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8.222.118.14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摄影资讯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传真:0755-25728897
     电话:0755-25728897 
           13902968412
           
     

 
首页 -->> 摄影资讯 -->> 本市新闻
 

第八章  安营扎寨难


文/段亚兵



一个如今来到深圳的人,走在宽阔平整的道路上,看到交通繁忙通畅、城市现代新潮、公共设施健全,感觉生活非常舒适方便,会发出“生活在深圳真幸福啊”一类的感叹。

如果有人告诉他:30年多年前的深圳是一片荒山野地,经常会遇到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的窘境。他肯定不相信。不光他不相信,就连基建工程兵二万人中的许多人,看着这座城市今天的模样,恍惚之中也有点难以相信当年曾经遇到过那么多的困难。一个城市怎么会变化得这么快呢?说“日新月异”不为过,说“一夜成”也不算夸张。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们就可以回到当年重温那一段情景。

 

下了火车不相信是到了深圳

直到30年后的今天,许多当年乘坐闷罐车来到深圳的干部战士,还清晰地记着下车后对深圳的第一感觉:火车站是那样的简陋,铁路旁边是无人耕种的荒芜农田,低矮的房屋没有生气,空旷的荒原一片萧瑟,冷风抽打下的树叶耷拉着脑袋,路上行人稀少冷冷清清……没有人感觉是来到了城市,没有人相信这里就是深圳。有人说:“不是说深圳是个城市吗?就算小一点也应该是城市啊!这怎么连我们家乡的农村都不如呢?”有人双手紧紧地抓着车门不肯下车,看样子有点想坐着闷罐车再回去。


这是位于宝安北路的铁路线,部队调进时这里停满了军列 周顺斌/摄影


孙大海是一支队1团9连连长,但是他的连队比1团其他最早进入深圳的连队要晚两年。1982年12月,连队从鞍山向深圳进发。出发时东北还是冰天雪地,几天后天气转暖、越来越热。闷罐车一节车厢里有几十号个人,里面又热又闷,只有一个小窗口能够吹进来一点凉风。从东北出发时穿的大衣、棉衣、毛头鞋早已一件件地脱掉了,只剩下背心裤衩,还是觉得闷热、透不过气来。战士们坐着、躺着瞎聊天,你一句我一句把深圳描绘得挺好,因为听说早两年到深圳的1团战友们,已经建起了20层高的电子大厦。有这么高大楼的深圳一定是个大城市吧?没想到一下火车,荒凉的景象把战士们吓坏了,谁也说不出话来。连队连夜被拉到了白沙岭(如今深圳实验中学所在地)。只见光秃秃的山坡上,到处都是积水坑和黄泥塘。没有路灯,眼前一片漆黑。用手电筒照过去,一排竹棚在风雨中颤抖,这就是大家要住进去的军营。孙大海谈起他当时对深圳的第一印象:“除了荒凉还是荒凉。” 

 

人物小传

孙大海,四川凉山州人。1950年6月出生。1969年2月入伍到基建工程兵一支队1团。部队撤销前任营副教导员。1983年9月部队集体转业后在市一建公司工作。1988年3月后,历任市物业发展总公司地盘管理公司经理、市物业工程开发公司经理、市物业发展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等职。1996年3月调任市住宅局局长。2001年8月任市劳动局局长。

 

802团的郭其荣回忆到达深圳时的最初印象时说:“到达深圳刚下车,所见到的与想象中的深圳完全不同,几条冷落的铁轨,除了一列军列火车和满地的工程兵外,见不到别的人。放眼望去,只见到一、两栋小房子。别说没地方住,想买包烟找个商店都很难,装卸机械设备的几天里,战士们吃住都在车厢里……”

 

人物小传

郭其荣,江苏徐州市人。19578月出生。19763月入伍到基建工程兵第802团。部队撤销前为802团11连副连职技术员。19839月部队集体转业后,历任市建安股份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市沙河实业公司总经理、市振业股份公司监事会主席等。 

 

