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0.3.173.41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摄影资讯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电话:13902968412
             
       

 
首页 -->> 摄影资讯 -->> 本市新闻
 
创建新型文艺创作体制
 
首批7个深圳艺术家工作室挂牌
 
                                                                     图:刘对现
 
  12月30日,市文联在F518创意园隆重举行深圳艺术家工作室成立暨挂牌仪式,首批7个艺术家工作室成立。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出席了挂牌仪式并发表讲话。
 
  近年来,市文联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探索适合深圳实际情况的改革道路,尤其是市领导将文联组织定位为“全市最大的创意联合体”之后,市文联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人才优势、专业优势,一方面做好联络、协调、服务工作,凝聚全市文艺资源,服务于全社会,为全市中心工作,为读书月、文博会、创意12月等全市性文化活动充实输送文化艺术内容,为打造全球创意文化中心作出扎实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市宣传文化专项基金的支持和资助下,积极建设文艺创意基地,创建艺术家工作室,探索我市专业文艺创作的全新体制,营造最适宜文艺家生活、工作、创造成果的环境,打造汇聚优秀文艺人才的高地。第一批深圳艺术家工作室的成立,便是其中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改革实践。
 
  深圳艺术家工作室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文艺创作新机制、新体制、新模式的重大举措,是把文联打造成“最大的创意联合体”的有效平台。它以推出文艺领军人物为导向,以出原创作品为核心,以培养创作团队为基础,以创意、创新为引擎,以灵活、多元、富有活力的新型文艺创作体制为载体,坚持方向,创新手段,择优进入,打磨精品,创造品牌,为深圳文化立市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注入文化艺术原动力。
 
  王京生在讲话中指出,深圳是文化多元的城市,也是奉行创意的城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始终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品格。艺术家工作室的推出与挂牌运行,无疑为深圳文学艺术创意基地吹来一缕清风。百花齐放,千枝争妍的艺术春天将为深圳孕育沉实而丰满的文化果实。为创意铺路、为创新架桥,已成为深圳市文艺界和有识、有为、有远见的社会同仁的一致共识和统一行动。他希望艺术家们以创意的名义,为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提供更为前瞻的艺术思想、文化理念和富于探索的实践成果。
(请根据现场讲话。)
 
  挂牌仪式上,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董小明,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谢君心分别与首批7个艺术家工作室签订协议书并进行授牌。7个艺术家工作室涵盖文学、美术、戏剧、舞蹈、音乐、影视、民间文艺等艺术门类,分别是:邓一光艺术工作室、冯双白舞剧艺术工作室、董小明水墨与多媒体艺术工作室、闵惠芬音乐工作室、杨争光文学与影视艺术工作室、冯刚毅粤剧艺术工作室、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
 
  深圳艺术家工作室由市文联主办,市文联文艺创作室执行,由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根据《深圳艺术家工作室管理办法》,艺术家工作室将以优选原则、规范原则、服务原则进行管理:根据艺术家申报的标准和条件,对申请入驻的艺术家进行遴选,聚集一批优秀艺术家及其团队,使艺术家工作室真正成为艺术精湛、勇于创新、门类齐全的创作群体和品牌团队;通过制订“1加5文件”(《深圳艺术家工作室管理办法》、《深圳艺术家工作室实施细则》、《深圳艺术家工作室资助办法》、《深圳艺术家工作室绩效考评细则》、《深圳艺术家工作室协议书》),使艺术家工作室在规划、操作和运作层面上实现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形成一套规范、高效的运作程序;艺术家工作室既是扶持对象更是服务对象,市文联将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提供支持,从场地、经费到基金、评奖申报等全方位为艺术家提供服务,成为艺术家出作品、出好作品的助推器。
 
  据谢君心介绍,艺术家工作室是一项长远计划。通过深圳艺术家工作室计划的落实及长期的运行、推广,将有效改变深圳文艺原创能力不足、原创作品不多、原创精品不强、原创人才不聚的局面,体现文联聚集创意资源及吸纳创意人才的平台作用,进一步丰富本土原创力,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同时也为打造新型文学艺术的长效机制和创作模式,建立有序、健康的艺术运行机制做出有益的探索。
 
  先期推出的7个艺术家工作室,是一次先行尝试,随着工作室的运行,市文联文艺创作室将及时跟进创作,积极参与艺术家工作室选题策划和绩效考评等工作,推广成果,总结经验,在未来3到5年时间,艺术家工作室将扩展到更大的领域和更多的层面,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艺术人才。不仅继续入驻宝安F518创意园,还将开辟新型多样的文学艺术创作基地,为不同门类和专业的国内外艺术家们提供多元的创作场地和品质服务。
 
  7位艺术家工作室冠名人在授牌仪式上发表感言。(具体根据现场讲话。)
 
