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3.83.87.94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摄影资讯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传真:0755-25728897
     电话:0755-25728897 
           13902968412
           
     

 
首页 -->> 摄影资讯 -->> 三都摄影
 

 

 

水书--亟待破译的古华夏文化信息遗存

 

 摘自:三都水族自治县党政网
             

 

     2002年2月,三都水族自治县档案局提供的水书文本,经“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水书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006年水书习俗、水族马尾绣、水族端节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2009、2010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档案局(馆)先后有18部(套)32卷本水书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截至目前为止,全国共有55本水书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水书,水族人民的文字和抄本的统称。匿藏了漫长岁月,穿越了三千年时空,承载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华夏民族历史信息。今天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有专家学者称之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书即是易”等。水书研究适逢其时,刻不容缓。

 

     在这神秘的水族、神秘的“水书”中,我们隐约看到这里雪藏着史学界、考古学界最有可能发掘的华夏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些许踪迹。通过近几年对水书及其相关研究文章的研习,拜读诸多水族、民族专家学者的文章书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水书——一个等待全面破译的历史档案,一块有助于解读华夏文字起源和华夏民族历史文化演变发展的具有生命力的活化石!

 

一、  水书是什么

 

     水书,水语称“泐睢”,简单的说水族文字和水族文字古籍抄本的统称。狭义“水书”仅指水族文字,其字形古朴,字意复杂,构字方法主要为图画字和象形字,类似甲骨文和部份古汉字,水书就是由“图画字”和“类甲骨文”组成。

 

     从水书文字结构特点看,其创制、演变、发展具有汉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现在的水书古文字约有五百字,异体字约2000个,但是更多地保留了许多原始的字形、字符。水书古籍内容主要涉及占卜预测、农事、和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证明,水族文字和历法与汉文化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关系。

 

二、  水书与古汉文字的异同

 

(一)、水书的起源。

 

     目前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水族文人学者根据需要创立于清代,时间不过几百年历史,其依据是,目前的水书版本仅限于清代;一说,是岭南时期百越民族中骆越的壮侗语系中水族先人根据生活需要创制的,年代也不过1000多年;再一说,水族先人于殷商时期或之前于黄河流域之睢水流域与华夏先人共同承袭、创制了古汉文字和语言。本人不敢苟同前两种说法。认为,前两种说法不符合语言文字形成、创制的规律:个别学者、个别小群体,在较小的时空内创造一种语言文字,这只能是臆想。水书叫“泐睢”,从字意解读是“水族的镌刻文字”,这说明水书最早就以木简、竹简、石刻或其他物体为载体,而非近现代创制的纸质文字,其产生时代至少应该于先秦以前。一种文化现象的诞生,它是人类社会生活长期的生产劳动经验积淀和社会思想意识的归结,需要得到较大空间和较长时间的适应和认可,而不可能是一种心血来潮的产物。

 

(二)、水书与古汉文字的异同

 

1、水书特点。

 

     目前,全国收藏的水书约为2.1万册,三都县档案馆藏水书1万2千多册,约占全国总数的57%。并且是全国县级档案馆唯一全套收藏巴蜀书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大八开、宣纸套筒印刷160卷本《中国水书》。应该说各种类型的、比较古老的、有代表性的水书古籍在三都县档案馆基本都有收藏。水书字形以类象形文字为主,其字形结构主要为天干地支、象形图画文、图形结构(阵型及变化阵型)、类太极圆形图等。水文字有2500多个,其中部分为异体字。从水书的字形、结构,我感觉到水书的大部分文字,处于原始古象形文字的创制初始阶段,其字形很原始、很直观、很象形,较好地保存了其原始的时空特点:一是字系统不完善、不完整、字数少,二是象形文、图画文(又分为动植物及物体物象、叙事性物象)。水书先生以水书特有的八山、九星、二十八宿纪年纪月己日方位等推遁、预测、占卜吉凶祸福为主,涉及历法、农事、出行、婚嫁、动土造屋、安全防卫布阵、天文星象变化、法事、祭祀等多方面。通过研习发现,水族文字的结构、造字方法、既与古汉文字相似又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其珍贵性在于保持了其造字特点的原始时空性。

 

2、水文字与古汉文字

 

