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孕育丰富的创作题材,著名作家画家纷至沓来——
缤纷文艺活动为改革开放添彩
[图文摘自:深圳特区报B4版]
1980年,北京和广东省的作家在深圳文学青年刘学强、林雨纯、廖虹雷的陪同下到沙头角采风。
廖虹雷 供图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这块热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特区成立伊始,就吸引了全国各地文艺工作者的目光,许多著名作家、画家纷纷来深采风,用他们的笔,反映特区的巨变。与此同时,深圳本地的文艺活动也日渐丰富多彩,文艺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
1981年,深圳市文联成立。 何煌友 摄
上世纪90年代,画家唐云与广东美术界人士在深圳水库合影(后为深圳美术馆前身深圳展览馆)。
1981年7月,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邵宇非常重视深圳这块得天独厚的阵地,除了请郭沫若题写“深圳美术展览馆”馆名外,还多次组织全国著名美术家刘海粟、李可染、朱屺瞻、程十发、黄胄、关山月等大师作品在深圳美术展览馆展出,引起海外同胞极大反响,同时创办博雅画廊,把中国艺术作品率先传播和辐射出去。
1983年,首届深圳书市在深圳展览馆(现深圳美术馆)开幕。 何煌友 摄
经济特区成立后建起的深圳美术馆。
1980年初,《深圳文艺》由著名作家茅盾先生题写刊名,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地点在东门老街解放路原博雅画廊二楼,今拆)编辑出版,在《深圳特区报》和《特区文学》创刊之前,是深圳唯一的一份文艺综合杂志,它的前身是1958年的《南天门文艺》和办了数十年的《宝安文艺》。1981年底深圳市群众艺术馆撤销,大部分馆员分配到罗湖区文化馆(当时全市为一区一县),《深圳文艺》便改版《罗湖文艺》,成为内地人了解特区生活的一个媒介。《罗湖文艺》一直坚持至今,20多年多次被深圳市评为优秀期刊。深圳市文联合成立后,由市文联创办了《特区文学》。国内有名的作家秦牧、陈残云等经常到深圳来采风,并与深圳的作家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不管是《宝安文艺》、《深圳文艺》,还是《罗湖文艺》、《特区文学》,都为深圳培育了大批作者和作家,不少人成为市级、省级甚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了大量著作,为繁荣深圳百花争艳的文艺园地,作出了贡献。
1985年,秦牧为罗湖文化写作学会题词。 廖虹雷 摄 1980年,矛盾为市文联成立题词。廖虹雷 摄
从《宝安文艺》到《深圳文艺》,再到《罗湖桥》培养了大批作者和作家。 黎乔筑 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