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8.225.255.134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摄影资讯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传真:0755-25728897
     电话:0755-25728897 
           13902968412
           
     

 
首页 -->> 摄影资讯 -->> 学会动态
 
不应忘却深圳民俗文化
 
深圳市召开廖虹雷民俗作品研讨会
 
    6月24日,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罗湖区文联主办,罗湖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不应忘却深圳民俗文化--廖虹雷作品研讨会”,在罗湖区政府大楼会议厅举行,来自广东省和深圳市的民俗专家、文化学者及各区民间民俗工作者共60多人,对廖虹雷的民俗文化著作《深圳民俗寻踪》进行深度研讨,对其多年来孜孜不倦地搜集研究和传承本土民俗文化的精神,予以高度的评价。
 
    廖虹雷是个本土民俗文化工作迷
 
    研讨会由罗湖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元庆主持,他首先介绍廖虹雷“迷上民俗文化”的经历和《深圳民俗寻踪》写作出版经过。廖虹雷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北京鲁迅文学院毕业。由于从小受民间民俗文化影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宝安县文化部门工作期间,跑遍深圳的山山水水,无数次采风问俗、寻踪访古,一直收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文化,成为本土民俗文化工作迷,数十本笔记本记录着当年大量的深圳乡间文化记忆。他在完成公务员工作后,业余创作一批乡土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曲艺和文化论文等约200多万字,结集出版中篇小说集、散文集多部,曾获深圳市级、省级和全国各项文艺奖项40多种。深圳市政府公务员,副巡视员退休,现为深圳市本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成为深圳市第一批广东省作家协的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民俗学会、广东民俗文化研究会会员,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5年以来在参加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整理、申报工作中,面对许多宝贵的民间民俗文化面临濒危状态,激起强烈的责任感和写作冲动,在翻阅保存多年的民俗笔记、资料和旧志典籍基础上,历时大半年,写了60多篇达26万字《深圳民俗寻踪》,该书分生活习俗记忆、节庆习俗传承、文化习俗寻踪三辑,已由海天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且上了第四届深圳文博会新品精品展台。
 
    将诸多民俗事象与非物质文化有机糅合写作,廖虹雷是我省第一人
 
    接着,会议宣读了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广东省著名民俗文化教授叶春生、罗学光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省政府津贴的民俗专家刘志文等发来的贺信。乌丙安教授贺信中说,得知本次民俗学术讨论座谈会非常高兴,同时表示衷心的祝贺!本来想和此次参加座谈会的同行朋友们在一起进行热烈的学术交流,从中学到更多的有关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并共同对廖虹雷著作做出应有的评价,但是,近期有关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羌族文化灾后抢救重建的规划任务繁重,有关会议和调查研究连连举行,难以脱身,不能亲自到会,敬请到会同志理解和原谅!相信,经过这次座谈,一定会对这本著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和价值给予高度的评价;同时,对于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的保护和研究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经验来。预祝座谈会圆满成功!
 
    叶春生、罗学光教授和刘志文会长在贺信中热情洋溢地说,廖虹雷先生新著《深圳民俗寻踪》一书的面世,既是深圳民间民俗文化工作的一项值得庆贺的喜事,也是深圳历史文化中的一件大好事,更是我省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一项新的收获。
 
    深圳的发展,让世人惊讶和瞩目,仅仅二十多年,从一个无名小镇突变成了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因为这个“突变”,使现在深圳的许多青少年们误认为深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已经没有传统文化可循了。这样的认识,不仅深圳的青少年中有,在国内外都有,因为他们对深圳的历史,特别对中国改革开放二三十年来的发展过程还不很了解所造成的。现在,特别是现代化发展得比较迅速的地方的一些人开口“西方”,闭口“现代化”,而不知有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为此,一批先知先觉的人士和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之初,就积极掀起收集与保护祖国传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工作,如我省各地收集出版的民间文学集成,民间民俗类书等,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关注。
 
    廖虹雷同志就是我省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有心收集研究的一个智者,他早在40多年前就已关注民间传统文化的整理与保护,今天出版的《深圳民俗寻踪》凝聚了他数十年来的心血结晶。深圳的广大城乡现在已以高楼大厦、花园小区代替了从前的低矮破旧的农舍,以高度现代化的文化艺术代替了过去的传统文化,深圳一批有如廖虹雷先生一样的有心人,在这汹涌澎湃的西化激流中,主动、自觉地积极投入到抢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作中去,这个崇高的精神是十分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
 
    廖虹雷同志是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的会员,他和其他专家学者一样,以高度的责任感,在深邃广阔的民俗文化田野中耕耘、收获,尽到了作为一名民俗学家的历史责任,经过四十余年的积累,数年的艰辛撰写,终于完成了深圳特区具有历史价值的首批民俗著作之一。凡是民间存在过的东西,就是历史所珍贵的东西,它就是具有无尚的历史价值。廖虹雷同志的《深圳民俗寻踪》就完全具有这样的价值,这是我们所要充分肯定和庆贺的。
 
    我们的党和政府对祖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在全国完成国家重大文化科研工程十套集成志书(含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之后,紧接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廖虹雷同志紧紧抓住这个时机,将民俗文化的调查整理与深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工作密切加以结合,将诸多的民俗事象与非物质文化有机地糅合起来写进他的著作,这个尝试在我省还是第一人,它的意义是非比寻常的,这是我们所要庆贺的第二个理由。
 
    在此,我郑重地向深圳的朋友们,同仁们和廖虹雷先生道个喜:由省文化厅主管、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受到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高度重视和关爱的《神州民俗》杂志,是全国第一份、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一份有全国统一刊号、以民间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杂志,将分期分篇地把廖虹雷的《深圳民俗寻踪》一书的有关文章与章节加以选登,宣传深圳的民俗文化,宣传深圳的“非遗”成果,宣传深圳的文化人对继承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精神!
 