赵永胜是1983年春季带领部队进入深圳的。他在基建工程兵中是个响当当的人物。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任二支队1211连连长的他第一个冲进灾区。由于连队表现突出,被兵种授予“抗震救灾先进连”光荣称号。赵永胜个人荣立一等功、被授予“一等功臣”荣誉称号。第二年召开五届全国人大,他被选为人大代表出席会议。

部队军列到达深圳时,列车停靠在一个站台边。赵永胜在现场负责接车工作。随军列运来的机械设备、建筑材料、军需物资很多,他一连值班好几天,白天黑夜连轴转。几天后他实在熬不住了,指定好一名负责人,自己找到站台的一个角落打一会儿盹。睡梦中,他感觉有人鼾声如雷、对着他的脸喘粗气。是谁也躲到自己身边睡觉?他警觉地睁开睡眼一看,是几头猪挤在旁边睡觉。他吓一跳早睡意顿消赶紧站起来,嘴里骂到:“畜生竟然敢跟我抢地盘呢!”原来这是个家畜转运站,来自湖北湖南等地的牛羊猪马等家畜,在这里经过检疫、挑选后,运往香港市场。多年以后这里建起了地王大厦。后来赵永胜与战友们从这里走过时,总是喜欢讲这一段搞笑的故事。

 

人物小传

赵永胜,四川乐山市人。1944年8月出生。1966年8月入伍到基建工程兵二支队16团。部队撤销前任16团司令部副参谋长。1983年9月部队集体转业后历任市二建公司党委书记、市鹏基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等职。

 

部队的生活基地多数都在荒山野岭中

上一章说了,按照市政府的文件,对部队分配了驻扎基地。有罗湖的罗芳路口,福田的鹅地山塘、貓颈田、皇岗山、笔架山下,南山的竹子林等。这几个地方,当年都是荒山野地,荆棘丛生难行,荒草疯长沒腰,农田荒废无人耕种,一片寂寞萧条景象。

1983年初,乘坐闷罐车军列下车的16团,列队开进白沙岭。白沙岭面积0.8平方公里,是准备开发的一个小区。若干年后,这里建起了长城花园、百花花园等一片住宅区,著名的深圳实验学校也在这里。

那天天一直下着雨,道路泥泞不堪。军用卡车的车轮陷进了烂泥塘,打滑、空转走不动。团长王荣山跳下车来,带领战士们冒着雨水、淌着泥浆往前走。人们一步一滑走过一段路,爬上了一座小山头。王团长从怀里掏出一块指南针确定了方向,踩住脚下的一块石头说:“这里是0.8高地,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于是,白沙岭又有了一个“0.8高地”的别名。后来这里又进驻了19团、303团、304团等,最多时这里驻扎有上万余人的部队。

当时的白沙岭就是一片荒地秃岭,没电,没水,没有烧火煮饭的燃料。然而困难再大,也挡不住战士们前进的步伐。没有电,就用蜡烛、煤油灯照明;没有燃料,干部战士就到附近的荒山上砍柴做饭;没有水,就地打井取水。深圳有的地下水不适合饮用。还好在一片洼地里打出的井水质尚好。但是,这个小区人越来越多,达到几千上万人。这口井的水要用来烧水、做饭、洗脸、冲凉、洗衣服,打水的队伍排成了长龙。

竹子林基地又是另外一种景象。这里灌木疯长,荒草没膝,构成密不透风的植物墙;乱石挡道,无路可通,人走不进去。部队出动了推土机,推出一条通道。人们可以进出了,踩出了竹子林的第一条道路。有一个连队被安排到了竹子林。搬迁那天运气不好遇着大雨天,狂风劲吹,暴雨猛泄,雨水汇成了小河,道路泥泞不堪,战士们背着沉重工具器材,一步一滑往前挪动。十几里路程竟然走了一整天。这个地方虽然名叫竹子林,其实并没有多少竹子。由于战士们用毛竹搭起了一片竹棚作为部队的营房。“竹子林”的名字就慢慢传开了。

