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0.3.173.41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摄影资讯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电话:13902968412
             
       

 
首页 -->> 摄影资讯 -->> 本市新闻
 

 

纪念公园为深圳“而立”


深圳在莲花山公园筹建经济特区纪念公园,自3月6日开始,多种设计方案向市民现场公示

 

摘自:深圳商报     刘 瑜 
 
 

        如果以公共艺术来表达对深圳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那会出现怎样扣人心弦的景观:仿若涟漪的墙体,移步换形的雕塑、镌刻大事的巨石,虬蔓相连的高山榕、承载深圳人未来愿景的影像光碟……沿关山月美术馆侧畔上山路步入莲花山公园,极目东望是成片开阔的草地,有流水潺潺而过。阳春三月正是草木葱茏、生机盎然之时,数月之后,这里将“长”出一座“纪念公园”,纪念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不平凡历程。

 

 

备选的相关设计方案在莲花山顶的规划展厅向市民现场公示。 本报记者 朱 锐 摄

 

     3月6日,备选的相关设计方案已在莲花山顶的规划展厅向市民现场公示,是选择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公民之城”,还是着眼未来的“深圳人的2040”,抑或其他,市民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且在各种方案的设计中不约而同地凸显公众的参与和互动,发动深圳人留下自己的印记,将纪念园的设计延伸为公共艺术与公共事件几乎成为一众设计师、艺术家、学者的共识。


 

将设计延伸为

  社会事件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来自市城管局的消息称,已选址在莲花山公园东南角,采取“园中园”模式,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纪念公园”,以壁雕、情景雕塑等形式展现深圳改革开放重大事件,融公众参与性与公园纪念性为一体。整个特区纪念公园将分期建设,8月将完工的包括改革开放30年纪念园、红歌广场和南大门。

 

     3月2日,经市城管局邀请广深港规划、建筑、雕塑、艺术和社会学界专家组成评审组,对相关设计单位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深圳市艺客联盟三家的设计通过评审成为备选方案。3月6日至20日是设计方案的公示日期,在莲花山顶的规划展厅内,可以清楚地看到特区纪念公园的总体规划、纪念雕塑、莲花山公园南大门、红歌广场等设计方案。

 

     从北林苑提交的总体规划方案可看到,纪念园由入口广场、主题雕塑区、休闲草坪区、奇石古木花园区等主体区域组成。据主创设计师张明介绍,入口广场由两组产自蛇口的巨石形成开山劈石之势,光滑如镜的劈石面采用隐雕形式,以“蛇口第一炮”为题材记录深圳最初建设者们披荆斩棘的魄力和勇气,寓意改革开放之路的开始。在整个园区的设计中将以情景主题雕塑的形式展现深圳“时”、“事”、“人”及“精神”,这个主题展区将以顺时针半围合的弧形圆环贯穿,提示深圳的改革开放之路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除此之外,在规划设计中还将预留出增强市民参与的空间,将纪念园的设计延伸成一个社会事件,将以民众的视角阐释深圳30年的改革成果,使其成为深圳一个新地标。

 

 

 

“公民之城”城墙的设计将征集成千上万的深圳家庭参与进来,写下每家对未来城市的期望与寄语。

 

“公民之城”

  连接过去与未来

 

     主题雕塑的设计方案是其中最大亮点。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和艺客联盟提交的两个设计方案颇为引人注目。无论是前者的“2040”还是后者的“公民之城”都以其创意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听起来还是个新生机构的艺客联盟实际上是一家由深圳知名设计师、音乐家、雕塑家、摄影师、导演、作家自然聚合而成的跨界艺术机构。左力、张达利、何沐阳、吕军等在各自领域享有成就者是其发起人。摄影家左力说,这一类公共景观的设计能让民间的艺术力量参与,本身就足以表明政府的开明、开放和民主,所以他们的方案也选择了“公民之城”的设计理念。“整个方案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意象,设计了一个圆形涟漪形成的下沉式广场,寓意深圳过去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所激起的开放大潮,石阶上镌刻着深圳30年创业的历史文字。在广场周边一直扩展到溪流是蜿蜒的墙体,在古汉语中,城就是墙,从鸟瞰的规划图里看上去就是荡漾的涟漪”。

 

     靠什么实现的“三十而立”,今年要做什么,未来30年怎么干?艺客联盟的纪念园创意理念连结了过去、现在与未来。据设计师张达利介绍,方案着意强调的是未来,“公民之城”代表的是法制、公平、公正、公众参与,寓意未来建设成全中国的典范。方案最大的亮点就在于那些墙体并不是由一些艺术家来设计创作,而是将征集成千上万的深圳家庭参与进来,写下每家对未来城市的期望与寄语。这些“公民之声”将铭刻在每一块石块上,而这样的石块构成了“公民之城”的城墙,“用这座城将深圳的过去与未来、政府与百姓、艺术与公众对接起来”。

 

 

“2040生态雕塑”是个完全着眼未来、

创意无限的方案,在形式上由30棵榕树构成环形的纪念林。

 

 

  “2040生态雕塑”

  与城市共生长

 

    “这将是一个有生命的,可以和城市共同生长的雕塑”,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孙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以“生态、环保”来说明《深圳人的2040》这一雕塑景观的特色,将纪念过去转换为开拓未来,变纪念过去的30年转换为展望未来的30年,那么2040年则作为一个节点,试想那时我们再回头看走过路又当如何?

 

     这是个完全着眼未来、创意无限的方案。在形式上由30棵榕树构成环形的纪念林,寓意着小平同志在中国南方划了一个圈,而且树种也选用当年小平同志在仙湖植下的高山榕。在孙振华看来,30年后这些榕树必将虬根相连,这是活的、有生命力的雕塑。同时雕塑还将采取行为与地景相结合的概念,与晶报“写给2040年的信箱”联动,把征集到了的市民对未来30年奇思妙想刻录成光碟或者其他文本形式,封存在树旁的墙体之下,将锁匙交给深圳市长一代代相传。30年后开启,看哪些做到,哪些还需努力与改进。“这体现的是一种公共艺术的公众参与,雕塑性作品原本就不见得是物质形态,从国际上来看这类作品并不新鲜,我们还在探索中,将艺术通过发动公众的参与演化为公共事件,让2040成为城市的悬念,成为城市的话题,让一个可触摸的深圳梦伴随着城市的成长。”

 

     这一方案与公共艺术中心(原深圳雕塑院)的知名城市雕塑《深圳人的一天》有呼应之势。在榕树这一生态雕塑之外,是一百多米长由黑色花岗岩组成的弧形纪念墙,上用影雕方式镌刻深圳30年著名的图片;而碎石铺成的步道,将有金属铭牌,刻上深圳30年关于民生的各种数据。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5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