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秦”字雕塑不如保护古迹
这阵子,建高塔、竖标志性雕塑的事儿又闹腾开了。先有重庆规划建设“世界第一航标塔”,投资约为1000万元左右,给出的理由是导航与景观效应。这个项目的争论未熄,媒体又曝在陕西潼关县要建39米高的“秦”字雕塑,总投资1780万元。
这个“秦”字雕塑被称之为陕西东大门标志,说是反映秦文化和作观景之用。我们再把时间往前推,重庆万州曾设计总投资3500余万元的“三峡明珠塔”和重庆奉节的“华字塔”却是先后倒掉了。那些已炸掉的塔,在建设之初,也都是信誓旦旦,说寓意深远。可到头来,却落得了个半拉子工程,最终还是给炸平了。
我国古时建楼塔,多数是基于宗教信仰的需要。或者是修高塔用于祭祀,或者是当权者迷信认为建楼塔可以镇鬼神,还有些是用于通航或战备之用。当然,也有用于炫耀国威而建的一些楼塔。那么,现在一些地方热衷建高塔,或建所谓地标性建筑,又是出于何种心态呢?
从效果图来看,“秦”字雕塑高高耸立,是可以让人老远就能看得见。但孤立于山间,活像个木偶人,真看不出有多少文化。再说了,那种重复的钢架结构,能突破埃菲尔铁塔的成就吗?能超越鸟巢吗?真正体现文化的并不在于建筑物的高大,若真为文化含义,哪怕是一块石头也是极具意义的。
地方政府建造高楼高塔,更多的是为了留名或造势,作为一项政绩。而设计者因为可以将自己的创意长时间留存下来,好让自己身后留名,更是乐于做这样的事。其实,追求名誉并不是坏事,但要看用在什么地方。花大钱建标志性建筑物,还是反映出一种好大喜功的心态。
依我看,大建高楼高塔,倒不如护旧爱旧。秦文化不是体现在一个看似木偶人一样的“秦”字雕塑上,而有着太多可能保护传承的内容。若拿出这1780万元用于保护修缮古迹,传承传统文化,岂不是更有意义?
(来自:深圳商报 记者:王玉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