 
  附:
7个艺术家工作室简介
 
 
邓一光
 
  1、邓一光艺术工作室 (联系电话:18926001599,0755-82925707)
 
  艺术简历:邓一光生于1954年,深圳市文联文艺创作室一级作家。出版长篇小说9部,发表中篇小说30余部、短篇小说4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30余部。作品有英、俄、法、日等多种译本。创作电影、电视剧本多部,其中3部电影上院线,4部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1部电视剧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播出。
 
  获奖情况:散文《砾石地带》获首届郭沫若散文奖。短篇小说《狼行成双》获1996年度全国十佳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大妈》获人民文学奖。中篇小说《父亲是个兵》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我是太阳》获1996年度全国十佳长篇小说奖、中宣部第7届五个一工程奖、第5届人民文学奖。电影《聊聊》(编剧)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别奖、上海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电影《云起去落》(第一编剧)获电影华表奖。电影《夜袭》(编剧)获电影百花奖导演处女作奖。长篇电视连续剧《家在三峡》(小说原著、编剧)获第5届中宣部五个一工作奖、第十六届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长篇电视连续剧《归途如虹》(总撰稿)获第24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长篇电视连续剧《江山》(编剧)获第24届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个人获首届冯牧文学奖。
 
  艺术家工作室项目及其规划:2010年度: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工作。完成文集的重新选编工作。完成一部长篇电视剧本的出版工作。完成一部话剧剧本的创作工作。完成一部电影的监制工作。完成一部深圳题材电影剧本的创作工作。完成两部深圳题材电视剧的策划工作,其中一部完成剧本创作。
团队成员:酝酿中。
 
 
冯双白
 
  2、冯双白舞剧艺术工作室(联系电话:13801086003)
 
  艺术简历:冯双白先生1954年出生,文学博士。现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主要作品有《咕哩美》、《妈勒访天边》、《水浒》、《玉鸟》、《风中少林》、《花木兰》、《舞台姐妹》、《西游记》多部舞剧、舞蹈诗、杂技剧作品。
 
  获奖作品:《咕哩美》获得文化部“文华奖”和中宣部“五个一精神文明建设奖”。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获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比赛金奖、“曹禺戏剧奖”“文华奖”、“五个一精神文明建设奖”、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入选2005年度“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总撰稿参与创作了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宁波国际服装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晚会、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元旦晚会、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开播周年双语纪念晚会等多部大型综艺晚会担任策划与总撰稿,曾荣获广电部颁发的“星光奖”一等奖。为中央电视台创作的电视艺术片《绝代长歌行》,受到广泛好评。作为策划人参与了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的开播,并多次担任“CCTV电视舞蹈大赛” 综合素质评委。
 
  出版了多部舞蹈学术著作,其中《新中国舞蹈史》、《宋辽金西夏舞蹈史》、《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纲》、《怎样欣赏舞蹈》等以及与人合作的《中国舞剧史纲》、《图说中国古代舞蹈史》等,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论文《以现代舞的名义》、《略谈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向民间舞蹈学习的三次高潮》、《中国舞蹈与观众》、《天籁自鸣,鼓以雷霆》、《撕碎的和未破的》、《苏醒的舞蹈文化意识》等大量的舞蹈批评文章,被认为是当代中国舞坛上主要舞蹈批评家之一。学术著作七部、学术论文和舞蹈评论二百余篇、二百余万字。导演、撰写“八五”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电视科研片二部,参与创作三部。创作(撰稿)中央电视台有关舞蹈的电视专题片二十余集。创作舞剧八部(编剧),作为总撰稿参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晚会40余部。
 
  曾经出访联邦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埃及和香港、澳门地区,参加国际舞蹈学术活动并发表论文和嘉宾专题报告,受到国际学者的关注。
 
  艺术家工作室项目及其规划:创作国标舞剧《一座城市的舞蹈》献给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
 
  团队成员:李建平,国家一级编导,深圳市文联舞蹈家协会主席
 
 
董小明
 
  3、董小明水墨与多媒体艺术工作室(联系电话:13902954558,25894866)
 
  艺术简历:画家,艺术策划人。中国美协理事、艺委会委员、全国美展总评审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深圳市文联主席、美协名誉主席、文化局艺术总监、深圳画院院长、关山月美术馆名誉馆长、香港艺术发展局顾问、深圳大学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画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双年展艺术委员和策划委员,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总策展人。
 
  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和巴塞罗那、贝尔格莱德、汉城、蒙的卡罗等多项国际展。在联合国总部,欧亚多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国外美术馆收藏。
 
