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8.119.119.191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摄影资讯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传真:0755-25728897
     电话:0755-25728897 
           13902968412
           
     

 
首页 -->> 摄影资讯 -->> 学会动态
 

   

“活的文化,新的传统”

 

深圳市2008年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周六启动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

 

 

    本周六,6月14日,华夏大地即将迎来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在这个举国庆祝的文化纪念日里,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文化场馆无一不敞开大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百姓们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在把“文化立市”写入城市发展规划的南国动感之都深圳,“文化遗产日”的气焰恰似夏日里怒放的玫瑰花,开放得格外热烈。据了解,由市文化局主办的“活的文化.新的传统”深圳市2008年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将于6月14日在深圳博物馆正式启动。专题文物展、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演出、民俗摄影展……整个6月,深圳人将浸润在浓浓的文化气氛中。

 

    “遗产日”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

 

    2006年,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希望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其实,“文化遗产日”并非我国原创。它的血统来自欧洲。1984年,时任法国文化部部长的雅克·朗先生领风气之先,首先创立了“遗产日”(当时称作“历史古迹开放日”)。受法国成功开放的影响,欧洲众多国家从1997年开始,联合举办“欧洲文化遗产日”。我国“文化遗产日”开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取得显著成效。上亿百姓在这一天亲近文物古迹,参与传统民俗活动,沐浴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里,品味“中国人”三字背后的文化意义。

 

    与往年的“遗产日”略有不同,2008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在“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今年“遗产日”的意义显得尤为特殊。市文化局精心策划了以“活的文化·新的传统”为主题,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主要内容和特点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市文化局局长陈威介绍,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举办改革开放历史文物大征集活动成果展。同时还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活动,内容包括七星狮舞、麒麟舞、客家山歌、香云纱服饰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绚烂多姿的古深圳文化财富

 

    “文化沙漠”曾一度是世人对深圳的“经典评语”。它是在昔日的边陲渔村与飞速兴建的现代都市的鲜明对比语境中被概括出来的。但是,深圳的历史真的是一片空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2005年起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报告是深圳文化根基的最好佐证。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深圳共有25项列入市级名录,12项列入省级名录,其中“沙头角鱼灯舞”和“平乐郭氏正骨术”已经文化部公示,有望列入国家级名录。

 

    市文化局局长陈威表示,2003年初,国家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给深圳特区文化带来了最佳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机遇是,深圳这座新兴的国际化大都市可以通过“非遗”保护寻找深圳本土文化深厚的根基和脉络,使之成为现代深圳文化继承创新的源泉。挑战是,飞速的城市化进程是否已经“淹没”了深圳的“非遗”。可喜的是,深圳的非遗普查和保护工作进行得非常及时,表演艺术、民间手工艺类、民俗类……工作人员“抢救”出一批批绚丽多姿的“深圳文化遗产”。

 

    石岩客家山歌、大鹏山歌、盐田山歌、龙岗皆歌,这些悠扬的山歌唱出了深圳原住民延续千年的“文化记忆”。沙头角鱼灯舞、福永醒狮、龙岗舞龙、龙城舞麒麟、万丰粤剧,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彰显了深圳本土文化与岭南文化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沙井蚝民生产习俗、平乐郭氏正骨医术、疍家人婚俗、南澳渔民娶亲婚俗、蛇口开丁节的元宵节、龙岗赛舟的端午节、天后宫天后诞祭典等延续至今的民间风俗无一不是历代文明的鲜活实证和深圳市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财产。

 

    新时代赋予“非遗”二次生命

 

    文化遗产应当如何保护?有形如文物、古迹,尚且有法可寻,而无形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直是个令人苦恼的问题。如果工作仅仅停留在收集资料、研究历史方面,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闻不问,那么,很有可能不出十年,“非遗”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程太对此深有体会。在实践中,王主任和他的同事也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非遗”保护手段,在新时期赋予了“非遗”二次生命。

 

    王程太告诉记者,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圳首先选择从机构上保障,成立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一步健全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保护机制及领导工作机构。此外,深圳还分市、区两级分别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并在今年6月推出了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的《深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书。而在“非遗”保护最为关键的传承人方面,广东省人民政府于今年公布了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人名单,其中深圳市有9名传承人位在其列。

 

    谈及未来的保护计划,王程太表示,当务之急首需要制定2008至2010的保护工作方案,以此确保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按步有序地进行、分段分期实施。其次,要尽快建立深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明年申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名录和第三批国家级名录做好准备。第三,要正式命名并公布我市第一批市级名录项目传承人。同时还要加紧论证筹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原生态文化保护区的工作。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4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