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
文/段亚兵
住房是民生问题的头件大事。尤其对于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大城市来说,拥有一套住房是一个家庭一辈子的梦想。一家居民,劳动一生,倾其所有,不一定能够在一线城市中购买一套住房。对于最后落户深圳的基建工程兵二万人说,住房自然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部队进入深圳时解决随军家属约八千户
1982年,在基建工程兵兵种领导与深圳市政府最初商量部队调动事宜时,就包括调入随军家属的问题。市领导表示出热情的态度,在调入随军家属问题上给予了比较优惠的条件,同意接受6000户家属。对于2万人的部队来说,6000户占到部队全员的1/3。考虑到部队人员组成官少兵多,许多义务兵还没有结婚成家,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王世伦是当年讨论部队调入的市政府代表之一。他回忆说:“二万基建工程兵调入深圳,制定了四条基本政策。其中第二条就是解决6000户家属的户口问题,并全力给予安排工作。”
基建工程兵部队初到深圳时住住屋
上:部队医院营房 市二院/供图
中:19团营房 马树华/摄影
下:802团营房 建安集团公司/供图
中国在居民户籍问题上实行城市、农村“双轨制”管理政策,这种情况在世界上可能绝无仅有。农村户口要想转变为城市户口,途径很少。高考算一条路,农村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可以分配在城市工作变成“城里人”,算是“鲤鱼跳龙门”;当兵也是一条路,农村孩子通过参军提升为干部,就可以转业到城市,算是“军功章”的功劳。在中国男人是户主,男人变成了城里人,农村老婆也可以随迁到城里落户。然而不是当了军人就能带家属,只有营级以上级别的干部才能带家属;此外,当兵成为部队骨干,由义务兵改为志愿兵也可以带家属。
深圳基建工程兵部队6000家庭落户特区,包括所有干部和少量志愿兵的家眷,最大限度地解决了调入深圳部队的切身利益大事。王世伦感慨地评价说:“安置6000户家属,使很多农村户口的家属立刻转为特区户口,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在这件事上深圳市的领导功德无量。
家属落户深圳的事情,一次性解决了;但没有彻底解决问题。部队集体转业成为市属建筑公司后,原来的年轻战士还要继续结婚成家,其中多数人还是回老家农村讨老婆,又产生出新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80年代初最后一批入伍的年轻小兵长大成为30来岁的青壮年,全都结婚成家,解决夫妻两地生活的问题变得迫切起来。据统计,新产生需要入户深圳的家属有1600多户。张宝为此事多次找市领导反映情况,要求帮助解决问题。
这一天,张宝又一次找到王众孚常务副市长汇报此事。王副市长表态说:“部队在深圳建设初期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问题应该解决。但是,分期分批解决吧,你看首批按照多大比例解决好呢?”
张宝知道王副市长对这支部队很好,就敢大着胆子直言相告说:“市长啊,你问的问题可能不合理。深圳对外驻企业很好,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调入家属户口的指标。但我们是市属企业呀,是不是应该吃点小灶,尽可能多解决一些?”
王市长笑笑说:“凡做事都要有计划。深圳自己的亲儿子可以适当照顾,但也得要有个比例……
张宝讨价还价地说:“比例太小不行,我们有一千多家等待入户呢。一年解决百八十户,那要排到猴年马月驴日子了。市长啊,说实话这件事已经急得火烧眉毛了,职工们的孩子转眼就长大了,子女上学受教育成了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职工们没有心思安心干活,军心不稳啊……”
王副市长说:“家属终归要解决,这一点不用怀疑。但是一下子进来太多人,生活安排会有困难,起码要保证吃得上饭嘛……”
张宝回答说:“市长,我跟你说一个秘密吧。职工们的家属实际上已经都来到深圳了。吃饭的问题已经解决,内地要粮票而深圳不要粮票,只要有了钱饿不着。现在家家户户着急的是由于没有深圳户口,孩子上学的问题没办法解决……孩子受教育的问题实在等不了呀!”
