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有情人终成眷属
文/段亚兵
调入深圳的基建工程兵官兵多达2万人,多一半是未婚青年,也就是说上万人未婚,绝大部分是男性,被称之为“光棍”。这么大的未婚群体,来到当年的深圳这么个小地方,恋爱结婚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当然也不乏有许多浪漫的故事。后来的情况说明,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后来也都结了婚,并没有出现什么生态平衡问题。其中的一些小故事,至今听起来仍然很有意思。
男大当婚是大事
深圳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也是男女青年解决婚姻最尴尬的城市。
调入深圳的基建工程兵二万人部队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每年都会有新兵入伍,最晚的是1982年的兵。义务兵入伍时也就是18郎当岁吧,正值令人羡慕的金色青春年华时期。这么年轻的战士,自然很多未婚,恋爱情感史上一片空白。
歌德说得好:哪个青年男子不钟情,哪个妙龄少女不怀春?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们情窦初开,青春骚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但是,兵哥哥们很快发现在深圳这座城市里找对象不易。为什么呢?
首先,深圳原居民少。调入深圳的基建工程兵部队人数众多,数量超过了老城区居民。当地女青年太少,要想找她们机会不多。
其次,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来深圳打工的人倒是很多。据说深圳建特区初期,男女比例失调,女青年更多。这是因为深圳早期引进的“三来一补”工厂,多数是电子、制衣厂等。这类工厂主要招收女工。从深圳早期发表的一些新闻照片中,可以看到上下班时从工厂大门里进进出出的工人中,成群结队的女青工们嘻嘻哈哈充满了青春的朝气。
再次,最关键的问题是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家素不相识;没有内地老城市中祖辈建立的复杂社会联系网络;再加上深圳的男女青年们大多被各种工厂的围墙所隔开,没有接触的机会,怎么互相认识呢?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阴阳结合,社会和谐。开始的部队、后来的建设集团各级领导都把关心年轻战士、青年职工的恋爱婚姻问题当作大事来抓。例如,802团(改编后的市机电设备安装公司)里,未婚青年占到了员工总数的六成。公司党委将给未婚青年找对象列为一项政治任务,由工会牵头抓。具体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要求回老家找对象结婚的员工一律准假,并适当增加假期。二是工会积极组织舞会,最火的时候每周举办二三场舞会,与附近女工多的单位合办联欢活动。三是鼓励员工相互介绍对象。这些努力很快见到成效。仅1984年公司就有97对大龄青年喜结良缘;到1987年部队转业的战士全都结了婚。
深圳建市初期,帮助男女青年相识是一件大事情。各单位经常组织舞会让青年人联欢 杨洪祥/摄影
市领导们关注到了这个问题,要求各单位都要关心青年们的恋爱婚姻大事。于是,工会大量举办交谊舞会,给男女青年们提供认识的机会;妇联的阿姨们走门串户,帮助女青年们寻找心上人;团委来得最直接、最实惠,干脆办起了婚姻介绍所,帮男女青年们牵引红线……许多领导都变成月下老人,热心地帮助男女青年们拴上了恋爱结婚的红丝线,让这座城市演绎了许多浪漫的爱情故事。
骚动的青春心
这里讲一个战士与婚姻介绍所的有趣故事。
1983年,市二建承担了位于红岭中路与红桂路交界处的市政法大厦的施工任务。建筑工地需要开挖两米多深的基坑,当时的施工队没有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施工机械,战士们用铁锹、锄头、十字镐等最简单的施工工具挖掘泥土,用扁担挑着篮筐运输土石,其施工条件之艰苦、劳动强度之大,是后来的建筑工人们没有办法想象的。
这一天,林庆立正带领着员工们施工,小王神色神秘地把他拉到一边悄悄地说:“林段长,你有没有听说深圳市婚姻介绍所今天成立?”林庆立摇摇头:“没听说,在哪里呀?”小王的手往西面一指说:“就在对面……荔枝公园里。咱们去看看吧?”
