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歌曲《走向复兴》入选国庆大阅兵压轴曲目
《我生在1978》等3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深圳文艺精品创作双喜临门
(摘自深圳特区报记者王俊)2009年9月22日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20日在京首演。 新华社发
硕果累累的深圳宣传文化事业再次喜迎收获的一天。记者昨日从有关部门获悉,由深圳组织创作的原创歌曲《走向复兴》已经被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和天安门广场国庆60周年大阅兵等两大国家级国庆盛典选为压轴曲目,同时,将在央视国庆音乐会上唱响。在昨天上午揭晓的中宣部第11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榜单上,电影《夜·明》、歌曲《我生在1978》和广播剧《拔鲁》等3部深圳文艺精品也喜获殊荣。在举国上下迎接共和国60华诞的日子里,深圳文艺精品创作双喜临门,向祖国母亲献上了一份厚礼,也为蓬勃发展的深圳宣传文化事业再次奠定了重要基石。
歌曲《走向复兴》是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广电集团组织创作的一首优秀合唱歌曲,是在音乐工程推动下产生的标志性作品。歌曲由深圳词作者李维福作词,作曲家印青谱曲。
音乐采用进行曲式,曲调昂扬向上,歌词振奋人心,洋溢着爱国热情和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9月20日晚,新中国第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当演出进行到最高潮时,3000多名演员全部走上舞台,共同高歌《走向复兴》,台下的观众也打着拍子一起纵情歌唱,现场气势恢弘,场面震撼人心。这首出自深圳的合唱作品在整台音乐舞蹈史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激起了首都各界观众的热烈反响。据悉,中央领导在审听《走向复兴》时,对这首歌曲给予了高度肯定。
《走向复兴》这首歌曲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广大深圳市民的心声。在歌曲的创意、创作和制作过程中,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亲自部署和参与,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刘玉浦和省委常委、代市长王荣多次听取创作情况汇报,提出创作原则,并审听歌曲。市政协主席王顺生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等市领导对歌曲策划和创作过程进行指导,与词曲作者多次进行沟通,将歌曲不断打磨成为经得住考验的精品之作。市委宣传部广泛调动力量,具体组织策划,保证了歌曲及时顺利推出。
据悉,歌曲《走向复兴》除了作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保留曲目长期演出外,还被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国庆60周年大阅兵选为压轴曲目。届时,在4000人军乐队和合唱队的演奏、演唱中,威武雄壮的人民子弟兵受阅方阵和群众游行方队将踏着歌曲《走向复兴》每分钟116拍的节奏,走过长安街,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首歌曲也将随着这一举世瞩目的阅兵盛典传遍世界。
昨天上午,中宣部公布了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单。在这项代表我国国家级文艺奖项最高荣誉的评奖中,由深圳市选送的电影《夜·明》、歌曲《我生在1978》和广播剧《拔鲁》等3部作品榜上有名,荣获优秀作品奖。在广东省获本届“五个一工程”奖的6部作品中,深圳获奖作品数量占一半,成为广东省获本届“五个一工程”奖最多的城市。此外,由深圳主创人员创作的歌曲《好日子慢慢过》也由湖北省委宣传部选送并获奖。
电影《夜·明》由深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深圳广电集团、深圳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联合摄制,讲述了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南洋为革命募捐筹款的感人故事,是一部弘扬民族精神、讴歌美好情感的佳作。歌曲《我生在1978》由福田区委、区政府出品,是在福田区委、区政府和深圳特区报联合举办的“改革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歌活动中产生的,以活泼的节奏与鲜明的意象获得了广大观众听众的认可。广播剧《拔鲁》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宝安区委宣传部、宝安广电中心联合制作,用声音艺术手段描绘了青藏高原边防哨所里几个普通士兵的故事。
本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改变了上届的做法,取消了特等奖和入选奖,仅保留了优秀作品奖这一项。名额从上届的268部降到本届164部,获奖难度增加。在这种形势下,深圳选送的文艺精品仍然取得可喜丰收。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艺精品创作。从1996年深圳出品的电视剧《琴童的遭遇》、粤剧《情系中英街》首获“五个一工程”奖后,深圳文艺精品在连续六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都有斩获,迄今已有35部作品获得这项荣誉。
这些获奖作品是近年来深圳文艺创作领域涌现出的精品力作,富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浓郁生活气息,体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它们是深圳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骄人成果,是深圳宣传文化战线多年来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胜利结晶,也是站在改革前沿的深圳文化对时代的激情呼唤所作出的响亮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