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女孩把海草房搬到伦敦
26岁的刘雅菁拍摄家乡威海的海草房整整5年,最近在英国两次举办摄影展引起强烈反响。
刘雅菁在英国伦敦布莱克画廊举行的摄影展上留影。
2012年7月,刘雅菁在荣成俚岛镇峨石二村拍摄的海草房。
2012年7月,刘雅菁在荣成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拍摄的海草房。
她把海草房“搬”到了伦敦
出生于威海的刘雅菁今年26岁,她追寻海草房已有5年了。她用手中的相机,将家乡的海草房带到英国,一个月里举办了两次有关威海海草房的摄影展,引起强烈反响。11日,记者采访了刘雅菁和她的父亲刘向城,了解刘雅菁与海草房的故事。
海草房摄影展在伦敦引起轰动
1月10日,刘雅菁应邀在英国伦敦东部艺术区布莱克画廊展出她的威海海草房摄影作品,前往观展的人络绎不绝,这距离她去年12月份在伦敦艺术大学举办的海草房毕业摄影展还不到1个月。
“布莱克画廊海草房摄影展的效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刘雅菁告诉记者,第一次摄影展在伦敦艺术大学举行,因学校名气高,来的人多,她对此并不感觉奇怪。但布莱克画廊的这次展览,来参观的人仍然很多,这是她没有想到的。
刘雅菁告诉记者,这是胶东海草房在英国的首次展出,引起了观展者的很大兴趣,当时很多观展者好奇地问她,海草房的房顶是用什么做的,为什么房顶上会有青苔,海草房的后面为什么会有发电的风车?刘雅菁为此一一进行解释。由于照片充满怀旧感,很多观展者为此想到了自己国家的古老村庄。
一名70多岁的英国老学者对海草房很感兴趣,为此连续来了3次。“第一天,他在我的照片前待了一个下午,第二天又连续看了两个多小时。”刘雅菁说,老人主动找她交流,问了她很多关于海草房的事情,同时也跟她讲了欧洲建筑的历史。
在此次摄影展上,刘雅菁还展出她出的书———全英文的《Seaweed House》(《海草房》)。
5年来她一直把海草房作为拍摄题材
11日下午,记者见到刘雅菁的父亲刘向城。刘向城告诉记者,26岁的女儿于2011年9月独自去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攻读摄影专业硕士学位,在此之前,她就读于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
上高中时,女儿瞒着父母报了艺术班,学习国画和油画。考入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后她报的是摄影专业。刘雅菁的这一决定一度遭到刘向城的极力反对。上个世纪70年代学过摄影的他知道摄影是个“烧钱”且很辛苦的行当,然而,他最终没有拗过女儿。在女儿大一时,刘向城就给了女儿4个拍摄题材选题:“海草房、天鹅、拉网、海之韵”,女儿最终选了海草房。“它是特有的,独一无二的,敦敦实实的大房子像极了憨厚的胶东人民。”刘雅菁谈到选择的初衷如是说。
从上大学后,每个寒暑假,刘向城只给女儿5天休息时间,其他时间他带着女儿去乡下采风。对此,刘雅菁从来没有抱怨过。刘向城一开始并没有让女儿单纯地去拍摄海草房,而是花费很大工夫让她去了解海草房。从海草的养殖到海草房的工艺再到海草房的历史,除了在网上查找资料外,还拜访当地的老人和搭建海草房的苫匠,听他们讲海草房的历史和民俗。
就这样,父女俩一手拿着相机,一手拿着纸和笔,行走在胶东的每个村落,从烟台到威海到青岛,而荣成沿海几乎每个村落他们都去过,对每个村落里海草房都了如指掌,也与很多当地人成为朋友。现在的刘雅菁和父亲出去看一下海草房的石头,就知道它采自哪里,知道它属于哪个年代。
刘雅菁告诉记者,了解海草房的历史,了解海草的生长,了解海草房的工艺,这些都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对它们充分研究才能更好地扑捉它们的灵与性,拍出它们的情与感。
