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甲不归田 南下建特区
2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投身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故事
段亚兵(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深圳指挥所营职干事,深圳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来源:深圳特区报
①深圳第一栋高层建筑——20层的电子大厦,由基建工程兵承建。
③当年基建工程兵奔赴深圳、建设深圳的一个经典镜头。 周顺斌 摄
②1983年9月9日一场强台风,使住在“竹叶宾馆”里的2万名基建工程兵转业战士无处栖身。
当事人当时事
1983
1983年9月13日,深圳市政府下发《关于基建工程兵二万人集体改编为我市施工企业的通知》;9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部队改编大会在深圳戏院隆重举行,其所属2个师部、7个团总计2万官兵在脱下军装后成为市属建筑施工企业员工,正式投入特区建设。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深圳经济特区数百幢18层以上楼宇中,有1/4是他们用汗水凝成,从市委市政府大楼到“三天一层楼”的国贸大厦,从数个工业区“七通一平”基础工程到纵横交错的城市道路、地铁工程,处处留下了他们不倦的身影和坚实足迹。
口述
深圳特区报记者 金涌 记录整理
曾记否,草原的帐篷,边关的哨所
铺连着铺,头挨着头,有他,有你,还有我
谁能忘,春天的故事,南下的军列
竹棚宿营,土炕架锅,齐刷刷两万棒小伙……
——摘自老战友张淑运所作《战友,我对你说》。
摘下领章帽徽那一刻泪流满面
那一刻,许多战士忍不住泪流满面,为什么?因为最引为自豪的绿色军装上,鲜红的帽徽和领章被摘除了;因为即将开赴的战场没有硝烟,是一个边陲小镇,与资本主义的香港一河之隔;因为两个师、7个团,足足两万人的成建制部队,在短短时间里紧急调动,会让香港那边误以为正在采取什么军事行动……我还记得深圳博物馆开展特区史实物征集工作时,一位老兵捐出了自己保存几十年的军装,因为要将领章和帽徽重新缝上,他双手捧着专用红线,激动地说:“这是部队当年发的红线,就让我亲手把它缝上吧!”
198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第7次大裁军。为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军队精简整编的需要,国务院、中央军委于同年8月作出了《关于撤销基建工程兵的决定》。当年我所在的安徽马鞍山冶金指挥部第8师,每天都有深圳的新闻传到营区,官兵群情激昂,盼着上级下命令,打起背包就出发。基建工程兵首长正在深圳协商:部队马上解散了,特区急需建设大军,能否成建制调入?听说反对的意见居多,一是深圳建筑市场已汇集中央及多个省的十万建筑精锐,部队去了不一定有饭吃;二是部队大规模地开拔,香港那边会不会引起误会,等等。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主任李人林,曾传话给当时的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说,我们送去深圳的部队,是已经养大了的闺女,除了嫁到深圳,还陪送“大嫁妆”,连人带物一并奉送。李人林说的大嫁妆,就是部队几千万元的流动资金,以及起重机、吊车等各种大型施工机械。梁湘非常重视,派人作了深入调查,认准这是一支“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专门承担国家急、难、险、重基建任务的部队,当然是拍双手欢迎呀。自此,“基建工程兵二万人”随着“深圳”的名字一起载入共和国史册。
1982年金秋时节,奉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京广线由北向南陆续驶过100多趟军列,2万名基建工程兵分别从天津、唐山、荆门、鞍山、沈阳等地南下,直奔深圳经济特区。1983年9月13日,深圳市政府下发《关于基建工程兵二万人集体改编为我市施工企业的通知》;15日,基建工程兵部队和深圳市在深圳戏院联合举行集体转业大会,全部到位的2个师部、7个团总计2万官兵,脱下军装,正式成为市属建筑施工企业的员工。