1团早来深圳两年,安排在罗湖一带施工。虽然没有那么偏僻荒凉,但是环境也是相当艰苦。王德敬回忆说:“我们1团六连来到深圳时,驻扎在罗湖深港铁路旁。我是六连的一名排长。当时这里是稻田和鱼塘。我们最初住在用竹竿搭架、竹叶编墙、油毡盖顶的竹棚里。没有床铺,就在地面上打进几根木桩、铺上木板当床铺。房间里的水总是排不干,一下雨地下的积水会有一尺深。住在这样通风漏雨的竹棚里,蚊子叮,蚂蟥咬,老鼠窜,有时还会遇到蛇。有人归纳出‘深圳三怪’:三个蚊子一盘菜,三个老鼠一布袋,三个蚂蝗一条裤腰带。后来我们在这里建起了深圳当时最好的友谊商场。”


竹子林是基建工程兵最大的生活基地之一。这里并没有浪漫的竹林,

是深圳最荒凉的角落 市建工集团公司/供图


16团郑长胜很会讲故事。他回忆说:“部队来深圳开始驻扎在鹅地山塘,大家住在竹棚里。夏天的竹棚里特别闷热。一天夜里热得我睡不着觉、透不过气,干脆爬起来不睡了。我看到邻床的几个战友也热得睡不着觉,就干脆叫大家一起到院子里的大榕树底下乘凉。广东的榕树真大,粗得两三个人都抱不过来。榕树下摆着几十个坛子,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有一个四川战士猜测说:‘这可能是腌咸菜的坛子。我们老家腌榨菜的坛子比这个大多了……’另一个战士不同意说:‘不会吧?腌咸菜的坛子怎么可能放在院子里?不怕别人偷吃啊?’我说:‘你们两个争啥呢,看看不就知道了?”四川战士手快,抢上前去打开坛子的盖子,伸着头往里面看了一眼后他吓得缩回头来说:“哎呀,不敢看!’我说有啥不敢看的?我走上去一瞅,坛子里装着白生生的骨头,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粼粼的白光,确实有点吓人。大家吓得没有心思乘凉了,还是回宿舍睡觉吧。我后来找广东籍的战士问了一下,才明白这叫捡经罐,装的是死者的骨头。按照广东的风俗习惯,亲人去世后先是埋在土里,等几年尸体腐烂、皮肉化掉后,挖开墓地捡出骨头放在坛子里存放。再过一段时间后,重新择墓地再次安葬。我这才知道,此地风俗与陕西大不一样……”

 

人物小传

郑长胜,陕西宝鸡人。1949年12月出生。1969年4月入伍到基建工程兵二支队16团。部队撤销前任16团1营代教导员。1983年9月部队集体转业后任市二建公司201工程队副书记。1988年调入市检察院任处长。

 

最早的军营是用毛竹搭成的竹棚

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一支众多的军队,来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需要解决住宿问题。然而,部队在短短几个月里调进,上万人的住宿怎么解决?这是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部队有一些活动板房,几个小时内可以安装好。但是,这样的活动板房太少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部队打前站的人,发现聪明的广东人对解决临时房子有用毛竹搭竹棚的好办法。当时深圳有一些来自陆丰等地的专业搭棚队承接这类活,他们技术娴熟,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搭起一间竹棚房。先遣人员先是请陆丰的搭棚队搭起了第一批竹棚房,让下火车的部队有落脚的地方。后来精打细算的部队不再愿意花这笔钱,开始自己动手打竹棚,对于施工部队来说,搭竹棚算什么活?小儿科。

先选用粗粗的毛竹搭好房架,将编好的竹篱笆绑在四周当墙壁,用油毛毡当房顶,一个简易的竹棚房就建起来了。虽然竹棚不能挡风遮雨,但好歹是个房子,住在里面不算露宿郊野,心理上感觉安全一些。这种竹棚房,寒冷的北方不可能有,是气候温暖的广东特产。