林庆立有点心动。但工地上的活太忙了,自己刚才一直忙于检查各个施工环节,到现在还没有吃上饭呢,他迟疑一下对小王说:“你先去看看吧,全权委托你做代表。遇到有什么好事你可以先下手,只是不要忘记你老哥啊。”小王说:“好吧,我先去侦查一番。你放心,真有好的,先找一个嫂子给你,你是领导又是大哥,你的终身大事解决了才轮到我。”说完兴冲冲地走了。
不一会儿功夫小王回来了,汇报说:“林段长,我已经登记了,你排名第一,我排名第二,有了姑娘咱们先挑……”
林庆立听着不大相信:“真有婚姻介绍所啊?”
小王有些扫兴地说:“啥婚姻介绍所啊?房间里就摆着两张桌子,桌面上放着几个登记本,工作人员让我们排队登记名字……”。
林庆立说:“你一去就登记了第一二名,说明没有什么人嘛。”
小王说:“本来前面排了几个小伙子。你看他们想找女朋友吧,却又扭扭捏捏,你推我让不好意思登记。我管他呢,抢上前去先登记了再说。反正咱们年龄大一些,先挑也是应该的……”
林庆立有些困惑地问:“怎么全是男的,没有姑娘啊?”
小王泄气地说:“姑娘的鬼影都没看到……只要登记了,就应该有机会吧。”
林庆立想一想问道:“如果真有姑娘感兴趣,能找到我们吗?”
小王的底气有些不足:“我写了咱们的名字,也登记了我们单位的名称,但是地址嘛,我们住的是竹棚,也没有什么门牌号码,没法详细写……”
林庆立笑笑说:“这个我已经猜到了。但是你想想,我们是施工单位,流动性强;人整天在工地上,工地又在不断地变动……就算人家看上我们了,怎么找到我们呢?”
小王结结巴巴地说:“恐怕找不到……看来我是白忙乎了……找个乐子呗。”两人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林庆立在老家谈了一个对象,1986年春节回老家探亲时热热闹闹地办了婚事。新娘是他中学时的同学,两人彼此了解,也算是一桩好姻缘。
市委机关大院里的恋爱故事
1988年的一天,工作于深圳邮电局红岭支局的吴桐,收到了一封信。打开一看,是市委组织部一个名叫凌文的人写来的。信很短没有几句话,意思是说,大家是同乡,有机会见见面吧。
虽然没有见过面,但吴桐听老乡说过,这人是一个湛江徐闻县的老乡,在市委组织部工作。吴桐不禁笑起来,红岭邮电局就在市委大院外面,一墙之隔跨步就过来了,干嘛要写信呢?吴桐很高兴,他乡遇故知是人生一大快事呢,她就走过去拜访。进入办公室见到了写信人:中等个,精瘦的身材,很精神的样子。两人互相做了个自我介绍,算是认识了。凌文给吴桐的第一印象是话语不多,一副老实的样子。
后来又见过几次面后,吴桐基本上弄清了这位老乡的情况。凌文是军队转业干部。在部队进步算比较快,当兵4年被提拔为司务长,6年被提拔为副指导员。1983年随部队调入深圳。
人物小传
凌文,湛江徐闻县人。1959年8月出生。1976年12月入伍,分配到总后勤部汽车25团工作。团里的主要任务就是运输物资到西藏和为二炮部队服务。1978年,部队改编为基建工程兵建字883部队。后来凌文所在的营被编入304团调入深圳。1983年6月,部队集体转业前夕,市公安局到部队选调人,凌文被选中调入市公安局消防局装备科。第二年市委组织部联合大学开办干部专修班。凌文报名、脱产复习,1985年考上市教育学院中文系,脱产读书2年。1987年毕业时,市委组织部到班里挑选干部,全班最年轻的凌文被选中调入市委组织部。
吴桐去见凌文时,他刚调入市委组织部不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两人好像有了谈恋爱的感觉。但吴桐实在搞不清楚这算不算是谈恋爱。说是谈恋爱吧,两人关系很普通,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比如,有一次两人去深圳会堂看了一场电影。电影散场时,凌文竟然自己在前面走,好像不认识吴桐的样子。看着别的恋人手拉手走在一起,吴桐心里不是个滋味,他是不习惯与女孩子一起走,还是怕碰到熟人不好意思?吴桐只好说安慰自己说,两人还没有到谈恋爱的阶段。可是没过多久,凌文竟然提出两人结婚吧,这又让吴桐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突然提出这个问题?凌文不愿意详细解释,搞得姑娘喜一阵愁一阵不知怎么办好。最后吴桐算是弄明白了,凌文正在准备要回老家探亲,他感觉自己年龄已经不小了,应该结婚了,不然怕回去没有办法向父母亲交代。