转业不转向,解甲不归田。曾为共和国的军人,这一天无疑刻骨铭心!原304团战士乘车前往团部驻地安托山南,即现在的福田竹子林片区参加大会。简易主席台就设在半山坡上,正中悬挂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旗,官兵们依序向军旗告别、敬礼,然后脱下军装,现场气氛庄严肃穆。就这样,部队以团的建制为单位改成若干个公司,团长成了经理,政委成了党委书记。在此基础上,后来又组建成几个大型集团,如长城地产集团,前身是深圳市工程开发公司,建了长城大厦,这个标志性建筑之所以用“长城”来命名,是因为建设者都是基建工程兵,而解放军是“钢铁长城”。
“竹叶宾馆”度过的拓荒岁月
早在1979年深圳建市之际,基建工程兵的一个“尖刀团”就直插深圳,抢占先机,相继参加了市委市政府大楼、泮溪酒家、电子大厦的建设,他们雷厉风行、吃苦耐劳,特别是精心施工抢进度的劲头,备受各界赞许。更重要一点,基建工程兵政治素质好,二万人整体转业时党员占了1/3,即使后来面对巨大的挑战,但他们的精神始终不倒,努力以自身力量求生存,谋发展。
正因为具备这些优势,当时市各部门不断到部队来要人,组建纪委、建设、规划等部门都调进不少干部,我就是在1983年选调进入市委宣传部的。有一个统计数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这批工程部队向深圳市各单位输送的干部高达四五千人,对当时干部奇缺的深圳,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在各条战线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
初来乍到,部队营区附近到处是荔枝林,也没人守护,但士兵们从来不会摘一个成熟的果子;水塘里挤满鱼蟹,也不会有人捞一条鱼或一只蟹;对叫卖的“水货”退避三舍,而且从不涉足花天酒地的场所,更不会去买走私货,为什么?因为这是一支久经考验的人民军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创业初期怎一个“苦”字形容得了。部队大多是北方人,水土不服,白天暑气逼人,夜里蚊虫叮咬,“面向大海没水喝,背靠青山没柴烧”。但千辛万苦,从来就吓不倒习惯了南征北战、风餐露宿的钢铁战士。驻扎点上既没有电也不通自来水,打出来的井水又咸又苦,战士们就给每一辆军用拖车加上水罐,远赴15公里以外的地方拉水,每天定点、定时、定量供应。而战士们节约用水的本领被发挥到极致,洗脸水不舍得倒掉,要留着洗衣、洗脚,下暴雨时,就跑到雨中尽兴淋浴。
两万人的部队怎么宿营?平房、活动板房有限,就砍来山坡上的竹子搭建“营房”,用粗毛竹支成框架,竹叶编成壁排铺上去,还取了个美名——“竹叶宾馆”。大热天四面通风倒是凉快,问题是“竹叶宾馆”挡不住烈日灼烤,更挡不住风雨侵袭。1983年9月一场罕见的10级台风,就将“竹叶宾馆”刮到九霄云外,等到好容易重建起来,又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家当化为灰烬。然而,困难压不倒英雄汉,这些“竹叶宾馆”吹倒了再盖,再吹倒再盖……
如今高楼比肩、绿阴环抱、人流如织的竹子林,曾经是基建工程兵的大本营,不辱使命的战士们从这里出发,用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不断地书写特区传奇,铸造荣耀与辉煌。1992年深圳发生“8·5”大爆炸,这支队伍第一个冲到现场抢险,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302团团长田守臣在深圳机场建设中因过度劳累永远倒在了岗位上,由16团改编的二公司工程队女队长、工程师管尊香英年早逝……
每当走在竹子林,回望熟悉的一草一木,我就难掩感慨,往事历历。昔日的战友们,有的长眠于斯,有的光荣离退,有的调往机关企事业单位,但更多的仍在“同一条战壕唱着同一首歌”,继续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奉献光和热。
在市场大海中学会游泳
随着深圳建筑市场率先向全国开放,面对蜂拥而至各地的竞争对手,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国家建筑公司和几个强省的建筑队伍,由基建工程兵改编成的市属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观念、管理体制,尤其是在现代化施工机械设备等方面的竞争能力,一直存在的较大差距日益凸现。