  水墨新媒体实验成果:半亩方塘-水墨书法声像和墨荷铜版蚀刻作品。2008年在德国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展出。墨荷水墨综合媒介和荷塘影像作品。2009年在比利时欧罗巴利亚艺术展展出。《2008北京之光》水墨综合媒介作品在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大会展出。2008-2009年《墨非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美国和东欧四国巡展。《半亩方塘-董小明水墨综合媒介作品展》2009年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展出。墨荷布上水墨作品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韩国釜山市立美术馆、德国纽伦堡美术馆、丹麦TRAPHOT当代美术馆等展出
 
  集体创作项目:《春天的故事-新媒体艺术展》。2008年中国美术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美展之专馆。《冯纪中和方塔园-新媒体艺术展》。2007年深圳画院展出。《设计水墨》2004年第四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2006年第五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展出。《新媒体水墨·都市》2008年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展出。
 
  项目和规划:致力于传统水墨画革新的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研究水墨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状态,和拓展其表现域和表现力的问题。率先面对水墨艺术这一全新的课题,通过尝试水墨画表现的新的母题和新的材质、工具和方法,以今天的观念理解、阐释传统水墨的内涵和美,探索实现水墨艺术的当代形态。
 
  在研判当下水墨艺术走向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意和实验性的课题,策划组织实施项目,由艺术家、批评家、技术人员和特邀艺术家(国内外)共同完成。在国内和国际重要展事和学术平台上展现成果,推动传统的水墨艺术走进当代,走向世界;以艺术创意和优秀成果,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团队成员:
 
  严善錞 美术理论家、画家、策展人,国家一级美术师,艺术史博士
  王文科 数码制作技术人员,高级照相师
  张树国(特邀)雕塑家
  王立星(特邀)版画家
 
  4、闵惠芬音乐工作室(联系电话:13701685083,021-65012869)
 
  艺术简历:闵惠芬,1945年11月出生,江苏宜兴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二胡演奏家。196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在中国艺术团、上海乐团、上海艺术团、上海民族乐团担任二胡独奏演员,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系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创作《洪湖人民的心愿》、《出征》、《樱花》、《卧龙吊孝》、《川江》、《音诗一心曲》、《草螟弄鸡公》、《游园》、《宝玉哭灵》、《绣荷包》、《昭君出塞》等。曾获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获一等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第十二届“上海之春”创作二等奖;首届中国“金唱片”奖;宝钢高雅艺术奖;“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江河水》获世界万张唱片十佳之最。
 
  艺术家工作室项目及其规划:中国二胡大师刘天华作品音乐会、研讨会及“刘天华杯”二胡比赛系列活动。
 
  团队成员:
  熊家源  深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
  余凤兰  深圳市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
  崔凌志  深圳爱乐民族乐团团长(法人代表)
  黄岩峰  深圳爱乐民族乐团团长助理
  徐俐    深圳爱乐民族乐团团长助理
  邱金霞  深圳海滨实验小学任教,深圳爱乐民族乐团工作
 
 
杨争光
 
  5、杨争光文学与影视艺术工作室(联系电话:13530789898,83050929)
 
  艺术简历:杨争光生于1957年,农工党党员,深圳市文艺创作室一级编剧,深圳市作协副主席。
 
  电影代表作:《双旗镇刀客》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获日本夕张惊险与幻想国际电影节大奖、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新评论奖、香港十佳电影等;《五魁》西安电影制片厂、台湾龙祥电影公司联合出品,获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观众最佳选票奖;《杂嘴子》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获威尼斯电影节国会议员奖;《黄沙青草红太阳》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获布拉格国际电影节大奖;《How Harry Became a Tree》(根据《老旦是一棵树》改编),2000年法国/意大利/爱尔兰联合出品。获奖电影剧本:《兵哥》,获第二届夏衍电影文学奖二等奖。电视剧代表作:《水浒传》编剧,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等;《激情燃烧的岁月》总策划,解放军总政治部影视中心、沈阳军区影视中心、长安影视制作公司联合出品,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等。已完成电影剧本、正在筹拍:《公羊串门》、《杀手》、《帝国的情感》。已完成小说:《少年张冲六章》,长篇2010年3月作家出版社出版。正在创作的电影剧本:《秦始皇》(暂名)。
 
  艺术家工作室项目及其规划:打造文学艺术精品。为有志于文学与影视艺术的青年创作者提供发展平台和成功机会。工作室现有成员可以随时退出,新加入者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创作项目。
 
