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借不租,能租不买”
节俭·再生之美 省出不一样的精彩
摘自:深圳晚报
“办大型赛事不能不花钱,而是得少花钱,会花钱。”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曾经如是说。再过二十多天,深圳这座最年轻的城市即将拥抱大运会这一以年轻人为主的国际性赛事,深圳市的各个部门也一贯坚持了“节俭办大运”的理念。
本着这一宗旨,在本届大运会63个比赛场馆(含3个备用场馆)的建设中,实际新建的场馆只有22个,其余41个场馆都是在现有旧馆基础上的改扩建。某负责人诙谐地告诉记者:“‘节俭办大运’的宗旨始终贯穿于各场馆的建设中,各部门显得十分‘抠门’,大手笔地删减不必要新建的项目,如临时场馆的建设预算就节省了超过50%,由最初的2.5亿元减少到1.2亿元。”
经记者探访发现,节俭的宗旨在涉及到大运会的各个角落淋漓尽致地展现着。无论是在资金的使用上,还是在物资的配备上,甚至精确到一张桌椅、一条板凳,都做到能省则省,许多团队也因此成了“省钱高手”。在节俭的同时,场馆的质量却没有降低,真正体现了“节俭·再生之美”的内涵。
1
展馆变赛场 赛事更精彩
提起“节俭办大运”,首先当推会展中心。这座以高交会、文博会、深港澳汽车展、珠宝展等各类大型会议展览活动举办地著称的展馆,在大运会期间摇身一变成为福田赛区的主赛场,利用原有的场馆,只需要稍加改造即可作为大运会的市内项目比赛之用。
据了解,在大运会期间将动用2000多辆接待用车。其中,总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的会展中心主场馆1~4号馆,将作为临时专用交通场站,停放500辆大巴、500辆小车随时供调度使用;会展中心四周的停车场也将作为交通场站的一部分。此举省却了专门建设或租用停车场的麻烦,不但节省了一大笔资金,还因身处市中心的优势,车辆可在最短时间内抵达各比赛场馆。
赛场方面,6~8号馆将变身为跆拳道和柔道的训练馆和热身馆以及正式比赛场馆;9号馆将被改建成击剑比赛馆;国际象棋比赛将会在五楼梅花厅、茶花厅和菊花厅举行。
其中,1~4号馆几乎不需要进行任何改动就可满足赛事车辆停放的要求;6~8号馆只需要按照国际标准铺设柔道道场及跆拳道专用赛垫,安装休息室、冲凉房等功能房;9号馆只需加铺设二十几条击剑剑道,并在场馆四周墙壁(包括屋顶)“包”上一层不透光的膜,保证比赛的无影状态;梅花厅和菊花厅只需更换部分灯光设备,以满足赛场亮度及安静度的需求,并在茶花厅加装两块大型的液晶显示屏,供观众观摩比赛之用。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会展中心比赛场馆是利用现有场地临时搭建而成,不需要进行建筑本体施工,由此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同时,场馆的改造搭建都采用环保的、可循环利用材料,在大运会后部分比赛设施还可以转移到其他体育场馆再利用,这些举措都充分体现了‘节俭办大运’的宗旨。我们严格遵守节俭廉洁高效的原则,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大运当中。”
2
“能借的不租,能租的不买”
在其他赛场的改造上,也同样遵循了“节俭办大运”这一原则:在现有场馆的基础上,能修的不改,能改的不建;在场馆物资的配备上也坚持“能借的不租,能租的不买”。为了节俭,各场馆运行团队甚至精确到每一分钱,像老太太买菜般“斤斤计较”,都被打造成了省钱高手。
于1985年投资兴建的深圳体育馆可谓名副其实的老馆。作为深圳大运会的排球比赛场馆将有29场男女排球比赛在此举行。为了落实“节俭、低碳、环保”的理念,场馆只对电子显示屏、电梯、变压器等重要设备进行了更新,其他设施设备只进行了少量改动,在场馆原有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整修后投入使用。馆方还专门租用了周边的商铺并压缩运行团队的办公房,腾出近30间房间作为功能房使用;赛事期间使用的桌椅等办公用品也是就地取材,据介绍,部分桌椅还是在广州亚运会时服役的“老兵”。
龙岗区体育中心自行车场馆举行测试赛时,记者感到工作人员就餐区的凳子上有些晃动。场馆运行团队告诉记者,“工作人员使用的桌椅大部分都是从平湖街道临时借用的,出厂都有20多年的历史。节俭已经成了我们团队的传统,我们在细节上省下每一分钱,仅仅在室内自行车场馆木质赛道的改造上将全部重铺改为局部修补,就节省了1000万。”