    乌丙安教授概括《深圳民俗寻踪》三个鲜明的写作特色
 
    廖虹雷《深圳民俗寻踪》的写作特色之一,在民俗题材的把握上,既关注了深圳大型的民俗文化活动或文化空间,也关注了细微的深圳城乡民众日常生活风俗习惯。通常民俗学人的学术视野中更多的是瞄准大型的民俗文化活动进行研究,对民间日常生活习俗即“常民习俗”或“常俗”很少予以关顾。这本来是民俗学研究中很大的弊病,因为民间日常习俗才是民俗文化的真正根基所在。廖虹雷不仅对大型的岁时节日、信仰祭典、婚嫁礼仪、游艺表演等作了充分翔实的评说描述,而且还对深圳民间衣食住行的民俗细节作了探索和叙写,饶有情趣。
 
    特色之二、在表现方法的运用上,他既运用了文学散文的叙事笔法对深圳民俗生活加以生动朴实的描述,又在介绍和解读深圳大型民俗文化艺术活动时运用了学术论文的见证和考证的方法,以确凿的文献典籍资料和亲身调查的材料为证据展开论述和说明。散文描述和科学论述穿插使用,交相呼应,相得益彰,引人入胜。
 
    第三、在民俗内涵的解读上,既有作者从自观角度叙述的独到的民俗文化体验,把作者自身的民俗情结融入深圳民俗文化生活之中,又能从调查研究者的他观角度进行考察,做出客观的论证,对深圳民俗给予客观的评价。
 
    廖虹雷用学术眼光考证、治学态度关注文化事象,提出他的民俗文化学术见解
 
    深圳市文联常务副主席、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杨宏海副研究员在发言中说,非常高兴参加廖虹雷作品研讨会,在这样为数不多的全市民间民俗文化专题研讨会上,吸引了深圳大学刘丽川、张卫东教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全民副研究员等这么多的专家参加,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廖虹雷的民俗文化著作引起广泛的关注。日前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新闻发布会上,我说过有两本书含金量很大,时间越久越有价值,一本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一本就是廖虹雷的《深圳民俗寻踪》。
 
    杨宏海说,廖虹雷是深圳本土人,我知道他至少有三个贡献,一是本土的文学创作成绩突出,廖虹雷是深圳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说到深圳文学不能不提廖虹雷,上世纪80年代中他就写出乡情浓浓的、文笔老道的中篇小说《老街》。现在过了20多年,捧读《老街》中篇小说集,仍享受到深圳六七十年代风情的那种生活情趣,在深圳文学史上有这么一篇,也不得了。二是廖虹雷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不仅写戏剧曲艺,还导演、演出;不仅写散文、小说、文化论文,得过国家、省市级多项文艺奖,还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市文化部门的表彰。三是对民俗文化的学术贡献。一个城市最高端的就是学术的考证,这几年我留意廖虹雷知识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后,他用学术的眼光来考证、治学的态度关注文化事象,提出他的民俗文化学术见解,正因为如此,乌丙安教授为这部著作乐于写序。
 
    深圳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新华社在2007年发布“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咸头岭新石器遗址把深圳的历史一下子推到7000年前,廖虹雷在著作中勾勒出深圳历史悠久的线索。
 
    深圳的新老移民热爱这片大地,关注它的历史,关注它的文脉,今天我借这个机会,对这本书的出版表示非常赞赏,并代表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祝贺廖虹雷作品研究会成功召开。
 
    深圳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文艺批评家胡滨,深圳市文化局社文处副处长刘冬,深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彭全民,深圳本土作家、民间文艺家何玉生、饶荣发、韦晓东、周清等就深圳民俗文化目前的生态环境与传承、民俗文化与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的关系、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建构和谐社会的作用,以及廖虹雷的“民俗文化情结现象”等方面,进行多侧面的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廖虹雷的《深圳民俗寻踪》保存了城市记忆,是将散落民间的民俗总汇,此书对帮助深圳“移民”了解这座现代化都市的根,延续这座城市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传承地方民俗传统具有一定的作用。
 
    最后,罗湖区文联主席郑钢坚作会议小结发言。她指出,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今天,我们举办“不应忘记深圳民俗文化--廖虹雷作品研讨会”很有意义,深圳应该有自己的根,有自己的文化,廖虹雷为这个城市的文化做出了贡献。几个月前,我们区文联相继召开了邸叙然小品研讨会和蒋开儒音乐作品研讨会,今后,我们还将不断召开我区文学、戏剧、影视、舞蹈、美术、摄影等艺术领域领军人物的研讨会,在推出突出的文化艺术人才的同时,为这座现代化新城积淀文化,为打造罗湖文化强区、文化立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罗湖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庄苡)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4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