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梁婷
被誉为“深圳摄影第一人”的著名摄影师何煌友因病医治无效于本月16日23时在深圳逝世,享年75岁。近日,摄影界人士通过不同形式为他献上追思,认为他留给深圳的财富不仅仅是一帧帧珍贵的历史图片,还有他永不服老的创新精神。据悉,何煌友遗体告别仪式将于本月25日上午9点半在沙湾殡仪馆举行。
“深圳摄影第一人”自学起步
何煌友1938年11月出生于深圳市横岗西坑村,这个深圳“本地佬”的摄影之路起源于物质匮乏的上世纪五十年代。1955年他入伍,在部队从事电影放映工作。当时他所在的部队只有一部相机,他自己摆弄摆弄就学会了。1963年,何煌友到北京参加了3个月的摄影培训班。之后,他跟随部队走南闯北,晚上忙于电影放映,白天就端着相机为战友们拍照。
1970年,他转业到宝安县文化馆专职从事摄影,开始了“爆发性创作”,留下了在今天看来弥足珍贵的影像记录。上世纪七十年代宝安县没有报纸、电视和电台,直观的宣传就靠他负责的新闻图片橱窗来进行,他和他那台海鸥相机每天都奔波于宝安县各个大队公社。
用照片记下“沧海桑田”
深圳摄影学会专职副会长钟国华表示,与一般讲究“三突出”的历史宣传照不同,何煌友的作品贴近生活。“他认为,这些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它们串成了历史。”钟国华说。何煌友创作了记录当时社会实情的《大逃港》和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深圳东部客家妹》等诸多具有生命气息的照片,为深圳的变化留下了图像史料。
特区成立后,何煌友用图片记录了许多重要时刻,如标志着改革开放建设正式展开的《蛇口炮声》、深圳第一座高楼建成的《金城大厦封顶》等等。为了拍摄一张能反映“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的照片,何煌友在单位分房子时选择了一套“傻子才会选的”顶楼,并用了三年时间才捕捉到了那“一声春雷一座新城”的杰作《春雷》。
在国内首创摄影年赛制
何煌友留给深圳的财富不止于历史影像。1981年3月他牵头创立了深圳市第一个艺术团体——深圳摄影学会,由此开始了30多年躬身推动深圳摄影事业的历程。当时,政府只给深圳摄影学会划拨了2480元的成立经费,何煌友和一批摄影师们自筹资金,不仅解决了学会的经费,还盖起了全国绝无仅有的摄影大厦,开创了国内摄影年赛制度。为鼓励创作,何煌友提出举办“全年积分赛”,钟国华正是在1983年获得了首届大赛的第一名。他回忆,该比赛一年举行四个季度赛,每季赛事有不同的专题,如“深圳建设”、“深圳人”等,按全年度的积分定排名,优胜者给予丰厚奖励。“这些大赛,在鼓励出人才出精品的同时,也对特区建设起到宣传作用。”钟国华说。
这种年度积分赛在1987年被推向全国,当时深圳摄影学会和香港合作方一起,举办了被摄影界公认最重要的全国性摄影赛事之一全国摄影“十杰”年赛,这一办就是16年。
在何煌友的牵线搭桥下,深圳摄影学会1997年还成功承办了第24届国际摄联代表大会,这也是国际摄影界首次在亚洲举行代表大会,为中国摄影事业及深圳摄影人赢得了极好的国际声誉。
何煌友为“中国摄影看广东,广东摄影看深圳”这一美名浇灌了许多汗水。他的猝然离去,留下了很多遗憾。何煌友一直希望推动深圳摄影学院的建设,如今只能将此重任留给后人了。
微博悼念
何煌友
(1938-2013)
何煌友去世后,许多人在微博上表达哀思,转发他的作品。
@南兆旭:一个优秀的摄影师不用立墓碑,他的作品就是永远不会被销蚀的碑,随着深圳的生长,何煌友老师留下的影像更加弥足珍贵。
@Ajax:感谢这位老人这么多年的努力让我们能对深圳的发展有个直观的图像记录。
@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有人说,如果没有何煌友的拍摄,深圳的影像历史至少有10年都是空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