吴桐有些哭笑不得。当兵的怎么这样谈恋爱啊?一点浪漫都没有。好在这方面她不是很计较。但是,婚姻是终身大事,凌文这样急忙提出,让吴桐连征求父母亲意见的机会都没有。同不同意呢?她实在有点稀里糊涂。只是心底里感觉还是有把握的:他是个军人,为人很老实,这样的人是可以托付终身的。于是,她就同意了。登记结婚需要开证明,单位还不知道自己在谈恋爱,不好意思找单位领导谈,就去找自己哥哥帮忙(她哥哥在另外一个邮局当领导,有条件开介绍信)。办手续还需要合影照,两人身着平时穿的普通衣服,来到荔枝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一个小照相馆合了影。再到民政部门办登记手续,就算是结了婚。没有举办婚礼,也没有摆酒席。两人只是在回老家时,摆了一桌饭菜与父母双亲和邻居吃饭,接受了老人们的祝福。
虽然笔者与凌文是战友,也同在市委大楼里工作多年,但是互相并不认识。笔者退休几年后,2014年又接到市委组织部任命,成为市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之一。这时才认识了凌文,他是市关工委秘书长。认识后才知道他也是战友,了解了他到深圳后的经历。凌文在市委组织部办公室工作10年,从科员一直升到副主任。1996年,调任市经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副主任,又干了10年。2006年又回到市委组织部工作。凌文对党很忠诚,非常热爱组织工作,30多年的组织工作生涯,已成为职业组织工作者。
在市关工委,笔者与凌文有了密切的接触。我看到,凌文办事认真责任心强,各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在全国关工委战线,深圳关工委的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得到中国和省关工委的充分肯定,多次在全国关工委召开的各种会议上介绍经验。每次参会的材料,都是由凌文组织起草的。通过材料我了解到这位战友的文笔很好,拿出来的文字材料,观点概括准确,经验归纳完整,条理顺畅清楚,语言生动精练,一看就是部队写文件的风格。2015年4月22日中国关工委召开全国电话会议,由深圳市关工委在会上介绍经验。这份材料也是由凌文带领秘书处的工作人员们起草的。确定由我代表深圳市关工委发言。发言得到了中国关工委领导的好评。凌文真是部队培养出来的“笔杆子”。
认识凌文前早几年我先认识了吴桐。为写好这段爱情故事我分别采访了他们两人。从他们讲故事的话语中,能够看得出来两人几十年来互相欣赏,相敬如宾,感情很好,真是一对好夫妻。
两张照片里的婚礼
深圳基建工程兵部队中有两张青年军人的婚礼照片非常出名。一张是由周顺斌为傅玉行、陈梳云拍摄的婚礼照。还有一张是由杨洪祥为徐德君、于丽范拍摄的婚礼照。两位摄影师给笔者讲了照片上的故事。
傅玉行的婚礼差一点黄了
第一张照片的单位是冶金指挥部深圳指挥所,男主角是保卫科干事傅玉行。照片拍于1981年春节前。调来深圳前,傅干事在鞍山一支队5团保卫股工作。那时认识了佳木斯学校的陈淑云老师,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开始商谈结婚的事。1981年冬天陈老师利用学校寒假,不远千里来到深圳准备完婚。
1982年春节,战友们为机关干部傅玉行和陈淑云在竹棚里举办婚礼 周顺斌/摄影
当她进入为自己准备的宿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一间毛坯房,十分简陋不说,且没有自来水,要到院子里的水井打水喝。
陈老师问:“住房这么差,是不是对我太不当回事了?”
