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传承,需要独具匠心的生动创意 
 (摘自深圳商报)2009年10月28日 
  
  
  
 文明之举在深圳处处可见。 本报记者 许光明 摄 
  
      10月23日,公共文明建设好新闻颁奖总结会在深圳报业大厦举行,会议对近期我市声势浩大的公共文明建设宣传活动予以总结,表彰了一批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策划、好专栏、好作品。 
       在文明创建中,我市新闻媒体、中央和省驻深媒体不仅是宣传者和报道者,也是重大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推动者和参与者。各种以人为本、独具匠心、创意生动的策划和宣传报道,有效调动了市民参与文明创建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了群众的家园意识和光荣感、责任感、幸福感,凝聚了一个城市的强大斗志,推动了我市公共文明水平的提升。 
       文明传承,需要独具匠心的生动创意。一个个好策划,就是一个个发现和传递深圳真、善、美的过程。 
        本期《深圳窗》刊登6位获奖代表的发言,让大家了解一系列生动策划背后的故事。 
 深圳特区报《深圳窗》工作室主任翁惠娟——一颗文明“鹅卵石”激起千层浪 
       “现在,在市委大楼、在社区、在许多公共场合,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介绍‘深圳人引以为豪的公共文明行为’的剪纸海报,推选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如果用一句话来点评,我们想说的是,‘一颗文明鹅卵石,激起了千层浪’”。 
        本报《深圳窗》工作室主任翁惠娟在点评深圳特区报的三个获奖好策划时,着重对“推选深圳人引以为豪的公共文明行为”活动进行了介绍。 
       她向大家展示了一组数字——推选活动网络投票页面的访问量达159万人次,投票总数近50万票,参与论坛讨论和投票的网友人数达到78万人次。之后,又与大家分享了中宣部的一段评价——“深圳特区报公布20种公共文明行为的做法很好,其文字概括也很精炼,琅琅上口,读起来亲切,容易记住……将掀起一场新的共建文明的高潮,这是对公共文明建设的正确舆论引导。” 
        在短短一个月,推选活动这颗小小的文明“鹅卵石”,何以能激起“千层浪”呢?主要有五方面原因: 
       第一,美好而亲切的主题,激起受众参与热情。当《深圳窗》工作室在深圳新闻网上发布帖子“推选深圳人引以为豪的文明行为”后,短短几天内就吸引了2万多网友浏览,数百名网友跟帖。推选行为,抓住了人们的兴趣点,让大家现身说法推荐,体现了对市民的一种尊重。第二,媒体与市民的互动,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深圳特区报迅速对人们推举的文明行为进行统计筛选分析,初步归类为16种文明行为列入候选并以整版篇幅一次推出。第三,活动规模升级,在报网台立体传播中影响力不断攀升。全市报网台互动展开宣传。同时,市文明办还把2万张海报张贴到全市各角落,推动活动家喻户晓。此外,深圳特区报邀请市民乘坐“公共文明观察号”深入到书城、福利院等地感受公共文明的魅力。第四,网络投票,市民在推选中加深了荣誉感和自豪感,不仅深圳人关心推选活动,山东上海等地网友也留言支持。第五,社会调查,百姓真切感悟为文明行为增添动人内涵。20种公共文明行为新鲜出炉后,深圳特区报在仙湖展开社会调查,发放500多份问卷倾听百姓反响,“市民的真实反馈,让我们知道,推选活动真正赢得人们的认同,必将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 
 深圳新闻网编委、社区工作室总监谢俊艺——引导网络形成文明的舆论之火 
      “是成千上万的网友,和我们一起创作了这些作品。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这些项目的成功。”在点评深圳新闻网获最佳策划的“网友拍深圳摄影大赛”时,深圳新闻网编委、社区工作室总监谢俊艺对“庞大的网友群体形成的草根力量”在城市文明创建中所发挥的作用赞不绝口,“因为这支力量,我们看到了种种的不文明不和谐的细节在阳光下曝光消融;从大的方向来讲,好好地利用这个力量,是可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的。” 
       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个力量?从深圳新闻网几年来的探索来看,他们所做的就是引导,“通过引导,找到看似芜杂的网民群体中的共识,找到我们关心,网友也关心的点。然后,去激活它,去引燃它,形成一股文明的、向上的舆论之火。”比如《网友拍深圳》活动,他们以“发现深圳之美”、“发现深圳文明”的主题去激活网友们,拿起相机,走上街头,捕捉能较好地展现深圳文明的镜头。在一个多月里,四万多人次参与活动,提交作品五百多幅,创作了一幅生动的“深圳文明地图”长卷。 
