筑咨询企业评比活动中,越众公司以指导思想明确、技术研发成果多、绿色施工项目多而排第七名(前6名是央企和国企)。

2006年算起,越众公司在绿色建筑、绿色施工方面已经努力了10年。这样长时间的追求可以用“坚持不懈”来形容,说明了公司的对目标追求的坚定信念和公司掌舵人的执着性格。令人欣慰的是,越众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影视文化一枝独秀

越众之所以能够进入文化产业,最早的起因是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开始的。

应宪当了公司董事长后,反复考虑一个问题:一个企业应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那嘛越众企业文化的特色是什么呢?想来想去他认为,越众作为一支由部队改编的企业,军队的光荣传统自然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两万基建工程兵来到深圳艰苦创业,应该从中总结提炼出一些优秀的企业文化精粹。

2006年,应宪决定投资60万元,拍摄一部名为《荒芜与光荣》的专题纪录片。这部片子反映早期深圳创业的情况,大量应用了基建工程兵南下深圳、参加经济特区建设的素材。遗憾的是,片子制作得不算很成功,播放后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然而这次拍片对越众有很重要的意义。这是首次以专题纪实片的形式,反映基建工程兵二万人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以大量珍贵镜头和真实的影视素材记录和反映深圳早期的创业史。越众参与拍摄这部片子,不仅表现出加强越众企业文化的自觉,而且应宪认识了一些文化学者和影视的专业人才,为越众以后开展影视创作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也许可以这么说,越众公司从建筑行业向文化企业的转型就是从制作这部专题片开始的。

2007年成立了市越众影视有限公司。公司的主创人员有原《凤凰周刊》总编辑邓康延、导演钱喻、摄影师牛子等文化名人。公司重点关注两方面的主题:一是关于深圳本土的历史。公司创作的第一部专题片名叫《深圳民间记忆》,素材来自学者南兆旭的研究成果。这部片子从民间的视角,再现了深圳改革开放前期的情景,总结了深圳发展的一些历史经验。专题片播放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是民国和抗战远征军的历史。连续挖掘、拍摄了《寻找少校》、《发现少校》、<重返野人山》、《缅甸医生》、《勋章》、《中国在二战中》、《先生》等几十部纪录片、专题片,其中一些获得多项国际、国内电影节奖项。(《转战南北扎根深圳》225页)



《发现少校》是越众影视公司制作的纪录专题片代表作品之一 越众集团公司/供图


拍摄《寻找少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抗战时期,我国非常落后,在影视资料的拍摄积累方面基本上是空白;记录历史意识强、摄影技术先进的美国,拍摄了大量的现场资料。《寻找少校》说的是一个美国少校军人的故事,因此必须到美国寻找这些影视资料。为此,摄制组来到美国华盛顿的国家档案馆,复制了2.3万多幅关于远征军和抗战的照片,和近200小时的动态影像资料。这是一批珍贵的历史影视资料,成为越众公司的宝贵资产,为后来举办抗战题材的大型展览打下了基础。

2011年,成立了越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从事出版发行业务。公司由著名文化学者南兆旭任董事长。通过这个文化项目,公司又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出版人才。公司编辑出版了大量的文化图书,其中的《中国设计全集》、《中国现代设计全集》等14个项目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扶持。

越众的文化转型进展顺利,成绩出色。越众影视和越众文化两个公司在全国享有盛誉。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4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