集体转业的基建工程兵两个师,单纯从业务上讲,一个由于原来参与鞍钢、本钢、酒钢、马钢等几个国家钢铁基地建设,比较擅长工民建施工,情况略好一些;而另一个由于原来主要承担打隧道、挖坑道、修飞机跑道的军事工程项目建设,对工民建比较陌生,一时拿不到工程。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使这支习惯于完成上级指令性任务的“部队”,一下如断了奶的孩子,衍生出种种不适应“症状”:要么没任务,找不到活干;要么千方百计接到了工程,结果却干不来。
对于军人来说,自然条件再艰苦也无所谓,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则让他们“饭吃不香,觉睡不着”,普遍心理准备不足。由于管理水平、技术力量、工程质量等问题,在工程招标中屡屡落选,经营惨淡,用战友的话说,“那时整个队伍,就像一头犍牛掉进枯井里,有劲也使不上。”在这个特殊时期,我和市影业公司编剧吴启泰在大量调查基础上,挑灯夜战,写出了3万多字的《深圳,两万人的苦痛与尊严》,《特区文学》的老主编陈国凯读后,当即换稿,发出了这篇报告文学。一时间反响热烈,不少战士拿津贴买了寄回老家,杂志又加印两次。当然也有不同看法,有说给特区“抹黑”,“前进中的缺点不应拿放大镜来大书特书”,等等。战友们担心我:你写这个东西,在宣传部还呆得下去吗?
但最终文章中反映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关注,市领导实事求是地为基建工程兵排忧解难,解决存在的问题,对建筑市场的准入政策进行适度调整,并向相关单位予以一定倾斜。譬如,政府工程竞价不搞“一刀切”,通过“公开议价”,降低和杜绝不良承包商以极低价竞标带来的风险,以及暗箱操作导致的偷工减料等。这一来,基建工程兵企业如鱼得水,抓住“在大海中学会游泳”的契机,通过公平竞争拿到项目,精心施工,连着搞出了几个工民建精品,名声大噪。
鼎盛时期跻身全国建筑行业前列
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激烈的市场竞争,让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光有干劲不行,只会苦拼不够;技能不提高,最终仍会被市场淘汰。针对“工程兵企业只会建‘傻大粗笨’项目”的偏见,市建设集团及各公司把争先创优作为突破口,要求像蚂蚁啃骨头那样,啃出一个个“样板工程”。
在承建10多层的市师专综合教学楼时,时间异常紧迫,从开工到开学只有4个月,怎么办?二建公司在技术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全团的主力扑上去,人挑肩扛,昼夜不停,硬是创出了第一个市级优质工程。牌子一亮开,业务送上门,这以后,二建公司拿到的施工任务越来越多,生存和发展能力也越来越强。
辛勤汗水换来了丰收的快乐,一个个源自基建工程兵的“明星企业”闪耀鹏城,这其中包括深振业、深天地、深长城、深天健、深物业等多家上市公司。市建设集团总公司从总资产5000万元起家,到1991年已发展成资产数百亿元的大集团公司,名列全市最大国有盈利企业第三名、最大房地产企业第一名,实现利税6个多亿,跃身当时全国33家最大建筑施工企业行列,真正从“人团”变成了“财团”。至1996年建设投资控股公司挂牌时,已累计上缴利税26亿多元,全系统总资产近100个亿,净资产近50个亿,下辖七八个企业集团,与市投资管理公司、商贸控股公司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特区早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中,基建工程兵以燃烧的激情冲锋陷阵,杀出一条条血路,创出一系列“深圳速度”。信手拈来,就有领导全市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总指挥部——市委市政府大楼,当时全国第一栋超高层建筑——电子大厦,深圳第一个高档酒家——泮溪酒家,还有第一条干线道路、第一批住宅小区、第一片工业厂房……而其中,8个项目捧得国家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另有30多项工程获国家级奖项。
永远向前、坚韧不拔、脚踏实地、辛勤耕耘——市委门前那座著名雕像“拓荒牛”,就是2万基建工程兵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在他们身上逼透出的“拓荒牛精神”,必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城市的精神基座上。
2010年9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