     水文字的来源说法、观点很多,比较认同水族祖先与夏商之前华夏民族有近似的地域、近似的语言文字。(近期的水族基因的医学分析,水族的基因图谱研究表明其更接近我国北方黄河流域人种的基因),甚至可能共同参与了早期汉语言文字的创制,限于地域和部落的差异以及历史的变迁,后期水族语言文字又有自己的些许差异。不能排除水族先人创制的水书(水族文字)与甲骨文等早期文字是汉文字的原始母体,水族先人对早期汉文字形成和创制,是否做出了贡献,有哪些贡献?这有待我们古文字、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者、考古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发掘。

 

3、水书、水族口语与古汉语的暗合

 

     近现代生活中,汉民族的口语已经与古汉语有了巨大的差异。但水语还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古人最关注生命的问题,这方面的水语词汇如,人读“人”,命读“命”,性交读“媾”,死读“殆”,尸体读“骸”,个体葬读“坟”,群体葬读“墓”;还有筷子读“箸”,吸读“吮”,杯子读“盅”,书读为“泐/勒”,马读“马”、镫读“镫”,鞍读“鞍”,系马尾的马尾绣技艺读“ ”等等,都与古汉语同音同义。水语中很多词汇的音义和汉语准确对应,除上边例子之外,还有褒、亭、烂、垫、墩、甲、乙、丙、丁、已、辛、癸、卯、申、辰、酉、时、方、金、铜、同、桐、对、碓、锑、糖、焊、熔、磨、碾、晓、明、糟、炉、犁、力、耙、炮、帽、骡、晌、赏、帮、扶、保、公、垫、排、梁、棉、阳、阴、犁、耙、炮、帽、茄等数百近千个词汇。如果从音韵学、训诂学去深究,那就更多了。莫友芝先生认为水书“其初本皆从竹简过录,其声读迥与今异,而多合古音,核其字画,疑斯籀前最简古文也。”言下之意,水书是先秦文字,是秦代李斯整理籀书大篆之前最为简约古朴的文字。水语、水书的读音与清代的汉语读音不一样,但是大多与中原古音吻合。看来,这位方志学家、版本学家、训诂学家、音韵学家言之有理。

 

     水语研究著名专家曾晓渝在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水语研究专著三本,在《汉语水语关系论》中认定:水语汉语关系是“同源→分化→接触吸收”,水语保留着大量的中原古音。因此,有的学者称水语的这种现象称为“母语遗存”。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水语跟古汉语竟有许多惊人的吻合。

 

     这些读音不可能是近现代受汉文化的影响和吸收,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应该可以追溯到最古老的古汉语言文字诞生之初。这类的字词音意相同相似的还很多,我们还可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从中探秘。从语言来看(近期国家对水族基因的研究表明,水族有更多北方黄河流域民族的相似基因),水族的始祖应该与黄河流域、北方民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水语原始口语的保存,对研究古汉语、水书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

 

     学术界有一说,水书是活着的象形文字,即象形文字的活化石,甲骨文是古汉字的祖先,甲骨文因为历史的原因,现在它已经变成一种死的文字,而水书有文字古籍,也有口语佐证,我觉得水族人民对珍藏这几千年珍贵的历史档案和活化石,实属罕有、弥足珍贵!对水书的深入研究,我认为有助对华夏古文字起源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进一步深化认识!

 

(三)、水书与易经

 

     我们发现水书的内容和表述方式与易经有许多相似之处。水书主要以条目、条文出现,以数易的方式进行推遁,部分以天体星象运行图、房屋结构布局、动物形体组合图、类似太极的圆形剖析图等形式表述,内容丰富、复杂、生动,较之其他许多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来得复杂、完善。其有待深入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很多,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水书条目表述的方式和内容与周易很接近、很类似。部分水书是否是早期水族先人对易经的解读?如果是,那水书与周易的关系就具有唯一性,具有亲缘性。网上有一说:扬州民间藏有一只堪称国宝级的真品“八莲瓣陶瓷注碗”里书写的十个神秘符号,称经荔波水书先生破译,是夏朝传承下来的水书文字。这只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存世最完整的宋朝青花瓷器“八莲瓣陶瓷注碗”中的文字,极可能就是失传已久的《易经》中的第一部——夏代“连山易”中的部分古老文字,并根据注碗中的水书文字画出了所谓的“连山易”,我觉得这种推断和演绎,还有些勉强,其真伪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科学考证。

 

三、水书研究的瓶颈

 