罗湖体育馆的办公设备,全部采取以从该区23个区直部门借调为主、采购为辅的方式,使74个功能房或物资采购预算从230万元下降到66万元。福田赛区对所需物资通过“以租代购”的方式,使得所需费用由2330多万元减少到639多万元。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成本。
3
赛后利用 早有规划
现今,举办一次大型赛事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其本身,除了享受比赛的精彩以外,人们也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每当国际性的体育赛事结束以后,这些场馆及设施是不是能够确保后续利用。某种程度上,这也在考验着一个城市的实力及长远规划,因为在大型盛会之后场馆很可能成为管理上的负担。
但是,深圳市的决策者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建的场馆有一半以上是布局在原特区外,有一半以上是建设在校园内。可以讲,未来大运会提供的场馆没有一个场馆会造成赛后的遗留问题,而且这些场馆都将会为我们这个城市功能的提升、特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市民公共福利事业改善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在赛后场馆的后续利用上,更闪耀着“节俭”的光芒,不少场馆建在学校里。既可以保证学校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教学的使用,也为了提高我们整个体育设施使用效率。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一次性投入,换来的可能是后续几十年内资金的节省以及市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这是历史意义上的“节俭”。
以大运村为例,它也是新的深圳市职业技术信息学院所在地,村内的建筑和房间格局,都是参照大学校园宿舍标准建造。相当于两个深圳会展中心或两个大学城工程。大运村的建设、使用充分考虑了赛后的可持续利用,更体现了一体两用的良苦用心:赛时将学校“暂借”给运动员使用,在大运会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场馆作用;待比赛结束后,大运村将整体变为学生宿舍,成为大学校园的一部分;航海运动学校、体育运动学校等也将比赛与教育结合起来;高校内的体育场馆如大学城体育中心等,以及市区内宝安实验学校、华侨城中学、市第二高级中学等中学场馆,都将在大运会后继续为学生服务;而在“春茧”建设及后续利用中,更是引入了市场机制,采用BOT模式,节省了30个亿。目前“春茧”的场馆运营团队和物业管理团队已经全部到位,将围绕着商业开发、活动策划和大众健身等方面开展赛后运营工作。今年9月起,“春茧”的大众健身设施也将正式对广大市民开放。
相关新闻:
开闭幕式不放烟花
深圳晚报记者王在兴报道 在开闭幕式的准备上,同样体现了“节俭办大运的宗旨”。围绕“回归体育、回归仪式、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思路,大运会开闭幕式将删繁就简,标新立异,更加强调简约、节俭、环保,不放烟花、不请大腕。
据大运执行局局长梁道行介绍:“奥运会开幕式是在360度之内的场内表演,亚运会的开幕式是在360度之外的城市空间表演,而大运会的开幕式将是既有360度之内,又有360度之外的全方位表演空间,选手们将沿着‘青春大道’穿过‘海之门’,成为开幕式的主角,形成有朋自‘海上来‘的独特创意。”据了解,大运会也将淡化开幕式上文艺表演为主的模式,回归体育运动的美学,大学生是青春、时尚、运动的代表,届时将“以运动员为本”,着重体现“尊重体育,崇尚运动”的宗旨,做到仪式艺术化,体育表演化。此外,开幕式的舞台则是用从市民中征集的千万个废塑料瓶大件的,都可供回收利用,这些创意都将节俭落实到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
大运会的闭幕式则首创性地引入到旅游景区世界之窗内举办。着重体现出友谊、欢乐的主题,运动员和观众都是演员。48万平方米的世界之窗是广义上的闭幕式场地,世界广场将设立主会场,景区五个大洲内设立相应的分会场,用视频、通信技术将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大运会历史上首次在体育场外的闭幕式,将现有场地与企业投资结合在一起,从而节省大量资金。

大运村赛后变身学生宿舍正是节俭的典范
2011年7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