于是,几天功夫,就在部队驻地的旷野出现了一排排的竹棚房。仿佛是雨后的草原上长出了一片片的蘑菇群,显得十分好看。战士们给自己的新家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竹叶宾馆。一片成排的竹棚有一些气势,也有几分浪漫。但是住在里面并不舒服。竹棚冬天漏风寒冷,夏天潮湿闷热。对付寒冷有一些办法,可以加被子、压大衣,或者穿着绒衣绒裤睡觉,部队在北方时发的厚衣服全都用上了;而夏季睡觉就难熬了,躺在床上身体像火烧一样,不出几分钟就开始流汗,一会儿身下的凉席就被汗湿透了。一些北方来的战士,特别怕热,整夜睡不着觉。竹棚四面通风,降低了闷热的温度,但也方便蚊子飞进飞出。是为了防蚊,挂的蚊帐一个连着一个,结果空气难以流动,让房间又闷热得受不了。后来,房顶上加了几个吊扇,情况才好了一些。

市基建职工医院(后来的市二院)安家在笔架山下。这里也是荒山草坡,鼠蛇出没。在当时的部队中,医院的房子算是最好的了,部队的活动板房都凑起来给了医院,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也搭起了一些竹棚房。诊所里的设备极, 其简单,普通桌子拼在一起就算是手术台。医院虽简陋,却承担着两万官兵的体检、看病治疗任务;附近的居民也来就诊,每天的门诊量、治疗量巨大。有的军医长时间工作,竟晕倒在手术台上。

 

喝水吃饭都是问题

深圳是个海滨城市,夏季雨水多。一下暴雨,经常会出现市区的水排不出去的情况,尤其是罗湖的火车站一带会水漫街头,数日不退。因此,说深圳是个缺水的城市,读者可能不理解,但这是真的。深圳属于山地丘陵地带,中间高两边低,境内没有大江大河。一遇暴雨,水来猛也去得快。建国后深圳虽然修了一个大型的深圳水库,从北面的东江取水,但是水库的水主要供应香港,分给深圳的不多。

深圳缺水,以前居民数量少时问题倒不算突出。但是当部队二万人集中进入,喝水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应急,人们开始打井取水。深圳地下主要是岩石层,能够挖井的地方不多;而且许多地方挖的井,井水中含有有害物质,不仅不能饮用,就是用来冲凉洗澡,搞不好也会引起皮肤溃烂。马成礼回忆说:“1团1979年进入深圳时遇到了吃水问题。我们在通心岭挖了3口深井,但是打出的水含氡量太高不能吃也不能用,有战士用这样的井水冲凉,造成皮肤过敏,腿上生疮溃烂半月不见好,严重影响了施工。倒是农民工们比较有经验,挖的井比较浅,水质还不错。部队就借用农民工井里的水烧水煮饭。”


口干舌燥的战士在水沟中喝水。谁能想象得出深圳特区创业时的艰苦 周顺斌/摄影


何运吉对此也有回忆:“在一片荒山野岭上开发建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早晨上工时穿的白衬衫,晚上回来时变成了‘黄衬衫’。大热天不能不洗澡,一长队人轮流在一口泥井水打水。井小水浅,经常水被舀干了,仅剩下井底的泥浆水。排在后面的人干瞪眼,要等水慢慢再蓄满。那个等啊,简直要等得急出心脏病来。”

 

人物小传

何运吉,陕西汉中人。1954年出生。1972年入伍到基建工程兵二支队12团。1983年9月部队集体转业后分配到市一建公司二队任工段长。1989年后历任市万厦居业公司、市高发实业公司、市住宅经营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等。

 

能够打井取水算是好的。还有一些部队的驻地打不出井水,或者井水不能饮用,就只能用汽车到十几公里远的地方拉水。这样的水就珍贵了,每天定点定时定量供应。洗脸水要留着洗衣服;冲凉时没有水,就用湿毛巾擦身凑合。这种日子实在太难熬了。一直到了1985年,竹子林一带开始开发建住宅区时,用水难的问题才慢慢得到解决。