王副市长思索一下爽快表态说:“你说的有道理。好吧,咱们研究一个办法尽快解决。”谁能想到就在这个骨节眼上,王众孚副市长调离了深圳。张宝傻眼了。
不久,新市长李子彬上任了。张宝又开始向李市长汇报这件事。李市长认真听完汇报后表态说:“这件事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稳定军心,确实应该尽快解决。”他略一沉思问张宝:“你看怎么办好?分几批解决好呢?”
张宝虽然小声、但态度坚定地说:“市长啊,你要是问我的意见,就一批解决。”
听张宝这样回答市长有点吃惊,他眼睛一瞪说:“一批全解决?一下子进来那么多人往哪里住啊?有那么多房子吗?”
张宝拍拍胸膛说:“市长,只要你批准家属们进来,我能想办法解决住房问题。”
市长不相信地打量着张宝问:“你有什么办法解决住房呢?这么多老婆孩子一起进来可不是开玩笑的!”
张宝肯定地说:“市长,军中无戏言,说假话愿意受罚。今年我先解决800户的住房,两年内再解决另外的800户。”
张宝知道这位市长很精明,糊弄不了。他就详细解释了自己的计划:这几年,建设集团关心解决职工的住宿问题,要求下属各公司抓紧建职工宿舍,规定“不建好足够的宿舍房,不许建办公室。”各单位认真执行建设集团的指示精神,想方设法节省各种费用,凑钱建起了一批公寓房。这是那种只有30~40平方米的小型化住房,然而在设计上下了功夫,厨房、厕所、冲凉房样样不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样的房子已经建了很多,有相当数量的储备。张宝汇报了这些情况后说:“我可以将两套住房合并成一套,一下子就能安排800户;剩下的800户两年内解决。”
听了张宝打的埋伏,市长笑起来:“鬼精鬼精!看来你胸有成竹,解决问题有把握。那就可以这样定了。” 张宝没有想到,一件非常非常难办的事情就这样干脆利落地解决了。他心中暗暗赞叹:新来的市长,善于决策,敢于拍板,办事有魄力。中央派来这样的市长是深圳的福气啊!
最后一批职工家属迁户进入深圳的各项手续,在李市长的关心、督促下,市政府的计划、公安等各个部门都打开绿灯,很快得到落实解决。但是,没有想到其中又出了一个小插曲。准备调进的家属中,有27户超计划生育,有两胎、甚至还有3胎的。有些地方的农村对此管理得不是很严格。对此,市计生委意见极大。但是市长已经批了,只好变通办理。计生委的一位局领导说:“落户深圳,超计划生育一票否决。但是考虑到你们是建设深圳的拓荒牛,就照顾一下吧。但是按照规定要交的罚款不能少。” 对此建设集团的有关负责人也无话可说。但是来自农村的一些家庭确实生活困难,交不起罚款。负责此事的同志请示张宝怎么办?张宝说:“送佛送到西天,做好事做到底。这笔罚款由公司交吧。”
部队集体转业后,市三建公司建的第一栋办公兼住宅楼 鹏城集团公司/供图
就这样,这支队伍最后1600户的家属从此也成为深圳人。对此,部队上上下下对深圳市领导特别感谢。兵种原来的领导评价说:“基建工程兵部队撤销后,在安置部队家属问题上,深圳是全国做得最好的城市。”
安排1600户家属落户深圳是建设集团最后的一个后顾之忧。这个问题解决后,职工们再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事情了。大家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愿意将青春和热血贡献给这座城市和温馨的家园。
缩衣节食解决住房问题
中国人喜欢说一句话:“衣食住行”,按照人生活的需求,将物质条件的重要性做了一个排序。这种排序很有道理,衣服,不光有保暖的作用,而且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民以食为天;住房是保护家人生命安全的壳、温暖的窝;行是增强机动性,让人能够四海为家,探索未知的世界。似乎在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四者重要性的感觉不一样。没有解决温饱以前,“衣食”摆在前面;进入小康社会后,“住行”的重要性大大增加。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属于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已经成为排在前几位的一线大城市,解决住房问题更是变成了头等大事。
就深圳二万人基建工程兵部队而言,艰苦奋斗几十年,在建设起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同时,也解决了大部分干部职工的住房问题。也许就是因为有自己的住房,才让大家更加感觉到这座城市是温馨的家园,以能够成为深圳的居民而感到自豪。