拍片的时候经常需要起早贪黑,辛苦自然不言而喻。在很多村民眼中,刘雅菁和父亲与其他摄影者不一样,有时候为拍一栋海草房,他们会在房子前从早上9点半待到下午4点,而在这个过程中,只为寻找最好时机,这么长时间的等待,可能仅仅只会按下3次快门。
为让照片带有强烈的怀旧感,刘雅菁故意不选择晴天,只有阴天下雨的时候才去拍,她说那种低沉的天气特别符合海草房的特征。但在恶劣的天气下拍摄,自然会更加辛苦。
从2007年至今,刘雅菁一直这样追寻着海草房。
她钟情于胶片拍摄,在黑白之间“绘”出彩色
“我喜欢用胶片拍,虽然这是个比数码摄影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但是我就是喜欢这些过程,特别有存在感。”刘雅菁说,每张照片她都自己冲洗、放大,把照片放成什么样子,把颜色上成什么样子,这些过程都有她思想的体现,是创作的必要过程。
在刘雅菁刚开始学习摄影时,刘向城就让她使用胶片相机。从拍摄到暗房冲洗,摄影最基本的暗房那一套体系的每一道工序,刘雅菁都熟练掌握。
刘雅菁喜欢听长辈讲拍摄的“野路子”,也从中学到不少技巧,刘雅菁从姑奶那里就学到了很多东西。姑奶现已近80岁,年轻时曾经开过照相馆,手工上色、胶片修复等几近失传的手艺她都会。在姑奶的口头指导下,刘雅菁学会很多,尤其是手工上色这门手艺。
刘雅菁拍摄的海草房有一个特别之处,在于黑白底色的照片中带有彩色,如同站在现代对历史的回忆,而所用的技法就是传统的需要十几道工序的手工上色。它传递出海草房最原始生存的真实状态,并试图在这些村落中以及创作过程中寻找集体的记忆,体现出时间与空间的冲突,真实与现实的矛盾。
为在摄影方面有更长远的发展,刘雅菁本科毕业后决定出国留学。正是对海草房知识的海量储备和特殊的传统手工技法,刘雅菁成为2011年全国唯一一名拿到伦敦艺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人。
在伦敦艺术大学硕士课程里,所攻读的专业方向偏于欧洲的艺术类摄影方式,所以刘雅菁也在传统摄影技法中融入了这种理念,加入了对海草房的这些感情,才有了此次参展的这组照片。
期待海草房 能得到有效保护
“刚开始学摄影时,海草房对我来说仅仅是一个房子,但拍着拍着对它了解越来越多,感情越来越深厚。”刘雅菁告诉记者,2007年,她在父亲的引领下第一次看见海草房。“那时候的海草房村落和现在的差距已经很明显了。”连续5年的追寻里,她见证了很多海草房的命运。
最初,刘雅菁想过放弃,因为那时候她只是把海草房当作一个普通的题材去拍摄。但拍摄过程中她了解了海草房的现状,开始关心起海草房的命运。刘雅菁担忧地告诉记者,有的村子海草房拆了,现在海草都没有了,如果不加保护,海草房将会越来越少。
在追寻海草房5年里,她和父亲关注着每栋海草房的命运。他们与村民保持着联系,如果哪栋海草房要拆,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到那里,然后用手中的相机拍摄、记录。
“在这短短5年的时间里,有17栋海草房已经消失了。”刘向城告诉记者,现在,这些海草房只能存在照片里。关于海草房的历史和现状,父女俩合作拍了一段长达17分钟的小型纪录片,资料之详细让记者惊讶。
刘雅菁说,在欧洲的一些小镇也有类似于海草房的房子,不过房顶不是海草做的,而是用麦秸做的。那些房子也很老,但它们被保护得很好。“如果通过我的镜头,让更多的人知道海草房,并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珍惜海草房,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刘雅菁说。
2013年1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