天当被,地当床,工地是食堂。这就是初创时期的深圳 杨烘祥/摄影


深圳其实也不是真正缺水,只是需要水时没有水,不需要水时水又多得造成麻烦。特别是在冬季,有时会阴雨连绵,天气变得出奇地寒冷。在许多战友的记忆中,部队刚来深圳那年雨水特别多,从1982年的冬季一直下到1983年,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几乎天天下阴雨,好像没停过。不光工地一片泥泞,没有办法干活;也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难。

竹棚自然挡不住雨水。下雨天待在竹棚里,跟睡着露天感觉差不多。屋外下大雨,屋里哗哗漏水;屋外雨停了,屋里还滴答滴答下个不停。下雨时间一长,房屋里地上全是水和泥。在房间里走动需要穿水鞋。床的4个铁脚要用木板垫起来,否则会越陷越深,最后被褥差不着要挨着水面了。

郭其荣对那年深圳的雨水多印象特别深,他回忆说:“雨一直在下,屋子里都是泥水,深的地方能够淹没膝盖。屋外的水灌进房间里,让我的脸盆、水杯、拖鞋都漂了起来。我突然发现水里有鱼,个头还不小。战友们赶紧抓鱼,竟然抓了十几斤。送到炊事班大锅熬成鱼汤,大家喝得很高兴。最惨的是我的被褥全湿了、发霉了。好不容易等到天放晴出太阳,将被褥摊开在阳光下暴晒,晒了一个星期闻着还有霉味。”

吃饭也是大问题。深圳是个边陲小镇,城市容纳量实在有限。深圳一下子涌进几万人,解决吃饭的难度很大。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没有锅灶、燃料。部队进入深圳一下火车首先要吃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然而没有厨房,炊事班怎么做饭呢!许多部队头几天都是在露天挖个地灶,支上大锅烧菜煮饭。1团先遣部队到深圳的第一顿饭,是煮挂面对付吃了一顿。许多部队炊事班露天焖米饭掌握不好火候,老是让大家吃夹生饭。

做饭的燃料问题也困扰着炊事班。深圳不产煤,煤气供应也严重不足。没有办法,一些部队就发动干部战士到附近的山头上,捡枯树干枝当柴火。这种情况也维持了好一段时间。

有时候有钱却买不到食品。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行外汇券、人民币两种货币制度。深圳外汇券尤其多,许多商店只收外汇券,或者一部分高档的商品以外汇券标价。有几次深圳刮台风,部队驻地受了重灾,没有办法开伙。到商店去买面包,人民币标价的面包早就没有货了;还有一些高档的面包,只收外汇券。采购人员眼睁睁看着面包买不了。这个情况反映到市政府,市领导亲自处理,要求国营商店多组织面包货源,收人民币卖给部队,解决了官兵饿肚子的燃眉之急。


挖口井冲凉,奢侈的享受 周顺斌/摄影


有一段时间部队吃不上饭的原因是没钱。刚来时,有的部队经营不善,官兵们没有收入。为了省钱,有的连队天天吃馒头、就着咸菜喝粥,时间长了干部战士体力下降,浑身无力。长时间吃不到蔬菜,身体又会出别的问题。那段时间里,患香港脚、湿疹等各种皮肤病的人特别多,也许就与缺乏各种维生素有关。有些部队的随军家属找不到工作,没钱买菜又不能长期不吃菜,就去附近菜场捡菜叶。每天菜场打烊时,有些菜摊的商贩会把发黄、发蔫的菜叶摘下来扔掉。家属们就去捡这些垃圾菜。有一次有人捡了一些菜叶,不知由于腐败了,还是残留的农药过多,吃后全家上吐下泻,出现中毒状况。

 

除了蚊虫还有毒蛇出没

来到深圳听到一句话“南头苍蝇深圳蚊”,说的是深圳当年糟糕的环境卫生状况。南头是渔港,渔民们打鱼回来堆在岸边,或者摊在场地里晒鱼干,甚至破肚刮肠扔进垃圾场,招来一群一群的苍蝇。