二万人解决住房的情况不同。就大的群体而言,留在建设集团里的近万名干部职工基本上都分到了住房。离开建设集团分到全市各个战线的八千多人中,情况分为两种:凡是公务员自然都分到了一套福利房。而分流到其他企业的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经营情况比较好的企业,职工分到了住房;但是那些经营不善、甚至倒闭破产的企业,职工们没能够分到住房。这个群体数量也不算小,据估计大概有一、两千户人。
建设集团这个最大的群体在解决职工住房问题上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条:一是部队调入深圳时,市政府给每个团都划分了生活基地,让部队有地皮建房子;而且早期的一些地皮是免地价的。当时的竹子林基地等感觉比较偏僻,但是没有想到如今都属于深南大道边最繁华的地段,住房价格不知涨了多少倍。二是部队从来都有关心战士生活的优良传统,各个单位精打细算,缩衣节食,节省每一个铜板,所有的积累都用来给职工们盖房子。更何况当时建设集团定出了“先盖宿舍房、后盖办公楼”的规矩,有限的资金先要用来盖家属宿舍上,不盖好宿舍楼,不准建办公楼。三是各单位本身就是施工单位,自己盖房子总是会便宜一些,因此能够做到用较少的资金建起更多的住房。就这样,经过几年努力各公司基本上解决了所有干部和老兵的住房问题。
略举一些例子说明这个问题。一公司由市政府分给了5.5万平方米的土地,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没有办法开发。经过几年的积累有了一些资金后,1989年耗资3500万元盖了6栋家属楼,让819户喜迁新居;还修建单身宿舍楼让500名单身职工告别了竹棚搬进了新房。解决职工住房比例达到86.2%。职工们搬进新居喜极而泣,有人说:“当初看到这里的环境一片荒凉,担心这辈子有没有住上新房的命哦?真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二公司从1983年开始,在13年时间里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基地,共建成29栋家属楼、3栋单身公寓、3栋工业厂房。到1996年底,公司1000多名工人家属子女户口陆续迁入深圳、搬进新屋,真正在深圳安下了家。
三公司1983~1996年13年时间里,共建职工住宅楼24栋806套、单身公寓510套,让所有转业的干部战士全部分到了住房,从竹棚、板房搬到了新楼里。有一位老家在边远山区的老兵说:“我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草棚里,到了我这一辈能够在深圳这样好的城市里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这是对我的家族、家乡来说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公司还新建了28层高的办公楼,改善了办公条件。公司9次调整工资,一线员工的工资加奖金平均达到6000多元/月,工资比改编初期增长了50多倍。
市机电设备安装公司是建设集团里最早重视抓好生活区和办公区建设的单位。刚到深圳一年时间里,他们就建好了家属楼2栋、单身楼2栋、平房32栋,为70户干部随迁家属提供了住房。这在部队刚到深圳遇到很多困难的情况下,对稳定干部队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到1998年,公司已建成住宅27栋、住房1050套。由部队转业的干部战士每户都购置了一套住宅,做到了居者有其屋。
还有上千户的拓荒者没有自己的住房
采访中笔者听到了孙大海任市住宅局局长时发生的一个故事。
孙大海1996~2001年期间任市住宅局局长。1998年的一天,他在办公室接待了一个来访者。看着眼前这位衣服破旧、头发脏乱的人,他很难相信来访者是原基建工程兵部队中的一名老兵。孙大海仔细地听来访者讲他自己命运的故事。1983年部队转业后,他进入一家合资企业工作。没过多久公司关门倒闭让他失业了。此后他一直靠打零工赚钱养家糊口,没有房子住就在马路天桥下搭了一个窝棚栖身。听完故事,心情沉重的孙大海跟随这名老兵来到窝棚住处看情况。所谓窝棚就是微型竹棚。当年孙大海刚来深圳时也住过竹棚,但是眼前的景象要惨得多。窝棚里没有床,地面上铺着一张草席,上面摆放着一床破旧的棉被。眼前的场景让孙大海说不出话来,他很难相信当年的老兵现在过着与乞丐差不多的生活。回到局里,他将这件事提到局务会上讨论,经研究特批一套单身公寓给这位老兵,让老兵终于享受到了深圳发展的成果。
孙大海为战友使用了一次权利,为陷入贫困的老兵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件好事。这符合市领导提出的“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的精神。但是,这样的老兵不止一个,据估计有上千户吧,听说其中大多数居住在罗芳村一带租住着当地农民的出租屋,因为农民的房子租金比较便宜。