       此外,在《文明寄语》留言活动中,他们激发网友去思考,什么是文明?深圳文明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深圳文明建设中,市民自身的提升与城市发展如何协调发展?谢俊艺介绍,从结果来看,网友寄语的内容涵盖了深圳生活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有网友对文明的理解,如“文明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是一种晶莹剔透的高尚”;有网友对深圳文明建设的期许,如“人在他乡,心在深圳!文明深圳才是吸引人才的最大动力”;有网友对深圳文明现象的赞许,如“深圳义工,是深圳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等。一个月的活动中,网上留言墙专题页面点击量已有240多万次,网友们在留言板上留下了400多页共两万条的文明寄语。 
       谢俊艺认为,深圳年轻人多、移民多,这种积聚需要时间,更需要这座城市的人们,在不断的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共识,统一到爱深圳的“深圳主义”的大旗下来,形成有深圳特色的城市文明,形成深圳的精神力量,形成深圳的软实力。 
 深圳广电集团新闻频率总监吴军——春风化雨式报道更受欢迎认同 
      7月至9月,深圳广电集团新闻频率(先锋898)在早晨黄金时间《898早新闻》推出“文明使生活更美好”专栏,在社会引起持续关注和热烈反响。在总结这次专栏式报道的成功经验时,深圳广电集团新闻频率总监吴军认为,只要真正以人为本,遵循新闻原则,发挥广播特色,进行形式创新,就可产生良好的效果。 
       吴军表示,在进行“文明使生活更美好”专栏报道时,先锋898首先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待城市文明。“广大市民是城市文明的享受者,更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我们从这个角度来把握‘文明使生活更美好专栏’的立意、选题、报道形式,从而获得了受众对我们这组报道的深刻共鸣。 
       其次,吴军说,报道时,栏目组强调报道的角度是“身边事、普通人”,不再把“文明”放在高不可攀的位置上,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事情着眼,来客观地讲述“文明”如何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这种平实的“百姓叙事”使报道获得了听众的强烈认同。 
       第三,注重报道的可参与性。吴军指出,为了做好这组报道,栏目组通过新闻频率的所有节目,以及短信平台和网络,征集新闻线索。很多听众给予了热情支持,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丰富了报道的内涵和城市文明的内容,也使“城市文明从我做起”的观念深入人心。 
       吴军还表示,先锋898不断创新文明报道形式,以平实又不失打动人心的风格来进行节目的录制。“我们避免单纯谈论文明的意义这一类空泛的东西,只谈现象和事实,尊重听众的独立判断,以‘摆事实’的手段达到‘讲道理’的效果。”在新闻报道风格上,则从深圳人日常生活的小事中,选取了若干人人可做的实例,比如指路,让座等等,通过这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小文明行为,凸显出整个城市的文明氛围,同时也是弘扬文明精神。“事实证明,这种春风化雨式的平实报道,更受到听众的欢迎和认同!” 
 南方日报驻深记者站副站长吕冰冰—— 责任的力量令人感动 
      “我们的这组报道,是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关注,对深圳这座城市灵魂的关注,对深圳人精神世界、核心价值观的关注”,会上,南方日报驻深记者站副站长吕冰冰在谈及该报的获奖好策划“责任推动进步”系列报道时,动情地说——“获奖的这个策划,这组报道,这些新闻中的人和事,这些发生在深圳的真实的人和事,首先打动了我们自己,然后打动了读者,最终也打动了评委。” 
       吕冰冰是省报资深记者,也是深圳市民的一员,“这双重身份,决定了我们注视深圳的视角,又抽离,又投入。我们热爱深圳,希望深圳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接近理想,成为一个幸福指数很高的地方,成为深圳人的理想家园。” 
       正是与城市相濡以沫的情感,催生了这组报道。报道的主角,是一批类别相差很大的人,有教师、公务员、人大代表,也有普通的商人、市民、热心公共事务的退休工程师,这些人和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传达了一个共同的核心的价值观——对社会、对生活、对城市的责任感,以及更为可贵的品质,那就是不做看客,而是身体力行付诸行动。 