  2010年已确定启动项目,年内完成剧本有:25集电视连续剧《东边日出西边雨》(暂名、传奇,项目人:杨争光)。电影《秦始皇》(暂名、历史大片,项目人:杨争光)。25集电视连续剧《爱是双人舞》(暂名、深圳背景现代青春励志剧,项目人:鲁琦)。系列中短篇小说集《人民调解员》及同名电影剧本(项目人:王顺健)。中短篇小说,大致主题分为“故乡”系列、“城中村”系列和“失败者”系列。(项目人:毕亮)。中长篇小说(项目人:吴君)。长篇小说《谁和我相依为命》:本书约12万字,书写青年刘郁白大学毕业来深5年的奋斗和发迹,爱和恨,挣扎和绝望。(项目人:谯楼)。长篇小说,取材于深圳的家用小时工、保姆们的生活(项目人:宋唯唯)。
 
  团队成员:
  鲁  琦    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室导演
  杨震欧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合同工)
  王顺健    深圳市作家
  宋唯唯    深圳市作家
  吴  君    深圳市作家
  谯  楼    深圳市作家
  毕  亮    深圳市作家
  卫  鸦    深圳市作家
 
 
冯刚毅
 
  6、冯刚毅粤剧艺术工作室(联系电话:13802280704,83871203)
 
  艺术简历:冯刚毅先生1947年出生广东,国家一级演员。现任深圳市粤剧团副团长。曾主演《鸳鸯泪洒莫愁湖》、《情僧偷到潇湘馆》、《风雪夜归人》、《驼哥的旗》、《血溅鸳鸯剑》、《情系中英街》、《牌坊村新传》、《双枪陆文龙》等一系列优秀剧目,并多次赴美国、新加坡、澳门等地演出。曾荣获广东省中青年演员百花奖,中国戏剧“二度梅”、全国戏剧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等。09年获评“中国文化产业英才”称号。
 
  艺术家工作室项目及其规划:一、继承、弘扬、推广粤剧艺术;二、努力为青少年承传粤剧艺术创造条件提供学习和表演提高的“天地”;三、努力创造条件开拓与粤剧艺术相关的文化活动;四、创造时机、把冯刚毅成名剧目拍摄成舞台艺术电影,向深圳献礼。
 
  团队成员:
  关  宁    深圳市粤剧团办公室主任
  黄永杰    深圳市粤剧团职工(演员)
  李  活    深圳市粤剧团副团长
  谭园园    深圳市粤剧团职工(演员)
 
 
杨宏海
 
  7、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联系电话:13902434338,25894966)
艺术简历:杨宏海1951年出生广东,研究员,现为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深圳大学兼职教授。
 
  (一)出版学术著作1.杨宏海著《文化深圳》; 2. 杨宏海主编的《客家诗文》;3. 杨宏海、叶小华主编的《客家艺韵》;4. 黄崇岳、杨耀林主编的《客家围屋》;5. 廖虹雷主编的《深圳民俗寻踪》;6. 苏伟光、杨宏海主编的《深圳民间歌谣》;7. 杨耀林、黄崇岳主编的《南粤客家围》等。(二)策划组织大型活动及项目:创办了颇具深圳本土特色的节庆活动——“客家文化节”;“深圳高雄两岸共叙客家情交流活动”;参与策划与组织创作《交响山歌》;承担梅州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等。(三)主创项目及奖项:主创大型客家风情歌舞剧《月照围楼》、大型歌舞晚会“艺韵客家”等。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杨宏海参与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祖国,深圳对你说》);中国文联“山花奖”优秀成果奖(杨宏海著《文化深圳》获得优秀学术成果奖);第十三届人口文化奖(丁维桂、罗晓玲的棉塑作品《一家人》);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饶荣发作曲的《赛龙舟》);广东省鲁迅文艺奖(杨宏海论文《试论深圳新民俗文化》、廖虹雷主编的《深圳民俗寻踪》)等。
 
  艺术家工作室项目及其规划: 一、创作排演大型客家风情歌舞剧《月照围楼》。计划与深圳大学艺术团、深圳保利剧院长期合作,并与台湾艺术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深圳电视台商洽合作事宜,力争打造一台有本土原创特色并能常演不衰的舞台艺术精品;二、协助深圳交响乐团参与策划、组织大型交响乐山歌《客家新韵》;三、应邀为梅州市政府为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策划论证并起草文本;四、应邀为龙岗鹤湖新居打造“客家文化产业园”作专家咨询论证。五、承担“岭南文库”之“客家卷”若干部专著编纂;六、长期开展与港台、东南亚华人(含客家人)文艺学术交流,发挥深圳作为中国客家文化“窗口”作用。
 
  团队成员:
  杨耀林   深圳市博物馆馆长
  何穗生   深圳市群艺馆演员
  饶荣发   中国唱片总公司深圳分公司经理
  黄崇岳   深圳博物馆原馆长
  廖虹雷   深圳市本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赖房千   龙岗区文联副主席
  赵  艳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副主任、舞蹈专业主任
  郑钢坚   罗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文联副主席姚峰发言
 
 
文联副主席谢君沁发言
 
 
宣传部副部长孙亚兵发言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5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