而深圳这边蚊子有名,是因为老城里水沟多,水沟里的水有许多是死水、污水,滋生蚊虫;加上天气炎热,蚊虫繁殖快,因此蚊子、小咬成灾。

笔者记得1982年第一次出差到深圳时,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晚上,天气炎热在房子里呆不住,就走出来散步。不管人走到哪里,头顶上一尺高的位置总有一个像篮球大小的空心球,仔细一看原来是蚊虫聚集的圆球。不管人怎么走,这个蚊虫球总是跟着寸步不离。我举高两只胳膊双手突然一拍,居然拍死了好几个蚊虫。

深圳的蚊子品种繁多。有的蚊子个头非常大,不止一厘米长。有人说:“3个蚊子一盘菜”,说的就是这种大蚊子。有战士夸张地描绘深圳的蚊子:“两个蚊子一两重,三个蚊子一盘菜。一叮一个大紫包,十天半月好不了。”有的蚊子攻击性特别强,总是围着人转来转去,趁不防备狠狠地咬上一口,人身上即刻隆起一个大包,奇痒无比。最可怕的是那些花脚蚊子,蚊子的腿上有许多花纹。这种蚊子个头不大,但是毒性很强,如果是让它给咬了,不但起包而且可能会化脓、皮肤溃烂,甚至引起更严重的病。

因此,当年的深圳蚊帐是必备品。如果没有蚊帐,只要灯一关,蚊子就会出动,在你的耳朵边嗡嗡乱叫;不断地在你身上咬出大包,让你整夜挠痒,根本睡不着觉。

早期的深圳蛇也多。当年部队刚来时,驻扎在荒山野岭草丛中,遇到草蛇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很多战士都有在宿舍地上遇到蛇、在屋檐下看到蛇,甚至在床铺上碰到蛇的经历。

1团有一位战士,一天晚上睡觉睡到半夜,翻了一个身感觉压到了一条冰冷的东西还会动,吓得他大叫起来。战友们打开灯一看,他身下竟然是一条青蛇,还好蛇没有咬他。灯光一亮,蛇吸溜吸溜跑掉了。

802团的郭其荣与蛇特有缘分,两次近距离接触到蛇。一天早晨,他睡觉醒来发现蚊帐歪了,抬头一看蚊帐顶上竟然盘着一条大蛇,吓得他“嗷”地一声大叫,光着身子跑到了门外。另一天中午午睡时,迷迷糊糊好像听到有人敲门。他就爬起来去开门,开门一看没有人,脚下一条一米长的蛇嗖地一下抢进门来钻到了床底下,吓得他又大叫起来。听到动静来了几个不怕蛇的战士。他们挥动手中的竹竿一阵乱捅猛打,把蛇打得摊在地上。再用一个长柄夹子夹在蛇的七寸上抓到屋外,去头剥皮,煮了一锅蛇汤,给郭启荣也送来一碗。他这才知道这几位战士是广东籍的,对抓蛇很有办法,视蛇羹蛇汤为美味滋补品。郭其荣开始不敢吃,后来尝了一口,感觉味道还不错。

也发生过一些被蛇咬伤的事情。304团在比较僻静的地方建了一栋仓库存放施工炸药。一天晚上一名战士值班时,在炸药库门前屋后转转。走在一片草丛里时,冷不防窜出一条蛇来,昂头呲牙在战士的脚脖子上咬了一口。战士吓得魂都掉了,大声喊叫,连踢几脚甩掉了蛇。听到叫声跑来几位战友,一看才几分钟时间,他的腿就肿了起来。战友们赶紧用布条勒住他的大腿防止蛇的毒液往上走,紧急送到了医院。由于处置及时,没有出现危险,但伤口长时间难以愈合。

如今讲述这些事情,好像是轻松的笑话。但是,当年确实给战士们带来很多困扰,甚至威胁到生命的安全。然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吓倒官兵们,反而锻炼了大家,让官兵们意志更加坚强。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4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