       吕冰冰感慨,那些来自政府部门的制度创新,比如罗湖区家园网、深圳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议,这些制度性的建设与创新,对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意义更加重大。“我们看到的每一件事的背后,都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某种意义上说,是体制内那些有责任感、有追求的人,在推动这些事情。他们是无名英雄,这是令人无法不感动的一种力量,责任的力量。” 
 深圳商报新闻中心主任张平照—— 募师支教,文明宣传尽在不言中 
      “募师支教”,是深圳市关爱办、深圳商报、许凌峰募师支教爱心联盟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深圳关爱行动品牌项目。在城市公共文明建设宣传活动中,深圳商报一系列关于“募师支教”的报道广获好评。 
       公益行动,是城市公共文明创建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张平照介绍,募师支教的资金来自企业捐款,支教老师都是志愿者,主办方包括市关爱办、慈善会和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爱心联盟,能够集中体现深圳这座城市的关爱品格、公益精神。 
       经过精心策划,第七批募师支教系列行动可以说是丰富多彩,高潮迭起。签约仪式后,面向全国公开招募80名支教志愿者。接着举行了募师支教恳谈会。在这期间,募师支教的品牌效应引起了深圳大学和深职院的关注,得知招募志愿者活动开始的消息后,两所高校在应届毕业生中作了宣传,许多人踊跃报名,其中不少人放弃了已经找好的工作岗位。主办方特意在深大和深职院举行了专场招募会,选出了32名品学兼优的深圳籍大学毕业生参加支教,成为今年的新亮点。然后,是从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报名者中初选、面试。最终,选定80名志愿者。 
       8月25日,第七批募师支教出发仪式隆重举行,80名志愿者启程前往甘肃陇南地震灾区、江西井冈山、江西安义、广西马山县等地支教,井冈山市副市长专程来深圳迎接。支教志愿者们,用关爱行动书写着深圳城市公共文明的新坐标,塑造着这座年轻城市的精神灵魂。 
       张平照介绍,对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募师支教活动,深圳商报都进行突出报道,单是整版就发了8个。这样,既是按照新闻规律报道动态新闻,也很自然地宣传深圳的公共文明,可说是“文明尽在不言中”。 
  深圳广电集团编委、都市频道总监戴杰——  注重民生视角引导市民参与 
       深圳广电集团编委、都市频道总监戴杰认为,在深圳创建公共文明城市活动中,媒体不但是整个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更是公共文明的推动者。通过媒体的报道,不但可以对公共文明行为进行表彰、弘扬,更可以对城市一些局部不文明现象进行批评、监督,从正反两个方向共同促进城市公共文明的进步。 
        戴杰介绍,在近期我市声势浩大的公共文明建设宣传活动中,《第一现场》很好地展示了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其中“我参与、我快乐”的民生视角与“大民生与小故事相结合”的报道方式,让公共文明建设报道显得独具匠心,广受欢迎。 
       戴杰表示,《第一现场》的报道从一开始就注重民生视角,积极引导市民参与,通过文明实践和切身感受来达到宣传和促进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的效果。《第一现场》是民生新闻栏目,同时也是城市公共文明变化最敏感的神经。因此,《第一现场》积极推出有关对深圳文化、公共设施、立法等软硬环境方面的大民生报道,同时也以小故事为切入口,集中展示了深圳公共文明建设的点滴进步。如《请为视障人士多“引路”》集中关注了深圳无障碍设施是否完备,使用情况如何等情况,从侧面体现一个城市对残障人士的尊重和关爱,进而形成对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的评价标准。更重要的是,在关注无障碍设施硬件的同时,该节目还将关注点投向了一个无障碍环境的建立,也就是社会无障碍意识的建立。从硬件到软件,从冷冰冰的设备到暖暖的人心,节目最终体现和呼唤的是这个城市更为深沉的人文关怀。这种“大民生与小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眼球,在社会中引起了良好反响。 
  “城市公共文明建设”  好新闻本报获奖名目    
好策划:《深圳窗》 
   “推选深圳人引以为豪的公共文明行为” 
   “千户家庭城市公共文明入户调查” 
 最佳专栏: 
   “文明出行从我做起”专版 
 优秀评论: 
   《文明让生活更美好》 
   《人人争做文明行为的“示范员”》 
 优秀作品: 
   《好言好语提个醒 细雨无声润鹏城》 
   《总有新鲜的故事时时拨动我们的心弦》 
   《热爱阅读:我们的城市弥漫书香》 
   《20种公共文明行为贴上“深圳标签”》  
   《本报记者目击“大手牵小手”》 (新闻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