傅干事陪着笑脸解释说:“部队都住竹棚,这间房子是部队最好的一间房,让给我们当新房。”
陈老师一点情绪都没有了,她跟他说:“鞍山与深圳比就是天上和地下,我们回鞍山吧。”
傅干事说:“别开玩笑了,军人能自己选择地方吗?你别看深圳苦,但这里大有所为。”两人聊到半夜,陈老师说得口干舌燥,但傅玉行不为所动,在深圳创业的态度十分坚定。陈老师又生气又委屈,干脆不辞而别自己走了。单位领导知道后四处找人,最后搞清楚陈老师已经到了广州。部队赶紧派人到广州,好说歹说把陈老师请了回来。又安排很多人劝说她,最后总算做通了思想工作,陈老师同意举行婚礼。婚礼地点安排在机关会议室里,这是唯一的一栋活动板房,条件算是最好的了。所谓举办婚礼,也就是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准备了水果、花生、糖块和清茶一杯,请部队领导和战友们前来祝福、热闹一番。
人物小传
傅玉行,黑龙江鸡东县人。1954年5月出生。1972年12月入伍到基建工程兵一支队5团。部队撤销前为冶金指挥部深圳指挥所正连级保卫干事。1982年9月部队撤销后调入市政府办公厅保卫科。1988年调任深华公司部门经理。1998年调任市城市城建集团公司二级公司总经理、董事长。
周顺斌负责拍照片,他是宣传科的新闻干事。为了记录深圳火热的工作生活场面,几个月前支队领导批准购买了一台上海产的海鸥牌120双镜头照相机,正好派上用场。看着一对新人幸福的表情,周顺斌按下快门,留下了珍贵的镜头。这张照片后来被很多报刊和杂志使用。
《工棚里的婚礼》有影响
1983年5月9日,《南方日报》第一版图文并茂,报道了基建工程兵某团财务会计徐德君和女青年于丽范在建筑工棚举行婚礼的事。
1983年9月30日,市四建公司(303团)为干部徐德君和于丽在工棚里举办了婚礼 杨洪祥/摄影
照片的拍摄者杨洪祥给笔者讲述了当天的情况。此照片拍于1983年4月7日,部队刚调入深圳几个月。新郎徐德君是吉林市人,职务是304团连级财务助理员。新娘于丽范是杭州姑娘。东北的帅小伙配江南的俏女子,谁见了都觉得羡慕。举办婚礼的新房就设在竹子林的竹棚里。婚礼虽然简单却热闹非凡。战友们都来祝贺,竹棚挤得水泄不通。有人“审问”新郎,让他坦白恋爱的详细过程,不说清楚过不了关;有人唱起了黄梅戏《天仙配》,将“寒窑虽破能避风雨”,改成“竹棚虽破能筑爱巢”,引来赞许的掌声。欢笑声、祝福声、闹洞房声,声浪鼎沸,营造出幸福的氛围。
人物小传
徐德君,吉林人。入伍到基建工程兵三十一支队304团。部队撤销前为连级财务助理。1983年9月部队集体转业后在市五建公司工作。
杨洪祥当时是三十一支队的通讯报道员。他用海鸥120照相机拍照后,当天晚上就冲印出了照片。他将照片投给深圳特区报,摄影部主任江式高一眼看中了这张照片。照片发表后,读者反响不错。后来《中国日报》转发了这张照片,用了半个版的篇幅放大了照片,并配上《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标题,从而让这张照片在全国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