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秦军校最新作品集《地坑窑院——中国人最后的“穴居”式民居》出版
用影像保护古老民居
来源:深圳商报
地坑窑院究竟该何去何从?这是十几年来一直盘旋在摄影家秦军校脑海里的一个问题。
早在几千年前就存在的地坑窑院,至今仍有少量分布于河南三门峡、甘肃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不过,这种独特的建筑和居住形式,如今却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这也促使秦军校决定用影像的方式,去记录并保护这种古老的民居。
曾拍摄过“关注麻风岛”、“红白喜事”、“终结小脚”和“历史深圳”等多个专题的秦军校,近日推出了最新作品集《地坑窑院——中国人最后的“穴居”式民居》。这是他历时近20年,在三门峡半径不到50公里的范围内拍摄创作的纪实影像专著。书中共收录照片500余幅,既有从不同视角、在不同季节的气候环境下记录各种地坑窑院的影像,也有居住在地坑窑院的人们的照片,还有地坑窑院里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不久前,这本作品集在台北首发,并举行了主题为《闽南建筑与天井窑院的对话》的研讨会。地坑窑院的建筑风格特色、居民人文风情和生活环境等都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昨日,秦军校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他拍摄地坑窑院的故事。
让后人知道这种独特民居
“1995年我离开河南三门峡,来到深圳。在这之前,我并不是有意识地、很强烈地想拍地坑窑院。但是到了深圳以后,我再回过头去看家乡的古老民居,才发现应该用影像的方式拍摄下来。因为再不留下来,我们的后人就不知道在中国还有这种民居,也不知道祖先曾经在这种民居生活过上千年。”秦军校告诉深圳商报记者,多年来他一直在关注大中原地区即将消逝和演变的一些乡村题材,其中地坑窑院就属于他所拍摄乡村题材的一部分。
在三门峡的陕县塬上,冬季地面上会积起厚厚的一层雪。秦军校在一次乘搭直升飞机的航拍中,拍下了雪白的地面上分布着的一个个黑色的四方地坑。这种画面的艺术感和视觉冲击力,不亚于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建筑。
每个地坑的旁边都有一条类似于楼梯的通道,叫窑坡。人们就是从窑坡走进地坑里的窑院,并在里面居住。这里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起居画面,都可以在秦军校的《地坑窑院——中国人最后的“穴居”式民居》里看到。书中收录的照片,最早的拍摄于1990年,也有今年最新拍摄的作品。
很多地坑窑院逐渐消失
“中国窑洞是世界上现存最多的古代穴居形式,起源于古猿人脱离巢居而‘仿兽穴居’时期。”秦军校介绍,窑洞分为地坑窑、靠崖窑和箍窑三种,它们孕育生长在黄土高原的天然黄土层下,依山靠崖、妙居沟壑、深潜土塬,是建筑“生根于大地”的典型代表。
这种独特的居住形式,适应于当地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能基本满足人类的居住生活需求,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地坑窑院是冬暖夏凉的建筑,冬天可以通过窑洞里的土炕来取暖祛除风寒,夏天则可以依靠地气的阴凉来降温。同时,地坑还能运用天然的屏障作用,防范外来侵略,以前就有效地抵御过土匪强盗。”秦军校说。
“我对窑洞是有情结的,尽管我生长在城市里,但我爷爷在老家三门峡陕县大营村秦家庄就有一座地坑窑院,我小时候的寒暑假就常在那里度过。现在回忆起地坑窑院里生活,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家从窑坡到窑院四周全是枣树。”秦军校说,后来由于家乡修路,他家的地坑窑院就被填平了。令人扼腕的是,近年来很多地坑窑院都逐渐消失了。
“就目前来看,地坑窑院保存地相对完好的也就是豫西地区了,其他地区基本上已经填平了。2001年,我开车从深圳到甘肃的陇东地区,寻访过陇东庆阳县的彭塬,到那以后,看到当地把地坑窑院全部都填平了。”秦军校说,很多地方填平地坑窑院,首先是为了盖地面上的房子,其次是需要平整成土地来种粮食。
已引起民俗专家关注
随着拍摄三门峡地区地坑窑院的逐渐深入和专注,秦军校也萌生了一个想法:这里的地坑窑院已经到了需要保护的时候了,可以通过成立“地坑窑院民俗博物馆”的形式来保留,并让后人了解这种特别的民居风格。这个想法也得到了许多民俗专家和建筑专家的认同。目前,三门峡地区的地坑窑院民居形式,已经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艺家冯骥才看过秦军校拍摄的影像后,专门到三门峡考察调研。他提出,要尽量保护这些原始的地坑窑院,不要刻意去修饰,也不要重新去挖建,而是要保留这些民居本来的面貌。
“现在还有人居住在地坑窑院里,但也有些人搬出来,到新房子去住了。地坑窑院是需要人们的居住去‘养’的,如果没有人居住,里面会荒废得很快。”秦军校介绍,目前三门峡地区的地坑窑院大约还剩下600多座,其中有人居住的仅占60%左右。
秦军校说,尽管有些老人和一些小时候曾在地坑窑院里生活过的中年人,对这种民居有着深深的感情,并认为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优质居住形式。但很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地坑窑院已经有些陌生了,他们并不能切身体会到居住在里面的感受。
“地坑窑院一年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破旧。当今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人再住地坑窑院了,而地坑窑院上面的房子则一年比一年建得多。”秦军校认为,如果这些地坑窑院能够非常集中地保存下来,它们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力不亚于我国第一个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
不过,地坑窑院在保存上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是土质结构,加上雨水的侵蚀,很容易被破坏掉。“这些都是要解决的问题,但我相信现在人们费点儿心思,这些问题应该能够克服掉。”不久后,秦军校拍摄地坑窑院的作品将会在深圳展出。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像,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地坑窑院。
2010年9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