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策展工作,我结识了200多位中国的纪实专题摄影师,也许是因为知道我坚守图片编辑决不拿专业相机的个人信条,他们对我没有丝毫戒备,于是我看到了很多压箱底的作品,平心而论,这里面有很多非常棒的鲜为人知的选题,只可惜摄影师在拍摄时是怀着一种猎奇的心态,而忽略了纪实摄影深度挖掘新闻元素的重要性,也就是拍摄的作品不够完整,图片的视觉效果很差,根本无法准确表达摄影者的思想和对这组作品的拍摄理念。还有许多专题拍摄了很长时间,图片多得令图片编辑都发怵,这些作品往往缺乏摄影师个人的主观思想意识和主观表达方式。
下面我从一个图片编辑的角度为纪实摄影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第一,主观纪实摄影的选题要国际化。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2007年的全球摄影大赛中设立了图片故事奖项。中国赛区在进行初选时,有一组作品成为评委们争论的焦点,那就是伽玛中国摄影师田立拍摄的《修长城者的后裔》,单从摄影角度,这组作品的选题看似简单,拍摄难度也不大。但是,从纪实报道摄影的角度进行分析,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握了一个可以令国际关注的话题,并用最朴实的艺术风格进行拍摄。最终,这组作品获得了全球唯一的金奖,并连续三期刊登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田立应邀赴美访问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地理杂志图片总监对摄影师称赞有佳,称其为中国摄影做出的贡献就在于“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全球人都想知道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还会长久延续下去”。
第二,主观纪实摄影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纪实摄影的最好体现。摄影师要想把握这点就需要长期关注一个选题,因为他要反映的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社会印象,往往这样的选题会觉得很大、很难操作,这就要摄影师具有前瞻性,抓住最生动也是最好表现的一个侧面去进行记录式的拍摄,深圳摄影师杨俊坡用黑白胶片纪录了深圳十年间的城市变化,他的创作全部来自街头的真实生活场面,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这组纪实报道照片具有很高的社会及艺术价值。这种选题的后期编辑工作尤其重要,摄影师应当选择一个好的图片编辑一起工作。专业的图片编辑首先不会窃取或泄露摄影师的选题;其次,图片编辑会运用自己的丰富知识帮助摄影师做拍摄前、拍摄中、拍摄后的案头工作,并对影像风格和拍摄技巧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三,主观纪实摄影是一次深度报道的过程。
主观纪实摄影突出的是纪实,不是摄影师凭想象和借题发挥出来的,没有进行深度采访所拍摄的作品往往是凭自己主观判断仓促完成的,这些作品缺乏生命力,甚至会给摄影师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上面提到的深圳摄影师强晋所拍摄的《六合神像》被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著名杂志所采用,从表面上看刊登出来的就是他根据圣经故事所摆拍出来的八张照片,但实际上这些媒体已经通过图片编辑看到了摄影师利用3年时间所拍摄的“中国最大天主教村”的50张纪实照片,他们相信这个摄影报道是真实可信的。他们认为那八张艺术化的照片是这组照片的点睛之笔,是摄影师对这个选题最好的主观表达方式。我也相信,摄影师不经历这3年的艰苦工作过程,这几张经典的照片根本无法完成,绝不仅是“创意”这样简单,至于其中的滋味也只有摄影师本人心灵体会得到,这也正是主观纪实摄影的乐趣及成就感所在
第四,主观纪实摄影不能忽略新闻元素的重要性。
2008世界报道摄影节的评委会大奖授予了抚顺摄影师齐福刚,他的两组作品《中国农民工》、《彩票》纪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两个典型社会群体、社会现象,国内外专家评委对这两组作品的评价是“摄影师很好地把握住了中国改革三十年历史背景下的最为生动的两个新闻元素,他的创作是成功的,因为这些照片可以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如何发生巨变的真实生活场面”。
主观纪实摄影不是主观艺术摄影,摄影师在拍摄前必须找到选题的新闻报道切入点或新闻延续的社会空间,也就找到了拍摄方向。
第五,主观纪实摄影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