然而如果再深入想一下,在深圳没有房子住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也就是被称作为“外来劳务工”的庞大群体。虽然他们来到深圳的时间比老兵战士们要晚,可也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了几年、十几年,默默地为深圳做出了许多贡献,但是多数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住。这种情况让人感到揪心。
孙大海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喜欢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这首诗他倒背如流。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句子,让他感动。作为市住宅局局长,让市民有房子住是他的责任。局长的权力很大,可以给一个战友特批一套公寓房;局长的权力又很小,没法给所有的战友、给所有没有住房的“外来劳务工”都特批购买住房。他心中有杜甫的人文情怀,多么希望能够看到“天下寒士有房住”的大同世界早日出现在神州。这是一名老兵的希望,是我党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思考之七
在深圳拥有住房就算中产阶级?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方面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奇迹,短短30多年时间里就由一个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按照一些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最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橄榄型的社会,中间的中产阶级数量占大多数,两边一富一贫的尖头越小越好。这样的社会既符合大多数人过上幸福生活的人道主义,也符合“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是这样的社会最稳定,不容易出乱子。
就深圳而言,其经济发展情况属于中国城市中的第一梯队,名列北京、上海、广州之后为第四名,较早地进入了小康社会,换一种说法就是中产阶级数量比较多的意思吧。衡量中产阶级有一些指标。按照瑞士的瑞信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度财富报告》,以美国作为基准国家,在当地拥有5万~50万美元的财富标准,算是中产阶层成年人。按照这个报告的说法,2015年,中国中产阶层的数量达到了1.09亿人,拥有的财富为7.3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与日本。(资料来源《深圳晚报》2016年5月17日)
有一些人说,一个家庭如果在深圳有一套住房,就算是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按照深圳当下的住房价格,福田、南山一带交通比较便利地段的房子,均价应该在四五万元/平米。原基建工程兵单位的房子多数都位于这一带,按照一户70平米计算,价格在三百万元左右。好像确实属于中产阶级了。这个说法让人高兴。
但是这种说法与实际的感受其实并不相符。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房产等不动产不算,另外要有相当数量的现金(或者容易变现的财物),才能算中产阶级。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的话,恐怕战友中的多数人都难以进入中产阶级的行列。
不管住房算不算衡量中产阶级的标准之一,二万基建工程兵成员并不是都有住房。没有自己住房、工作也不安定的战友们,算是当年二万人基建工程兵部队中生活最为困难的一群人。他们并不是工作不努力,可能更多的原因是运气不好(例如,离开了这支队伍团体、没有找到好工作等等)。应该关心和同情这些战友们。通过政府的惠民政策和社会救助行动,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让大家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做,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