     之前,我们的许多民族文化工作者、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细致翔实的调查研究、实物实地考证、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为水族文化、水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比如潘朝霖、韦宗林老师和韦章柄老师的《中国水族文化研究》、《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比较系统对水族文化、社会历史、水书渊源及特点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和探索,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水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但是我认为水书研究不是差不多了,而是需要深入到科学论证和考古考证阶段。水书研究还需在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生物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单独和联合研究,通过生物生理基因、实地实物科学考证,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我觉得,目前,我们的研究,面临诸多现实困难:

 

(一)、人才匮乏:

 

     1、水书先生:现有的民间水书先生年纪大、文化低、数量少,只能基本释读水书文本基本涵义,由于水书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有些字词有变异,单个水书先生或多个水书先生合作的研究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2、水书专家与学者:开展水族文化研究,需要既具有中国历史文化、民族语言学、考古学等跨学科综合知识,又懂得水书、水语、水族历史、中国历史这样的人才。国内对水族历史和文化,对水书的深层次研究的人才匮乏。目前,只有贵州民族学院潘朝霖教授招有少量的水族文化研究生,国家对这个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应该大力加强,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是水书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当务之急。

 

     3、亟待自然科学的挖掘佐证和跨学科研究

 

     水书研究、水族文化历史研究,不能停留在逻辑推理和一般的面上调查、分析归纳上,应该运用社会综合调查、实地实物考证、考古、生物医学、社会历史学等现代科学分析手段等进行综合研究。前一时期对水族基因图谱的分析结论就是一个很有力、很有意义的研究和佐证。可研究的方向还很多,比如对水族古墓、水族劳动生活用品、服饰工艺(如马尾绣)、水族语言(口语)特点、水族民俗和文化特点(如挤马、韭菜包鱼等)、水族古文物、水族口传文化、水族发源地等等。

 

(二)资金不足

 

     尽管这些年得到了地方到国家不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但是,这还仅仅限于一般意义的面上考察、翻译、征集、馆藏、注录、出版等。对水书、及其水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系统研究,科学考证还没有真正深入。业界对水族社会历史文化、水书的说法多为理论推演,尚不足以作出结论,比如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歌舞诗《远古走来的贵族》创意虽好,尚缺一个历史文化的真实依托。因此国家对这块民族文化的投入亟待加大支持力度。

 

四、水书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水书应该是水族人民的一张响亮名片。通过水书研究,推出新的、令人信服的科学研究成果,使水书成为水族人民的一张响亮名片,让世界了解水族,让水族走向世界,从而促进水族和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打造水族品牌的软实力。

 

     (二)、研究水书对理清水族社会历史变迁、中华民族历史变迁的历史脉络或许是一个突破口。“水书是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我觉得,这是一个活着的、又是保存相对完好历史时空的历史档案。对一个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水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如果深入到科学考证的层次,我认为将对数千年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变迁、文化发展,乃至亚太地区国家民族的变迁、形成都会有一个明确、科学的结论。对盛世中国的今天,客观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处理好周边国家(地区)关系、国际关系,应该大有裨益。

 

五、水书抢救的冀望

 

     这些年来,国家、省、州各级领导以及三都水族自治县四家班子领导高瞻远瞩,非常重视支持水书的抢救保护工作。对水书的抢救、保护与研究、利用,给予了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无论在水书征集、馆藏利用、翻译研究、抢救保护上都得到了大力支持,致使水书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为全面深入研究水书、水族历史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来,三都水族自治县四家班子更是加大了对民族文化、水书的重视力度和支持力度。把水书抢救保护列入县里的重要议事日程,加以督办。特别是近两年组织了两批次有关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对河南商丘睢县进行了族源、水族历史、水书的实地考察,专家学者为此得出了诸多水书和族源的佐证资料,可喜可贺。我们惊喜地看到,祖国强盛是我们民族兴旺的前提,民族文化发展的春天来了!

 


 

参考文献:

 

①潘朝霖《神奇水字 神秘水书--<中国水书>管窥》,巴蜀书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大八开160卷本《中国水书》导读,2006年12月出版。

 

②潘朝霖、韦宗林主编《中国水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③潘朝霖、唐建荣主编《水书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10。

 

④石国义《从睢的寻踪论及水族的源流演化玉民族过程》,载《民族论丛》,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010年11月29日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4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