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0.3.173.41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摄影资讯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电话:13902968412
             
       

 
首页 -->> 摄影资讯 -->> 本市新闻
 
 
左眼看市场 右眼看艺术
 
深圳影视界知名人士刘健民、郑凯南、吴启泰相聚市民文化大讲堂漫谈“深圳30年影视界趣事”
 
 
摘自:深圳特区报 (郑丽虹/文 齐洁爽/图)
 
 
      深圳特区建设已走过30年,深圳的影视业也同样经历了30年的起步与发展,昨天下午,郑凯南、吴启泰和刘健民这三位深圳影视界知名人士相聚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深圳30年影视界趣事三人谈”的方式轻松而深情地回顾了30年来深圳影视的历历往事,他们表示这30年来深圳影视的视野越来越宽了,并在不断地寻求突破。
 
 
深圳影视从“深圳人拍深圳”走向更广的领域
 
      郑凯南无疑是深圳影视界的“一号人物”。她是深圳市万科影视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担任制片人的作品有《过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日落紫禁城》、《空镜子》、《兄弟如手足》等。吴启泰则是深圳影视界的“一枝笔”,是一位著名编剧,《女人花》、《日落紫禁城》、《跃动的晨星》等热播影视剧的剧本就出自他之手。刘健民是深圳电影制片厂编辑、副厂长,担任编剧的作品有《买官传奇》、《深圳人》、《一家两制》、《花季雨季》等。这三位深圳影视界的重量级人物昨天聚会一堂,漫谈深圳影视的30年发展之路,而这个过程和他们个人的人生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郑凯南首先谈到,她是1986年来到深圳的,当时才30多岁。她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戏,和著名演员陈道明是同班,来深圳之前是湖南省的一名话剧演员。来到深圳后,她告别了舞台生涯,成为深圳影业公司的一名编导。1987年,她拍了两部纪录片,一部是《空间的旋律》,展示深圳的建筑,一部是《明净的窗口》,反映深圳的环卫工作,被文化部外联局作为向世界介绍深圳的外宣片,翻译成了8国文字,发行到56个国家和地区。
 
      刘健民也谈到,他是1990年来深圳的,当时深圳的影视创作主要是深圳人写深圳。他那时写的剧本《深圳人》被认为是比较好地介绍了深圳。

      吴启泰表示,最初深圳的影视剧反映的全都是深圳题材。而现在深圳影视的视野以及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了,很多影视剧都跟深圳无关,包括主创人员也不是深圳人,不过,资金却是深圳的。刘健民也表示,深圳人的影视创作在不断地寻求突破,如万科影视公司最早跑到国外去拍摄,这是深圳在中国影视界开的一个先例。还有很多深圳影视人不断在尝试各种题材,类型上也不断地突破,根据市场在不断地进行调整。

 
走出象牙塔,深圳影视视野越来越宽
 
      郑凯南还回忆起自己是如何从国营电影厂走向民营影视公司的心理路程。这其实也是深圳影视业走向市场的一个侧面。作为文化人,一开始她都羞于提到钱,可要拍影视剧就必须寻找投资。1987年,刚刚出现了第一台汽车清洗机,她就找到这个厂的老板,表示要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个电视剧《男人无烦恼》,拉到了七八万的赞助,没想到当全剧拍到三分之二时,这家公司却不再追加赞助费了,剧组“断供”了。因为她之前拍纪录片时采访过万科,认识王石,大家都说王石对文化事业很热心,于是她就向王石求助,没想到王石非但没有痛快地给钱,还“数落”了她一个下午。“说我没做市场调查啦,没有成本概念啦,没有风险意识啦……我磨了一下午嘴皮子,王石只答应出5000块钱。”在拼拼凑凑中,郑凯南终于拍完了这部片子,播出后反响还不错。有一次她路过万科,顺便去感谢王石,没想到王石向她提议:“你的艺术感觉不错,做事也执着,如果你愿意来万科的话,我们会支持你组建一个影视部。”她只考虑了一个星期就接受了万科的邀请,甚至从深圳影业公司调走了全部档案,完全不给自己留退路。之所以放弃国有单位进入民营企业,郑凯南表示,当时,一是觉得万科和王石很关注文化,二是觉得万科有一种“精英意识”,三是他们有足够的资金。进入万科后,郑凯南发现要写计划,要进行成本核算和利润保证,“可我只会拍片子,我待到第三天就待不下去了,想退出。”又是王石的一番话把她说服了,“他说,文化肯定要产业化,别想让国家来养活你们、让国家掏钱完成你们的理想,你们要从象牙塔里走出来,进到现实生活里面。他说,你懂艺术我不懂,你不懂经营我懂,所以你不用急。于是我就在万科硬着头皮待下去了。”郑凯南说,王石摁着她往市场的深海里游,慢慢地就从一个完全不懂经营的人变成“左眼看市场,右眼看艺术”的制片人。后来她慢慢就知道了怎么把影视作品变成商品,让投资能挣钱。
 
      “郑凯南是深圳影视人中第一个吃螃蟹的,随后出现了很多民营影视公司,使深圳影视进入到第二发展阶段。”吴启泰表示,深圳影视的第三个阶段就是从郑凯南拍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始的,从电影转入电视,慢慢地超过了电影。刘健民也表示,深圳的影视制作刚开始主要是国企来做,后来随着政策放开,政府出台鼓励政策,使得民营企业可以进行影视制作,发展到现在完全是市场化了。
 

深圳影视界知名人士刘健民、郑凯南、吴启泰(从左至右)相聚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2010年7月12日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5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