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3.58.188.166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传真:0755-25728897
     电话:0755-25728897 
           13902968412
           
     

 
首页 -->> 民俗文化 -->> 民俗文化
 
 

 

 

多样民俗过清明

 

 

再现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气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习俗丰富有趣,除了扫墓、颁新火、踏青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一系列体育活动。

 

荡起秋千 舞动青春

 

  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据河南大学民俗专家彭恒礼介绍,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期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序为“秋千”。

 

  据了解,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民间多在清明时用竹子架成一种临时性的“竹笋秋千”,舞荡嬉戏。

 

  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时曾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踏青郊游 亲近自然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天,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人们带着食物来到郊外,投身大自然。宋代踏青之风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游玩时的热闹场景。

 

  踏青时用的轿、车要插挂柳枝,房檐上、妇女头上、儿童衣襟上也要插挂柳枝,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插柳,来世变猪狗”的说法。

 

  《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时节东京人争相出城,“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至今,清明前后,人们都会选择外出旅游等方式延续古时踏青的习俗。

 

清明颁新火 驱魔纳吉

 

  每年的清明文化节都会在开封府举行“包大人”向各国使臣和黎民百姓清明颁新火仪式。仪式再现了清明节的习俗,也让人们过了一把穿越瘾。

 

  颁新火起源于寒食节。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形成寒食节。颁新火也伴随着寒食文化而盛行。北宋时,开封府行使官府职能,在清明时节向京城内外十厢128坊的百姓颁新火,驱魔迎吉祥,预示着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清明扫墓 祭奠先人

 

  清明扫墓习俗由来已久。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宗室南班近亲,亦分遣诣诸陵坟享祀。”

 

  清明是祭祀先人的节日,俗称鬼节。相传汉元帝为追念前将军萧望之,有“使祭其冢”之举。直至隋唐,清明祭奠才形成俗例并见之于官方文书。清明祭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家或祠堂祭祖先,称合祭、家祭;另一种是上坟、扫墓,又称墓祭。墓祭主要有两项活动:一是为死者烧香、上供,其中必烧纸,人称“光明钱”、“往生钱”,以便死者在冥间使用。除烧纸外,还流行一种压纸钱,就是把纸钱压在坟堆的四角、坟顶。另一项活动是为坟堆填土或者修坟立碑。民间认为,人死后去另一个世界——冥间继续生活,墓穴就是他们的房屋,坟堆就是他们的房顶。由于风吹日晒、雨水冲刷以及人畜破坏,坟堆往往会倒塌,所以要除草、填土,防止雨水流入。

 

  纯朴、忠厚的开封人民将这一民俗习惯很好地保留至今。扫墓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后知道此坟主尚有后人。

 

插柳戴柳 驱邪避煞

 

  据民俗专家介绍,关于插柳、戴柳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人说是为了预测天气。有民谚说: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也有人说柳树可去毒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插柳、戴柳可辟邪。古时,人们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心目中有避邪的功用。受佛教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驱鬼,而称之为“鬼怖木”。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避邪了。

 

  《祥符县志》中记载了清乾隆时期这一习俗:“攀折柳条,攒捆成束,载于乘车,归插屋檐,且佩戴焉,下逮及犬猫不遗。”每到清明,各家门口都要插绿柳枝,十岁以下儿童,男的要戴柳条所编的帽圈,女的也以柳枝插之鬓发或缀在辫梢。有民谚说:“清明不戴柳,死了变成狗。”可见插柳、戴柳习俗在古时的盛况。

 

  此外,清明节还有放风筝、蹴鞠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4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